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又稱《道德真經(jīng)》《道德經(jīng)》《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shí)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shí)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xué)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jīng)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jīng)》、下篇《道經(jīng)》,不分章,后改為《道經(jīng)》37章在前,從38章開始為《德經(jīng)》,并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xué)著作。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經(jīng).第八章》 解釋:至高的品性就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德經(jīng).第四十一章》 解釋: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棱角;非常大的器是不需要雕琢之工的;越好的音樂越悠遠(yuǎn)潛低,越好的形象越飄渺宏遠(yuǎn)。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德經(jīng).第六十四章》 解釋:做事情如果到結(jié)束時(shí)仍如開始時(shí)那么慎重,就不會有失敗的事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qiáng)。——《道經(jīng).第三十三章》 解釋: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聰明。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能夠戰(zhàn)勝別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夠戰(zhàn)勝自己才能算是真正的強(qiáng)者。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經(jīng).第五章》 解釋:“芻”讀作(chú)。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德經(jīng).第六十三章》 解釋:那些輕易發(fā)出諾言的,必定很少能夠兌現(xiàn)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 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道經(jīng).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德經(jīng).第八十一章》 解釋:善良的人忠厚老實(shí)不會花言巧語,巧言善辯的人不一定善良。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德經(jīng).第四十五章》 解釋:正直的人像屈服,靈巧的人像愚笨,有口才的人像遲鈍,指有真才實(shí)學(xué)的人不顯露自己。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xì)。——《德經(jīng).第六十三章》 解釋: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的時(shí)候發(fā)展起來的,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xì)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經(jīng).第二十五章》 解釋:人必須遵循地的規(guī)律特性,地的原則是服從于天,天以道作為運(yùn)行的依據(jù),而道就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德經(jīng).第五十六章》 解釋:聰明的智者不多說話,而到處說長論短的人就不是聰明的智者。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 解釋:道是獨(dú)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tài),萬物在這種狀態(tài)中產(chǎn)生。 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德經(jīng).第七十二章》 解釋: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現(xiàn);有自愛之心也不自顯高貴。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jiān)。——《德經(jīng).第四十三章》 解釋: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可以驅(qū)使天下最堅(jiān)硬的東西。 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德經(jīng).第五十八章》 解釋: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傷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shí),不居其華。——《德經(jīng).第三十八章》 解釋: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淺薄;存心樸實(shí),不居于虛華。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xué)無憂。——《道經(jīng).第十九章》 解釋:保持純潔樸實(shí)的本性,減少私欲雜念,拋棄圣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于憂患。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道經(jīng).第九章》 解釋:執(zhí)持盈滿,不如適時(shí)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道經(jīng).第十六章》 解釋: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dá)到極點(diǎn),使生活清靜堅(jiān)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fù)的道理。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道經(jīng).第二十三章》 解釋:天地的變化尚且不能長久,更何況是人呢?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德經(jīng).第六十三章》 解釋:以無為的態(tài)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當(dāng)作有味。 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德經(jīng).第四十一章》 解釋: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樂沒有聲響。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道經(jīng).第二十二章》 解釋:委曲便會保全,屈枉便會直伸;低洼便會充盈,陳舊便會更新;少取便會獲得,貪多便會迷惑。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德經(jīng).第七十九章》 解釋:上天的運(yùn)動變化規(guī)律不分親疏,經(jīng)常眷顧善于順應(yīng)天道的人。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德經(jīng).第八十一章》 解釋:自然的規(guī)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圣人的行為準(zhǔn)則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德經(jīng).第六十四章》 解釋:千里的遠(yuǎn)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道經(jīng).第二十四章》 解釋: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勛;自高自大的不能做眾人之長。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德經(jīng).第四十五章》 解釋: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yuǎn)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 和大怨,必有余怨;報(bào)怨以德,安可以為善?——《德經(jīng).第七十九章》 解釋: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余的怨恨;用德來報(bào)答怨恨,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德經(jīng).第四十四章》 解釋: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xiǎn);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 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經(jīng).第二十三章》 解釋:狂風(fēng)不會整天刮,暴雨也有終止的時(shí)候。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xì)。——《德經(jīng).第六十三章》 解釋: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實(shí)現(xiàn)遠(yuǎn)大要從細(xì)微的地方入手。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道經(jīng).第四章》 解釋: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diào)和它的光輝,混同于塵垢。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德經(jīng).第八十一章》 解釋:智者專精少數(shù)方面,知識不算廣博;而研究太多領(lǐng)域的人不可能達(dá)到智者的程度。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德經(jīng).