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xué)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有作為,幾乎是所有父母的期望。為了最終的結(jié)果,很多父母甚至愿意犧牲自己的大部分利益,只要孩子能有錦繡前程,自己吃苦也沒關(guān)系。然而事情并非我們想怎么樣就能怎么樣?所有的事情都講究一個因果邏輯,種什么因得什么果。想培養(yǎng)出一個有出息的孩子,光給予愛還不夠,還要學(xué)會“三拒絕”。孩子這三種要求,你越拒絕,他越有出息。 一、拒絕幫他做他自己的事孩子在0-2歲時需要徹底依賴父母的照料才能完成日常的吃喝拉撒,但2歲以后父母就該逐漸訓(xùn)練孩子獨立造成吃飯、穿衣、上廁所這些生活技能。然而很多父母,尤其是爺爺奶奶舍不得讓孩子自己動手,擔心他們做不好、傷著自己,以至于有些小孩上小學(xué)了,還需要父母幫忙穿衣服、喂飯。在這種家庭氛圍下長大的孩子通常責任感缺失,他從根上就不覺得他需要對什么事情負責。因為他沒有感受過不好好吃飯就會餓肚子、衣服沒穿好就會不舒服,一直以來都有人替他打理好這些,他不覺得那是他自己的事,更沒有為此付出過代價。 然而一個能在社會中有出息的人一定是有責任感的,人只有有了責任感,才能具有驅(qū)動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動力,才會發(fā)自內(nèi)心的覺得自己應(yīng)該去做某些事情,從而在不斷的做事中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建立自己的社會威信。孩子需要通過先做好自己的事情,慢慢培養(yǎng)責任感,學(xué)會承擔學(xué)會付出。所以到了一定年齡,父母就要學(xué)會拒絕替孩子做他自己的事。二、拒絕解決所有他遇到的所有難題孩童時代,父母都是孩子的超級英雄,只要遇到問題向父母求助就可以解決。但父母有沒有想過,你無原則的幫助很容易扼殺孩子自己克服困難的能力,他們無法從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建立成就感,久而久之完全失去前進的動機。 父母們必須明白,你不能解決你孩子一生的所有問題。身為父母你必須要訓(xùn)練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且小時候要克服的困難比成年以后要克服的困難容易得多。如果小時候什么事情都由父母代勞,那么這個人進入社會后,要么完全地被社會壓力壓垮,要么變得混不吝、啃老。心理學(xué)上有個效應(yīng)叫“勝利者效應(yīng)(Winner effect)”,指當一個人能夠戰(zhàn)勝一個較弱的對手,那么他之后戰(zhàn)勝一個強大對手的勝算就會增加。因為初步的成功帶來的成就感,可以增加他的信心。所以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引導(dǎo)孩子們形成正面的心理暗示,而盡可能不要去強化其負面的刻板印象,鼓勵他們積極克服困難。 三、拒絕過度放縱欲望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很容易混淆“愛”和“溺愛”的區(qū)別,真正的愛,一定是有原則的。要什么給什么,無原則無條件的不是愛,而是溺愛。溺愛孩子可以讓父母獲得滿足感,但對孩子來說,則是極大的不幸。要知道任何過度的愛,最終都是變成傷害。例如不要縱容孩子的玩樂心,當然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但身為父母,你有責任讓他形成先完成功課或者其他重要事項再玩的習(xí)慣,幫助他培養(yǎng)延遲滿足的能力。 這項能力將貫穿孩子的一生,在他們工作、學(xué)習(xí)、成家的各個年齡階段都將有助于他們獲得更好的成就,形成良性循環(huán)。值得注意的一點,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必須要學(xué)會始終陪伴,而不是粗暴的直接將孩子丟入某一種艱難環(huán)境,美其名曰“為他好”,要知道孩子終究只是孩子,他們需要父母的關(guān)注、陪伴,只有在父母的愛的注視下,他們才能更好實現(xiàn)意志的磨煉。很多挫折教育、困難教育之所以失敗的原因,不是這個教育理念不對,而是實施過程錯了,他們忽視了父母的存在能對孩子形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心理學(xué)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說:人類最深處的需要,就是感覺被人欣賞。 父母要學(xué)會做孩子的捧場王、觀眾,你不應(yīng)該過度插手孩子的成長,但也不能完全漠視孩子的成長,你需要在他做好一件事情的時候,給他愛的贊許。在有原則的愛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才能真正有出息。- The End -作者 | 湯米編輯 | 不下雨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