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亥革命百年賦 歲在辛卯,時序金秋。辛亥革命,倏已百年。其間偉績豐功,洵可以贊以刊。清朝晚期,慈禧專權(quán)。政治腐敗,社會黑暗。積弱積貧,民生凋敞,生活水深與火熱;列強貪婪,鷹瞵鶚視,瓜分豆剖我河山。清廷無能,忍侮求和。簽約割地,辱國喪權(quán)。志士撫膺,迸發(fā)排滿之呼吁;先知振臂,同起共和之鏗音。甲午中日海戰(zhàn),可憐慘敗于倭。簽訂馬關(guān)條約,割讓遼東臺灣。賠銀二萬萬兩,國人重負不堪??倒袨?,敢當國難。公車上書,洋洋萬言。聚一千三百舉子,為國為民請愿:變法圖強,憲政治國,收回割地,恢復主權(quán)。繼有戊戌之政變,卻遭頑固派阻攔。光緒帝身陷瀛臺,六君命殞菜市口。新政雖只百三日,然其影響極深遠。革命先驅(qū),孫氏中山,矢志救國,大義凜然。北京廣州大上海,廣泛聯(lián)絡(luò)同志;東京河內(nèi)檀香山,締結(jié)反清陣線。興中會、光復會、同盟會,相繼成立;革命軍、警世鐘、猛回頭,檄文篇篇。同盟會,立綱領(lǐng),四句話,十六言: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quán)。吳樾、秋瑾、徐錫麟,舍身成仁真豪杰;居正、黃興、孫逸仙,建立共和功業(yè)恒。 當年武昌起義時,倡導共和勢空前。人民對清政府,深深積憤積怨。辛亥十月十日,武昌義旗高懸。楚望臺上,槍聲尖厲,湖北新軍工程八營,率先發(fā)難奮勇當先。此次起義,何為誘因?鐵路風潮,導火索焉。當年清朝政府,曾經(jīng)承諾有言:修建川漢鐵路,權(quán)屬歸于商辦。爾后犧牲信用,將修筑權(quán)轉(zhuǎn)賣給貸款國;英法德美日本,早就對在華鐵路權(quán)垂誕。國人反對清朝,本是由來久遠。又因失路權(quán)折損投資,由保路而革命便成當然。武昌首義爆發(fā),捷報傳至宜昌,革命黨人響應風從,一舉獲得反正成功。史料稱道:“首先響應者,厥惟宜昌”。“全國義師桴應武昌,以宜昌為最先”。 革命軍起,餉糈為先。中山為此,不憚繁難。國內(nèi)商賈,仁人志士,屈尊游說,爭取支援。東亞北美,南澳西歐,美利堅國,大不列顛。胞兄孫眉,南洋置業(yè),弟求兄應,慷慨義捐。不怕碰壁,不畏艱險。勞苦功高,世人欽憐。 廣、惠、潮州起義,欽廉防城舉事,馬篤山河口鎮(zhèn)南關(guān),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忠魂眠。十戰(zhàn)十敗志未消,歷險彌堅更向前。武昌起義清祚崩,堅持即勝乃箴言。 百年只一瞬,神州已巨變:滿清帝制傾覆,共和紅日青天。民生民主民權(quán),早已全面實現(xiàn)。巍巍三峽大壩高聳,江闊浪平欣神女①;漫漫川漢鐵路逶迤,穿山越谷天佑②驚!噫吁噓!中山先生曾言:筑三峽大壩以蓄水防洪發(fā)電;修川漢鐵路以利交通弭除蜀道難。喜看今日兩大遺愿皆實現(xiàn),庶可告慰革命先賢孫中山!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謹遵孫先生遺教,策馬放疆一往直前。始終堅持科學發(fā)展觀,建設(sh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努力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濃墨重彩譜新篇! 撫今追昔,大同世界懷先哲;繼陳出新,振興中華賴今賢。慰列祖列宗,華夏盛世永紹;倡立德立功,吾輩豈能消閑?短賦一章,緬懷先導之偉業(yè);心香一瓣,以表欽仰罔極焉。 注:①三峽大壩蓄水區(qū)內(nèi)有12座形似仙女的山峰,自古以來人們稱之為“神女峰”。 ②1909年開工的從宜昌到四川的“川漢鐵路”,其線路是由當時郵傳部鐵路工程師詹天佑負責勘測和選定的。 (此文獲2012年“炎黃杯全國詩詞書畫大賽”金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