第八十一章》 解釋:真實(shí)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shí)。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德經(jīng).第四十五章》 解釋:清靜克服擾動,寒冷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tǒng)治天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經(jīng).第一章》 解釋:道這種東西是不可以用語言表述的,如果能用語言表述出來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如果道這種東西要是可以命名的話,那么他也就不是最初的道了。 治大國,若烹小鮮。——《德經(jīng).第六十章》 解釋:治理國家,與烹煎小魚兒的手法是一樣的,不宜翻來覆去,不要動輒擾民,更不要亂折騰。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德經(jīng).第七十四章》 解釋:人民不畏懼死亡,為什么用死來嚇唬他們呢? 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德經(jīng).第七十三章》 解釋:自然的范圍,寬廣無邊,雖然寬疏但并不漏失。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dú)頑似鄙。——《道經(jīng).第二十章》 解釋:世人都自認(rèn)為自己很聰明,做的事很對,我卻獨(dú)自認(rèn)識到我的愚笨和無知。 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德經(jīng).第六十三章》 解釋:圣人始終不貪圖大貢獻(xiàn),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經(jīng).第七章》 解釋: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lǐng)先;將自己的生死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經(jīng).第三十三章》 解釋:能了解、認(rèn)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rèn)識、了解自己才算明悟通達(dá)。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道經(jīng).第二十八章》 解釋:深知什么是雄強(qiáng),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澗。 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經(jīng).第十四章》 解釋: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xiàn)實(shí)存在的具體事物。 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德經(jīng).第八十一章》 解釋:圣人的行為準(zhǔn)則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qiáng)。——《道經(jīng).第三十三章》 解釋:能戰(zhàn)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點(diǎn)才算剛強(qiáng)。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德經(jīng).第六十二章》 解釋: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尊重;美好的行為可以勉勵他人。 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德經(jīng).第四十八章》 解釋:求學(xué)的人,其情欲文飾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飾則一天比一天減少。 其出彌遠(yuǎn),其知彌少。——《德經(jīng).第四十七章》 解釋:他經(jīng)歷的越多,就越發(fā)能知道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越少。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道經(jīng).第二十四章》 解釋:固持己見而不兼聽眾人的不容易明白事理;自以為是而以他人為非者,眾人不彰其名。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道經(jīng).第十章》 解釋:產(chǎn)生萬物、養(yǎng)育萬物而不占為己有,作萬物之長而不主宰他們,這就叫做“玄德”。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道經(jīng).第七章》 解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yàn)樗鼈儾粸榱俗约旱纳娑匀坏剡\(yùn)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德經(jīng).第六十四章》 解釋:合抱的大樹,生長于細(xì)小的萌芽;極高的高臺,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yuǎn)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經(jīng).第二十二章》 解釋:不置身其中方能觀察事物全貌;不自以為是,反而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而能得有功勞;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長期有所長進(jìn)。正因?yàn)椴慌c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 堅(jiān)強(qiáng)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德經(jīng).第七十六章》 解釋:堅(jiān)強(qiáng)與死是同類的,柔弱與生是同類的。 兵強(qiáng)則滅,木強(qiáng)則折。強(qiáng)大處下,柔弱處上。——《德經(jīng)第七十六章.》 解釋:用兵逞強(qiáng)就會遭到滅亡,樹木粗壯就會遭到砍伐。凡是堅(jiān)強(qiáng)的往往處于劣勢,相反,柔弱的往往能處于優(yōu)勢。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德經(jīng).第四十一章》 解釋:越好的音樂越悠遠(yuǎn)潛低,越好的形象越飄渺宏遠(yuǎn)。 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道經(jīng).第十一章》 解釋: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nèi)的中空部分,才有房屋居住的作用。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qiáng)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道經(jīng).第三十六章》 解釋:想要收斂它,必先擴(kuò)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qiáng)它,想要廢去它,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道經(jīng).第三十一章》 解釋:兵器這個(gè)不祥的東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東西,萬不得已才使用它。 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德經(jīng).第四十九章》 解釋:圣人沒有固定不變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為意志。 知足之足,常足矣。——《德經(jīng).第四十六章》 解釋:知道欲望有度,不貪得無厭,才能保持恒久的滿足。 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德經(jīng).第五十七章》 解釋:人民擁有的銳利武器越多,國家就越容易陷于混亂;人們學(xué)會的技巧越多,新奇古怪的東西就會不斷地制造出來。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德經(jīng).第四十六章》 解釋:最大的禍害莫過于不滿足,最大的過失莫過于貪得無厭。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道經(jīng).第十二章》 解釋: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diào),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蕩發(fā)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德經(jīng).第八十一章》 解釋:真實(shí)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shí)。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qiáng)。知足者富。強(qiáng)行者有志。——《道經(jīng).第三十三章》 解釋:能了解、認(rèn)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rèn)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zhàn)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點(diǎn)才算剛強(qiáng)。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jiān)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甚愛必大費(fèi);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德經(jīng).第四十四章》 解釋:過分的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jià);過于積斂財(cái)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xiǎn);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德經(jīng).第四十一章》 解釋: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shí)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不以為然。