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現(xiàn)任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文獻整理研究所所長。兼任國家留學基金委“外國學者中華文化研究獎學金”指導教授,中國韻文學會會長,全球漢詩總會副會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中央電視臺“詩詞大會”總顧問、《小樓聽雨》詩詞平臺顧問、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等。曾應邀在美國耶魯、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講學。
安徽馬鞍山市采石磯旁的太白樓,自清康熙元年(1662)在因火災被焚毀的明謫仙樓故址重建以來,下迄清末,二百數(shù)十年間,約有一百多位文人墨客留下了一百三十馀副楹聯(lián)(詳見李子龍先生主編的《李白與馬鞍山》,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4冊第343-364 頁)。其中不乏佳作,茲精選幾副,與讀者共賞。吳鼒(1755-1821),字山尊,又字及之,號抑庵,安徽全椒人。嘉慶四年(1799)進士。曾官翰林院編修。八年(1803)大考,以一等二名升侍讀。充廣西鄉(xiāng)試副考官。升侍講學士。后以母老告歸,主講揚州書院。著有《夕葵書屋集》。事跡見《清史列傳》。“江上五言詩”,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中有“馀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的名句。李白《金陵城西樓月下吟》詩有云:“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睂χx朓(字玄暉)的服膺之情,溢于言表。李白詩里贊美謝朓之處甚多,因此清人王士禛的《論詩絕句》說他“一生低首謝宣城”。“韓荊州”,唐人韓朝宗,玄宗開元年間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李白未成名時曾給他寫過信,即《與韓荊州書》,希望得到他的獎掖。書中說:“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云耶?”這副楹聯(lián),上聯(lián)本是贊揚李白能學習、繼承并超越前代著名詩人的意思,卻不直說,而故作驚訝地發(fā)問:“謝宣城是什么人?——只憑著寫長江的五言詩句,就讓太白先生低頭甘拜下風!”如此行文,便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于是也就有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一下子就能抓住讀者,調(diào)動他們參與,一塊來對這個問題做出解答。直說,往往造成讀者的被動接受;提問,則可以激活讀者的主觀能動性,引起他們的興奮、注意和深思,從而進入“主動接受”這一更高級的層次。恰到好處的設問,是一種高明的語言藝術。而此處的一問,可算得“恰到好處”。上聯(lián)設問,是迂回包抄;下聯(lián)改用陳述,是正面出擊:章法有所變化,就不顯得單調(diào)。乍一讀來,下聯(lián)的意思似乎是說:“韓荊州還算懂事,肯把自己臺階前的空地借一小塊給李白,讓他揚眉吐氣?!奔纯辖右娎畎?,給他一個出頭的機會。不過,實際情況是韓朝宗有眼無珠,并未對李白加以提攜。這一歷史事實,吳鼒不會不知道,他又怎么可能這樣評價韓朝宗呢?看來,下聯(lián)或應理解為虛擬語氣:“如果韓荊州還懂事的話,就應當肯把自己臺階前的空地借一小塊給李白,讓他揚眉吐氣?!?/span>言外之意是:“可惜韓荊州不懂事,沒有給李白一個出頭的機會!”這樣理解,不但文字可以疏通,而且語氣更委婉,更有味道,更耐人咀嚼。此聯(lián)的中心人物是李白,但作者卻從評論謝朓、韓朝宗的角度入手,借“賓”以定“主”,“喧賓”而不“奪主”,手法十分巧妙、別致。而謝朓、韓朝宗二人,又不過是典型的“符號”,分別代表著李白以前的一批大詩人和一切無視李白之價值的“大人物”?!皞€別”之中,有“一般”在焉。這就既“具象”而又“抽象”地寫出了李白在詩歌史上的輝煌,在政治史上的落拓。誠可謂“濡染大筆何淋漓”(李商隱《韓碑》詩句)!必須指出的是,此聯(lián)在聲律方面是有點問題的。如以“謝宣城”對“韓荊州”,第三字節(jié)奏點皆平聲字,似不大合格。又,在詩詞中,用“肯”字領起的句子,通常都表示詰問或質(zhì)問語氣,相當于“肯……么?”“豈肯……?”而吳鼒此聯(lián),卻用為陳述語氣,亦似有未妥。但這些都不過是大醇之小疵,不足以為作者病的。歡迎樓友們繼續(xù)在公眾號專輯后面,留言您想請教鐘教授的有關詩詞方面所有問題。答案會在本刊陸續(xù)公布。另,此是屬于鐘教授的個人專輯,如您覺得內(nèi)容不錯,點贊紅包會轉(zhuǎn)入鐘教授專輯專用帳戶。鐘教授語,讀者關注閱讀就是支持,贊賞的紅包,都用于贈書(鋼筆字詩詞,書,刊……)。投桃報李,非以為報也,永以為好也!請贊賞鐘教授專輯的詩友們加小編微信號15021309959,小窗賜知地址,以便郵寄。小樓周刊投稿格式,例: 重游蓋竹山 章雪芳(浙江) 山蓋青青竹,風描水墨圖。 孤身隨細雨,踩痛落花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