|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既重要又復雜的一位人物,人們往往不認為他是一位清官。 作者原來學的是財經專業(yè),后轉讀歷史博士,故能以跨領域思考和分析問題。鑒于關于曾國藩經濟生活的研究極少,作者就從《曾國藩日記》、《曾國藩家書》、《湘鄉(xiāng)曾氏文獻》等資料入手,整理出曾國藩的日常生活賬簿,分析清代官員的收入來源和支出結構,展示出了曾國藩既清廉又靈活的處事原則。 該書以時間為序,從京官時期、湘軍時期、總督時期來觀察曾國藩及其家族經濟生活的變化,并以小見大,同時揭示了清朝吏治與薪酬體系的關系,探討了廉政反腐、軍餉與戰(zhàn)斗力,鄉(xiāng)紳的政治角色等諸多晚清社會的重要問題。 曾國藩的賬簿 從曾國藩的賬簿中,我們不難發(fā)現領俸做官完全是一筆虧本的買賣。 從最初的官員選拔考試即是如此,中國科舉制度以其公平性著稱,然而參加科舉考試的費用高,需要雄厚的經濟基礎為條件。 在曾國藩再次入京會試時,作為小地主的曾家中已經拿不出路費。只能四處借貸,節(jié)衣縮食,才得以赴北京趕考。 曾國藩中進士后,成為京官。但薪俸十分有限,住房和社交的開支巨大,常常欠債。 他好不容易獲得了四川鄉(xiāng)試正考官的派遣,發(fā)了一筆橫財。 不僅全部還清了所欠的債務,還首次寄回家中六百兩銀子,又拿出四百兩贈送同族和親戚。 曾國藩不光自己生活簡單,對家人的要求嚴苛。給夫人的零用錢很少,家中男女每天都忙于體力勞動。連女兒出嫁,也僅出兩百兩作為嫁資。 書中集中體現出了曾國藩的幾條個人信念: 強調節(jié)儉、不靠做官發(fā)財、匿名資助窮人、決不給孩子們留下遺產。 在組建湘軍、擔任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期間,曾國藩大權在握,也沒有違背以上的信念。 曾國藩沒有因此而發(fā)財,寄回家里的錢比京官時期還要少。 為了維持府中的生活支出,他竟將之前存的一萬八千兩養(yǎng)廉銀全花光,還借了外債。 為了整頓吏治,他不顧官場的陳規(guī)陋習,堅持不搞迎送,不大吃大喝,不收禮品,管好身邊人員。 從出任總督的第一天起,曾國藩就一再告誡屬下地方官,需保持清廉。他重視官員的任用和管理,在汰換官員和推動清理積案上成績斐然。 曾國藩為了提高軍隊的戰(zhàn)斗力,采取厚餉標準,使湘軍士兵專心操練,一洗舊軍隊只顧經商的積習。 在他東山再起后,治軍不再一味從嚴,而是寬嚴相濟。對于家庭經濟,他也不堅持節(jié)儉,只獨善其身而已。 曾國藩也不像海瑞那種極端的清廉,也有一定的灰色收入,但均用于在官場上的人情往來和“潛規(guī)則”上。 雖然曾國藩做官虧本,然而獲得了干預地方事務的權力等因素推動了曾家財富的迅速增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