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蟬大俠 “無為”是《道德經(jīng)》的最高境界,讀《道德經(jīng)》,先要理解“無為”這個概念。 前人解讀“無為”,多以為是“不妄為”、“少干預(yù)”之意,雖然不能說錯,但卻失之于淺陋。 無為的真正內(nèi)涵,遠(yuǎn)比我們想象的深刻得多,一位讀《道德經(jīng)》35年、驗證7年的悟道者如是說: 什么是“無為”? 無為,就是從“無”開始的“為”! 為什么要從“無”開始呢?因為只有到了“無”的境界,才可以認(rèn)知到世界的本質(zhì)、實相。 如果不從“無”開始為,那就是一個假象,根據(jù)假象去為,你想想會發(fā)生什么? 比如說法官判案,根據(jù)假象去判案,就會出現(xiàn)冤假錯案。醫(yī)生根據(jù)假象去治病,就不會對癥施治。 這,就是“無為”的重要性。 但是,這個“無為”說得簡單,怎么做到?換句話說,我們距離實相隔了有多遠(yuǎn)呢? 我跟實相之間,一共隔了有七層障礙。 七層障礙從外向內(nèi),第一層就是“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通行本第42章)的“萬物”,第二層就是“三”,第三層是“二”。 “萬物”對應(yīng)的是執(zhí)著(我更喜歡用“契合”這個詞);“三”對應(yīng)的是欲望;“二”對應(yīng)的是分別。 這三層障礙,是在《德經(jīng)》里面要解決的。 而在《道經(jīng)》里要解決的有四層障礙,也就是“自矜、自伐、自是、自見”,見于通行本第22章的:
以及第24章的:
《德經(jīng)》里的三層加上《道經(jīng)》四層,這就是我跟實相之間的七層障礙。 克服了這七層障礙,我就見到了實相,就可以從“無”開始為,這種基于事物本質(zhì)、實相的“為”,就是“無為”,也是唯一正確的“為”。 那么“無為”到底是怎么運作的呢?下期我們繼續(xù)解讀。 提前了解—— 蘆福安:苦讀《道德經(jīng)》35年,通經(jīng)悟道7年,精髓就在這40分鐘了 編者按:本文節(jié)選自蘆福安老師于11月27日在湖南衡陽的《<道德經(jīng)>心法》講課文案,點擊上方鏈接可觀看完整視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