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bǔ)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德經(jīng).第七十七章》 解釋:自然的規(guī)律,是減少有余的補(bǔ)給不足的??墒巧鐣姆▌t卻不是這樣,要剝奪不足的用來奉養(yǎng)有余的人。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德經(jīng).第四十三章》 解釋:“不言”的教導(dǎo),“無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趕上它的了。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道經(jīng).第三十二章》 解釋:天地間陰陽之氣相合,就會降下甘露,人們不必指使它而會自然均勻。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德經(jīng).第六十五章》 解釋:民眾之所以難于統(tǒng)治,乃是因?yàn)榻y(tǒng)治者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機(jī)。所以用智巧心機(jī)治理國家,就必然會危害國家;不用智巧心機(jī)治理國家,才是國家的幸福。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道經(jīng).第六章》 解釋:生養(yǎng)天地萬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長存的,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體的生育之產(chǎn)門,這就是天地的根本。連綿不絕??!它就是這樣不斷的永存,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道經(jīng).第二十九章》 解釋:用強(qiáng)力統(tǒng)治天下,就一定會失??;強(qiáng)力把持天下,就一定會失去天下。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道經(jīng).第三十二章.》 解釋:“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xì)w流于它,使萬物自然賓服。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德經(jīng).第七十章》 解釋:我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沒有誰能理解,沒有誰能實(shí)行。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道經(jīng).第三十章》 解釋:軍隊(duì)所到的地方,荊棘橫生,大戰(zhàn)之后,一定會出現(xiàn)荒年。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道經(jīng).第十三章》 解釋: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yàn)槲矣猩眢w;如果我沒有身體,我還會有什么禍患呢? 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jì)。——《道經(jīng).第十四章》 解釋: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xiàn)實(shí)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rèn)識、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rèn)識“道”的規(guī)律。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道經(jīng).第十九章》 解釋: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fù)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就沒有了。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德經(jīng).第四十六章》 解釋: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戰(zhàn)馬退還到田間給農(nóng)夫用來耕種。治理天下不合乎“道”,連懷胎的母馬也要送上戰(zhàn)場,在戰(zhàn)場的郊外生下馬駒子。 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德經(jīng).第六十四章》 解釋:有所作為的將會招致失敗,有所執(zhí)著的將會遭受損害。因此圣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zhí)著所以也不遭受損害。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經(jīng).第二章》 解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yè)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埏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道經(jīng).第十一章》 解釋: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nèi)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fā)揮了它的作用。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德經(jīng).第四十章》 解釋:道的運(yùn)行方法是以柔弱勝剛強(qiáng);道的運(yùn)行規(guī)律是總是往相反的方向運(yùn)動。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德經(jīng).第八十章》 解釋: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德經(jīng).第六十四章》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zhí)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道經(jīng).第二十九章》 解釋: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夠違背他們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強(qiáng)力統(tǒng)治,否則用強(qiáng)力統(tǒng)治天下,就一定會失?。粡?qiáng)力把持天下,就一定會失去天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德經(jīng).第六十四章》 解釋:局面安定時(shí)容易保持和維護(hù),事變沒有出現(xiàn)跡象時(shí)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shí)容易消解;事物細(xì)微時(shí)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fā)生以前就處理妥當(dāng);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chǎn)生以前就早做準(zhǔn)備。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德經(jīng).第七十一章》 解釋: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沒有缺點(diǎn),因?yàn)樗讶秉c(diǎn)當(dāng)作缺點(diǎn)。正因?yàn)樗讶秉c(diǎn)當(dāng)作缺點(diǎn),所以,他沒有缺點(diǎn)。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yù)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道經(jīng).第十七章》 解釋:最好的統(tǒng)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tǒng)治者,人民親近他并且稱贊他;再次的統(tǒng)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tǒng)治者,人民輕蔑他。統(tǒng)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甚愛必大費(fèi);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德經(jīng).第四十四章》 解釋:聲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樣更為親切?生命和貨利比起來哪一樣更為貴重?獲取和丟失相比,哪一個(gè)更有害?過分的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jià);過于積斂財(cái)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xiǎn);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 功遂身退,天之道。——《道經(jīng).第九章》 解釋: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道理。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道經(jīng).第二章》 解釋:有和無互相轉(zhuǎn)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xiàn),高和下互相充實(shí),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后互相接隨,這是永恒的。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道經(jīng).第二十二章》 解釋:不自我表揚(yáng),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我夸耀,所以才能長久。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德經(jīng).第六十二章》 解釋: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尊重;美好的行為可以勉勵他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