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桔梗(六錢) 銀花(八錢) 甘草(三錢) 牛蒡子(三錢) 郁金(三錢) 共為細(xì)末,分八包,一時(shí)許服一包,蘆根湯煎。 大渴思涼飲,大汗如注,脈數(shù)急,非辛涼重劑,不足以解之。 生石膏(二兩) 知母(五錢) 麥冬(一兩) 生甘草(三錢) 細(xì)生地(一兩) 連翹(三錢) 銀花(三錢) 桑葉(二錢) 煮成三碗,分三次服。 用辛涼重劑,大熱已解,脈小數(shù),以養(yǎng)陰清解余邪立法。 麥冬(八錢) 丹皮(三錢) 細(xì)生地(五錢) 知母(二錢) 生甘草(二錢) 元參(五錢) 煮法如前。 甘 五歲 壬申年六月十八日 溫?zé)崞呷詹煌?,渴思涼飲,脈仍洪浮而長,急宜辛涼退熱,加入芳香化濁,最忌羌防柴葛發(fā)表。腹痛者,穢濁也。勿認(rèn)作寒,用溫藥。 連翹(六錢) 牛蒡子(三錢) 銀花(六錢) 石膏(六錢) 廣郁金(三錢) 藿香葉(三錢) 苦桔梗(六錢) 豆豉(三錢) 知母(二錢) 人中黃(二錢) 黃芩(二錢) 丹皮(二錢) 共為粗末,分六包,約一時(shí)許服一包。蘆根湯煎,去渣服。 十九日 熱稍減,脈勢亦減過半,氣分尚未解透,血分亦有邪耳!今用玉女煎加芳香法。 麥冬(一兩) 知母(三錢) 細(xì)生地(八錢) 郁金(錢半) 丹皮(六錢) 豆豉(一錢) 生甘草(三錢) 元參(六錢) 生石膏(六錢) 煮成三茶杯,渣再煎一茶杯,每服一杯,分四次服。 二十日 幼童溫病,熱退七八,以存陰退熱,為第一要著。 麥冬(二兩) 生甘草(一錢) 細(xì)生地(八錢) 知母(錢半) 元參(兩半) 丹皮(三錢) 頭煎兩茶杯,二煎一茶杯,三次服。 二十一日 熱漸退,手心熱特甚,陰傷之象,用存陰法。 大生地(五錢) 焦白芍(三錢) 細(xì)生地(五錢) 麻仁(三錢) 丹皮(三錢) 炙草(三錢) 沙參(三錢) 麥冬(六錢) 二十三日 幼童熱病退后,一以存陰為主,最忌與枳樸開胃,黃芩清余熱,醫(yī)者誠能識(shí)此,培養(yǎng)小兒不少矣。 焦白芍(五錢) 炒玉竹(二錢) 炙草(二錢) 麥冬(五錢) 元參(三錢) 沙參(三錢) 大生地(五錢) 丹皮(三錢) 陳氏 甲子年四月初三日 溫病誤汗七次,以致心陽受傷,邪入心包,神昏不語,膈上之邪,仍然不解。非芳香化濁,能入心包者,不足以救之。 牛黃丸三丸,約一時(shí)服一丸。服后如神仍不清不語,再服二三丸。 前方用芳香開膻中,是治邪法??掷夏觋帤飧娼?,自汗而脫,再用復(fù)脈法護(hù)陰,是固正法。二更后服。 炙甘草(三錢) 生地(五錢) 丹皮(三錢) 白芍(三錢) 生鱉甲(六錢) 麥冬(六錢) 阿膠(二錢) 麻仁(三錢) 元參(五錢) 初四日 老年溫病日久,誤用風(fēng)藥過多,汗出傷津,以致大便堅(jiān)結(jié)不下,口干舌黃,系陽明癥,當(dāng)下之。但氣血久虛,恐不任承氣。議增液湯,一面增液而補(bǔ)正,一面去積聚以驅(qū)邪,增水行舟計(jì)也。 元參(兩半) 次生地(兩半) 麥冬(一兩二錢,連心) 水八碗,煮取三碗,分三次服,不便再服,便后服前方一帖。 初五日 脈仍有力,舌黃黑,仍有宿糞未凈,再服增液一帖。 