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平仄規(guī)則合理嗎?前言格律詩的平仄要求,是幾代詩人進行詩歌聲律探索的結果。同時,科舉考試時為了驗證考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格律也成了鑒別的標準之一。 一、格律的起源與發(fā)展格律詩要四個要素,押韻,對仗,平仄,黏連。 押韻是詩歌最基本的要求,韻文、韻詩自古就有。即使我們今天讀起來某些不押韻的古詩,其實在當時也是押韻的。 對仗的起源也很早,例如詩經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不過四聲的講究出現(xiàn)在齊梁時期的永明體詩歌中。引入的四聲后,對仗也開始平仄相對。例如庾信的《詠懷六首之六》, 詩人們很注意平仄相對:
黏連出現(xiàn)最晚,齊梁以后隋唐之前也有黏連無誤的五律,梁簡文帝蕭綱有一首完全合律的五律,《登板橋詠洲中獨鶴詩》:
但是黏連規(guī)則的形成還是在初唐時期。也正是這個時期,格律詩被引入了科舉之中。 二、初唐開始詩賦取士科舉誕生于隋朝,被唐朝所繼承。早先的科舉是不考作詩的。到了唐高宗永隆二年,考功員外郎劉思立建言,目前的可是太簡單,建議加上詩賦創(chuàng)作:
通文律者,指進士科考律詩和律賦的創(chuàng)作, 歷朝歷代的科舉試貼詩,大多是五言排律。例如白居易在貞元十六年(800)省試的試帖詩《玉水記方流詩》:
三、格律詩盛行于唐朝因為詩歌本身發(fā)展的結果,格律詩在初唐成熟,出現(xiàn)了很多創(chuàng)作格律詩的詩人。即使高舉復古大旗的陳子昂和李白,都有很多格律詩傳世。 早期律詩,多以五言為主,五律和五絕更早開始流行。 隨著王昌齡、李白等人的大力創(chuàng)作,七言絕句也開始受到詩人門的喜愛。 在七言律詩上,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等人有開創(chuàng)之功。他們都是武則天時期的詩人。 事實上,李世民、武則天等皇帝喜愛作詩,對于格律詩的發(fā)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宮廷內宴會中作詩,經常采用格律詩的形式。同時,科舉考試納入了詩賦創(chuàng)作,當時也是皇帝們的認可為基礎。 結束語格律詩的規(guī)則嚴謹,從科舉中的試貼詩就可以看出來。不過當時關于這些規(guī)則的記錄,并沒有清晰完整地流傳下來。 目前的詩詞格律,是后人總結出來的規(guī)律。在拗救、孤平等等方面還有些爭議。不過,從主要方面來說,這個規(guī)則還是合理并嚴謹?shù)摹?/p> 試貼詩,是科舉時的作品,類似于今天的高考試卷,必須嚴格守律,因此,并沒有太大的爭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