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編導讀 藥對,又稱對藥,是臨床用藥中相對固定的兩味藥物的配伍形式,在方劑配伍中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臨床診療時,醫(yī)者常常喜用藥對。哪些藥物可以搭配在一起,它們的選擇并不是隨機的,而是有一定的依據(jù),下文便為大家講解藥對的組成依據(jù)。 藥對組成有兩大基本原則:一是藥物性能,即依據(jù)中藥的性味歸經(jīng)、升降浮沉等特有的性能配伍藥對;二是證治法則,即以辨證論治原則為前提選擇藥物,將二者緊密結(jié)合,以取得最佳效果為目的,配伍各類藥對。 藥對與藥物性味歸經(jīng) (1)藥對與四氣:四氣指藥物的屬性,即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寒與涼,功主清熱解毒,其性屬陰;溫與熱,功主溫中散寒,其性屬陽。依據(jù)《素問·至真要大論》“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用藥規(guī)律進行藥對配伍是必然的原則。臨床應用一般是陽熱同類相伍,陰寒同類相伍,或陰陽寒熱錯雜成對。 (2)藥對與五味: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種氣味,是藥物不同功用的概括,酸能收斂固澀,苦能泄燥堅陰,甘能補益緩急,辛能發(fā)散通行,咸能軟堅散結(jié)。此外,有的藥物尚有淡、澀之味。藥味的屬性,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關(guān)于藥味與臟腑關(guān)系,一般規(guī)律為: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腎。藥對的組成,是利用單味藥之特性與功能進行配伍,一般組合形式有同味相配與異味相合兩種方法。如同味相配藥對有二辛相配、二甘相配、二苦相配等;異味相配藥對有酸甘相伍、辛甘相伍、辛苦相伍等。此外,有些藥物同時具有幾種性味,組合藥對,必須注重主導藥味的作用。 (3)藥對與歸經(jīng):歸經(jīng)是指藥物對機體某些臟腑、經(jīng)絡病變有著明顯的選擇性作用。同時藥物治療的范圍亦不同,如寒性藥物皆可清熱,但作用范圍有清肺熱、脾熱、肝熱的不同。因此,藥物歸經(jīng)是影響組合藥對的重要因素。值得指出的是,某一臟腑、經(jīng)絡的病變,可有寒熱虛實之分,同歸一經(jīng)的藥物,又有溫、清、補、瀉之別,所以對藥物的選擇,可采取同歸一經(jīng)的藥物相伍,亦可采取分別歸屬兩經(jīng)的藥物相伍。 總之,組成藥對需要考慮藥物的四氣、五味及歸經(jīng),綜合協(xié)調(diào),采取最佳配伍,才能充分發(fā)揮藥對功效。 藥對與藥物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中藥的性能之一,標志著藥物作用的方向。升與降、浮與沉是相對的,升者上行,降者下降,浮者外散,沉者內(nèi)泄。藥物的升降浮沉與藥物本身的氣味及其質(zhì)地輕重有一定的關(guān)系,一般是有升浮之性的藥物,大多味屬辛、甘,其氣溫熱,質(zhì)地輕揚;有沉降之性能的藥物,大多味屬酸、苦、咸,其氣寒涼,質(zhì)地重沉。一般可采取升浮同功,沉降共用,或取升降、浮沉雙向相配,使異曲同工。可見藥物的升降浮沉亦是藥對組成需考慮的一個因素。然而升降浮沉之性,寄寓于四氣五味之中,故臨床選用藥對,一般應以藥物氣味功能為主導因素。 藥對與藥物毒性 藥物有無毒與有毒之分,故藥對的組成要注意藥物的毒性。為了減低毒性,清除不良反應,緩和烈性,提高療效,臨床可選擇具有相互制約、拮抗等功用的藥物組成藥對。 綜上所述,藥對的組成須以中醫(yī)理論為基礎(chǔ),以辨證論治為前提,以中藥性能與“七情”配伍關(guān)系為原則,篩選藥物進行組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