元參(兩六錢) 細(xì)生地(二兩) 麥冬(二兩) 煮成三碗,分三次服。 初六日 大便后仍用二甲復(fù)脈法,以復(fù)其喪失之真陰。 炙甘草(六錢) 大生地(八錢) 炒白芍(六錢) 阿膠(一錢) 麻仁(三錢) 麥冬(八錢) 沙參(三錢) 牡蠣(五錢) 鱉甲(五錢) 濃煎三碗,零星緩服。 于 溫病誤表,面赤神昏譫語,肢掣肉 。先用牛黃丸清包絡(luò)之邪。 牛黃丸(三粒) 湯藥用麥冬、生地等味。 十三日 今日脈浮,鼻息太粗,粗甚則為喘矣。溫病大忌喘促,恐化源絕也。再手指與臂,時(shí)時(shí)掣動(dòng),螈 之象也。勉與玉女煎法。 細(xì)生地(五錢) 大生地(五錢) 生石膏(一兩) 元參(五錢) 知母(三錢) 生甘草(二錢) 麥冬(一兩) 丹皮(五錢) 煮成三碗,分三次服。渣再煎一碗服。 十四日 前方沃法也,今日仍用,加:石膏(五錢) 犀角(三錢) 以清包絡(luò)而護(hù)腎水。 十五日 脈浮為邪氣還表,渴甚加石膏。 連翹(五錢) 銀花(五錢) 生石膏(一兩六錢) 犀角(三錢) 麥冬(一兩) 知母(三錢) 甘草(二錢) 細(xì)生地(六錢) 今日一帖,明日渴甚服二帖??手狗惶?,不熱不渴,或去石膏。 十七日 溫病誤治日久,上焦之熱未凈,下焦之液已虧,用清上實(shí)下法。 細(xì)生地(五錢) 大生地(五錢) 麥冬(六錢) 生鱉甲(六錢) 知母(五錢) 石膏(八錢) 甘草(三錢) 牡蠣(五錢) 丹皮(五錢) 生白芍(三錢) 明日熱全退不渴,去石膏,即不退全,不渴思涼飲,亦去。假使病如今日,方亦如今日。頭煎二碗,二煎一碗。 十九日 照前方再服一帖。 二十日 渴止脈靜身涼,用復(fù)脈法。 楊 甲子年四月初四日 溫病自汗,脈浮芤,神氣昏 ,時(shí)有譫語,可先服牛黃丸二丸,繼以人參白虎湯。 生石膏(八兩,先煎) 洋參(四錢) 知母(四兩) 京米(二合) 炙甘草(一兩) 神清止牛黃丸,熱退止石膏。不然俱再作服。 初五日 于前方內(nèi)加洋參(四錢),共成八錢。 初六日 大用白虎,脈為斂戢,熱未全退,咳而腹痛,議甘苦合化陰氣法。 麥冬(六錢) 生甘草(二錢) 沙參(三錢) 杏仁粉(五錢) 連翹(三錢) 細(xì)生地(五錢) 黃芩(三錢) 銀花(三錢) 知母(三錢) 黃連(二錢) 今日晚服一帖,明早一帖,每帖煮二碗。 初七日 今日脈少斂,但手心熱甚于手背,溫?zé)嵛磧?,而津液已虧。用存陰退熱法,兼潤肺燥?br> 沙參(八錢) 桑葉(三錢) 麥冬(二兩) 柏子霜(三錢) 細(xì)生地(一兩) 丹皮(六錢) 知母(六錢) 生甘草(五錢) 元參(五錢) 煮四碗,分四次服。 初十日 脈復(fù)大而芤。 生石膏(二兩) 知母(八錢) 甘草(六錢) 京米(一撮) 洋參(二錢) 麥冬(八錢) 細(xì)生地(六錢) 五杯水煮兩杯,分二次服。渣如上法。 十一日 脈勢火斂,但手心熱甚,應(yīng)治里。議熱淫于內(nèi),治以甘苦,佐以咸寒。 炒知母(三錢) 甘草(三錢) 細(xì)生地(六錢) 生鱉甲(八錢) 麥冬(八錢) 生牡蠣(五錢) 黃芩炭(二錢) 頭煎三杯,二煎一杯,分四次服。 十二日 脈復(fù)浮大而芤,前方去二甲黃芩,加石膏、洋參。 十三日 脈少斂,熱未凈,左脈仍空大,用存陰退熱法。 細(xì)生地(八錢) 丹皮(五錢) 元參(四錢) 白芍(六錢) 麥冬(一兩) 桑葉(三錢) 知母(三錢) 煎四碗,日三服,夜一服。 十四日 邪少虛多,且左大為下焦血分,非右大可比。議復(fù)脈法,復(fù)胃中之陰,漸有驅(qū)邪之勢。 炙甘草(五錢) 阿膠(三錢) 麥冬(六錢) 麻仁(三錢) 生白芍(六錢) 大生地(六錢) 生鱉甲(六錢) 生牡蠣(六錢) 知母(四錢) 頭煎水八碗,煎成三碗,二煎一碗。日三服,夜一服。 十八日 服前方。 五月初五日 溫病愈后十五日,未服真元,復(fù)中暑溫卒厥,俗名暑風(fēng),治在厥陰足少陽。 桑葉(二錢) 杏仁泥(錢半) 羚羊角(二錢) 菊花(二錢) 銀花(二錢) 連翹(二錢) 鉤藤(錢半) 生甘草(一錢) 荷葉邊(三錢) 日三帖。 岳 七十八歲 二月十八日 右脈大于左,滑而且數(shù),舌苔老黃,渴欲涼飲。診尺篇,所謂尺膚熱為溫病者是也。法宜辛涼解肌,合芳香化濁。切忌辛溫發(fā)表,甘熱溫里。 連翹(二錢) 銀花(二錢) 藿香葉(錢半) 薄荷(一錢) 元參(錢半) 牛蒡子(二錢) 郁金(二錢) 杏仁泥(二錢) 豆豉(二錢) 蘆根(三把) 水三杯,煮一杯,日三服。 十九日 其人素有痰飲,又以客氣加臨,身熱,苔黃,脈數(shù),思涼,為溫病。昨用辛涼芳香,今日大便后,病勢仍未除。仍須辛涼解散?!督饏T》所謂先治新病,舊病當(dāng)后治也,但當(dāng)回護(hù)痰飲耳!生石膏(四錢) 杏仁粉(三錢) 連翹(三錢) 蘆根(二錢) 郁金(一錢) 牛蒡子(二錢) 薄荷(八分) 藿梗(錢半) 生甘草(一錢) 今晚明早共三帖。 二十日 病勢雖較前稍減,脈體亦小,黃苔亦徹。但寒從左升,熱從入分,寒少熱多,頗似溫瘧。議白虎桂枝法,加青蒿等,使陷下之邪,一齊涌出,庶不致纏綿日久,坐耗真元也。 石膏(三錢) 知母(錢半,炒黑) 甘草(一錢) 桂枝(三錢) 京米(一撮) 青蒿(八分) 二十一日 痰飲是本病,溫?zé)崾强蜌狻?蜌庖淄?,本病難除?,F(xiàn)下客氣已減六七,脅下常痛引痛,系痰飲為患。大溫大涼,皆在難施之際。仍議以辛而微涼者,清不盡之邪,復(fù)以芳香降氣開痰止痛。如下半日渴思涼飲,仍如石膏三錢。 降香末(三錢) 蘇子霜(二錢) 制香附(三錢) 連翹(二錢) 杏仁泥(三錢) 銀花(三錢) 旋復(fù)花(三錢,包) 郁金(二錢) 二十二日 脈靜身涼,舌苔悉退,溫?zé)嵋驯M。惟余痰飲脅痛,一以宣通懸飲為法。 生香附(二錢) 降香末(三錢) 廣皮(錢半) 旋復(fù)花(三錢,包) 小茴香(三錢) 半夏(四錢) 蘇子霜(二錢) 郁金(二錢) 杏仁泥(三錢) 甘瀾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明早一帖。 二十三日 今日大便后,面微赤,脈微大,舌微苔,胸中熱思涼飲,又有余邪上泛之故。議芳香之中,仍稍加辛涼。 旋復(fù)花(三錢,包) 杏仁泥(五錢) 連翹(二錢) 降香末(二錢) 小枳實(shí)(三個(gè)) 銀花(三錢) 生香附(二錢) 郁金(二錢) 蘆根(三把) 二十四日 猶有余熱,舌苔未化,仍用前法。但小便不禁,去枳實(shí)。 二十五日 脈靜身涼,惟頭微熱,余邪已去八九,一以宣肺透飲為主。須能入脅者宜之。 杏仁泥(三錢) 郁金(二錢) 茯苓(二錢) 旋復(fù)花(三錢) 藿梗(三錢) 降香末(二錢) 生香附(三錢) 甘瀾水五杯,煮成兩杯,分二次服。 三月初四日 食復(fù),脈弦細(xì)而滑,脅痛脹,舌苔重濁,不思食。其人本有痰飲,與兩和肝胃法。 旋復(fù)花(三錢) 青皮(錢半) 郁金(二錢) 制香附(半錢) 廣皮炭(錢半) 紅曲(八分) 降香末(三錢) 半夏(三錢) 神曲炭(二錢) 脈雖安靜,苔尚未化,未可恣意飲食。脅下刺痛,開胃兼與和絡(luò)。 半夏(五錢) 新絳(三錢) 烏藥(二錢) 廣皮(錢半) 旋復(fù)花(三錢) 歸須(二錢) 青皮(錢半) 降香末(三錢) 郁金(二錢) 生香附(二錢) 延胡索(一錢) 小枳實(shí)(一錢) 章 丙寅年二月十一日 頭痛身熱,脈芤數(shù),口渴,自汗,喉痛,舌苔重濁而尖赤甚,溫病也。勢甚重,法宜辛涼,最忌發(fā)汗。 連翹(三錢) 銀花(三錢) 麥冬(三錢) 桔梗(三錢) 桑葉(錢半) 細(xì)生地(三錢) 甘草(一錢) 薄荷(八分) 射干(二錢) 元參(三錢) 牛蒡子(三錢)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二日 溫?zé)嵫释粗畼O,陰本虧也。 桔梗(八錢) 人中黃(三錢) 馬勃(三錢) 牛蒡子(八錢) 元參(八錢) 連翹(六錢) 射干(四錢) 黃連(三錢) 黃芩(三錢) 銀花(三錢) 薄荷(二錢) 荊芥穗(二錢) 細(xì)生地(四錢) 共為粗末,分八包,一時(shí)服一包。蘆根湯煎,去渣服。 十三日 大便通,咽痛減,脈漸靜,不可躁。 桔梗(三錢) 麥冬(五錢) 黃芩(一錢) 銀花(三錢) 元參(五錢) 連翹(二錢) 射干(二錢) 人中黃(一錢) 丹皮(二錢) 蘆根(二錢) 黃連(一錢) 細(xì)生地(五錢) 白茅根(三錢)牛蒡子(三錢) 煮兩碗,分二次,今晚明早各半帖。 十四日 脈靜,痛止大半,小便未暢,余焰尚存,仍不可食谷。 細(xì)生地(五錢) 連翹(二錢) 射干(二錢) 丹皮(三錢) 銀花(二錢) 人中黃(錢半) 元參(三錢) 牡蠣(三錢) 桔梗(二錢) 黃芩(一錢) 麥冬(六錢) 黃連(八分) 二帖共煎四碗,分四次服。明日午前服完,計(jì)今日兩碗,明日兩碗,如服完后,喉仍微痛,小便不暢,明曉再服一帖。如喉痛已止,小便亦暢,可少啜粥湯,靜俟十六日換方服藥。 十六日 脈靜身涼,用一甲復(fù)脈湯。 炙甘草(六錢) 大生地(六錢) 阿膠(三錢) 麥冬(五錢) 白芍(六錢) 麻仁(三錢) 牡蠣(八錢) 趙 初六日 熱病脈七至,煩躁無寧晷,譫語神昏,汗出輒復(fù)熱,脈不為汗衰?!秲?nèi)經(jīng)》所邪,獲效亦不少。但黃帝岐伯所云之死癥,誰敢謂必生,勉與玉女煎法。 生石膏(四兩) 次生地(八錢) 知母(一兩) 麥冬(八錢) 甘草(五錢) 京米(一合) 煮五杯,分五次服。外服紫雪丹。 初七日 溫?zé)嵛辞澹旨訙囟?,喉腫,舌腫,唇腫,項(xiàng)強(qiáng),面色反青。伏毒不發(fā),與痘科之悶痘相似,可與代賑普濟(jì)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