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圖書館這次曬的是它們珍貴的明清版本,本次曬的是13種珍貴的明代刊本。明代刻書,不同時期特征不同。明初至正德:黑口、趙字、繼元。嘉靖至萬歷:白口、方字、仿宋。萬歷至崇禎:白口、長字、有諱。清代刻書,版式多樣,講究避諱。硬體字橫平豎直、字體方正;軟體字個性舒展、靈動秀雅,于康雍乾三朝風(fēng)行一時。(圖文來自微信公號“南京圖書館) 農(nóng)書三十六卷 (元)王禎撰 明嘉靖九年(1530)山東布政使司刻本 王禎(1271-1368),字伯善,東平(今山東東平)人。大德四年(1300)任永豐(今屬江西)縣尹,惠民有為。 此書為中國古代農(nóng)學(xué)重要著作,適用范圍廣泛。正文凡三十六卷,分《農(nóng)桑通訣》六集,《農(nóng)器圖譜》二十集,《谷譜》十集。目錄中《谷譜》為十一卷,卷十一有《豳七月詩說》、《食時五觀》、《備荒》三目,此本卷十后為附刻的《備荒》,未見十一卷內(nèi)容,應(yīng)為原缺。 框高24.3厘米,寬15.7厘米。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二字,小字雙行同,四周單邊,白口,無魚尾。鈐“許焞收藏”、“鷗寄室王氏收藏”、“八千卷樓珍藏善本”、“八千卷樓收藏書籍”、“善本書室”等印。國家名錄號01780。 邊華泉集八卷 (明)邊貢撰 (明)劉天民輯 明嘉靖十七年(1538)司馬魯瞻刻本 邊貢(1476-1532),字庭實,號華泉子,歷城(今山東濟南)人。進士,官至南京戶部尚書。工詩,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并稱“弘正四杰”。 劉天民,生卒年不詳。字希尹,號幽山,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正德九年進士,累官至按察司副使。有《幽山集》。 邊貢去世后,劉天民于嘉靖十四年開始編纂其詩集。次年,李開先亦著手選輯《邊華泉詩集》。李氏先完成,十七年托蘇佑刻于山西太原。劉氏書成,由濟南知府司馬魯瞻刊行,即此本。司馬魯瞻(1492-?),名泰,字魯瞻,一字西虹,晚號龍廣山人。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嘉靖二年(1523)進士,官至濟南知府。藏書極豐,致仕歸鄉(xiāng)后,建藏書樓名懷洛閣,編撰著述終其生。 框高17.3厘米,寬14.1厘米。半葉十一行,每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上單魚尾。國家名錄號11952。 春秋集傳十五卷 (元)趙汸撰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金曰銿刻藍印本 丁丙跋 趙汸(1319-1369),字子常,休寧(今安徽休寧)人。人稱東山先生。師從黃澤,習(xí)春秋之學(xué)。 全書十五卷,以魯十二公為序,其中僖公、襄公、昭公各分上下。 框高18.6厘米,寬12.7厘米。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同。四周單邊,白口,無魚尾。鈐“平陽季子之章”、“摛藻堂圖書記”、“柯庭瀏覽所及”、“休陽汪季青家藏書籍”、“濟陽文府”、“丁氏八千卷樓藏書記”等印。國家名錄號10103。 焦氏易林二卷 題(漢)焦延壽撰 明嘉靖四十年(1561)瀋藩勉學(xué)書院刻本 顧廣圻跋并錄陸貽典校跋 丁丙跋 焦延壽,字贛,西漢梁(今河南商丘)人。專研易學(xué)。治易名家京房為其弟子。 是書將陰陽災(zāi)異的占候術(shù)引入易學(xué),大量援引《詩經(jīng)》等先秦經(jīng)學(xué)典籍,模仿并創(chuàng)新《周易》體例而成,具有較高的文學(xué)價值,對后世易類著作亦產(chǎn)生影響。 框高18.7厘米,寬14.5厘米。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四字,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白口。鈐“顧印千里”、“顧澗蘋藏書”、“松生”、“嘉惠堂丁氏藏”等印。國家名錄號10450。 廣輿圖二卷 (元)朱思本撰 (明)羅洪先 胡松增補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韓君恩、杜思刻本 丁丙跋 朱思本(1273-?),字本初,號貞一,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地理學(xué)家。羅洪先(1504-1564),字達夫,號念庵,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嘉靖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后罷歸。地理制圖學(xué)家。 本書為明代輿地總圖。羅洪先據(jù)元人朱思本《輿地圖》,實地考查,核實地名并詳加記注,又參考李澤民《聲教被圖》、許論《九邊圖論》等十四種地圖,增補了《九邊圖》《漕運圖》《海運圖》等,并添加二十四種圖例,使地圖更科學(xué)實用。逾十年始成,為中國古代第一部分省地圖集。 框高26厘米,寬17.5厘米。半葉十三行,行二十五字,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白口,雙對黑魚尾。鈐“丁丙”、“八千卷樓珍藏善本”、“嘉惠堂丁氏藏書記”等印。國家名錄號04122。 重校鶴山先生大全文集一百十卷 (宋)魏了翁撰 明嘉靖安國銅活字印本(卷八十四至八十六、九十九至一百三、一百七配清抄本) 季振宜、丁丙跋 魏了翁(1178-1237),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官至同簽書樞密院事。 銅活字印刷盛行于明弘治以后,基本集中在江南一帶,安國便是其中杰出代表人物。安國(1481-1534),字民泰,江蘇無錫人。因酷愛桂花,人稱“桂坡公”。安氏銅活字印書,校印皆精,為世人珍視。 框高19.5厘米,寬13.8厘米。半葉十三行,行十六字,左右雙邊,白口,單黑魚尾。鈐“董印其昌”、“季印振宜”、“滄葦”、“吳城”、“綸音嘉惠藝林”、“嘉惠堂藏閱書”等印。國家名錄號02084。 鄭端簡公奏議十四卷 (明)鄭曉撰 明隆慶四年(1570) 項氏萬卷堂刻本 鄭曉(1499-1566),字窒甫,號淡泉,海鹽(今屬浙江)人。嘉靖二年進士,抗擊倭寇有功,官至刑部尚書。謚端簡。 卷前首有隆慶辛未(五年)項篤壽《端簡鄭公奏議敘》。正文凡十四卷,卷一至十淮陽(揚)類,卷十一兵部類,卷十二至十四刑部類。 牌記:“嘉禾項氏/萬卷堂刊”、“隆慶庚午年秋九月雕工畢”。 框高18.7厘米,寬13.9厘米。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白口,無魚尾。鈐“八千卷樓珍藏善本”、“嘉惠堂藏閱書”、“善本書堂”等印。國家名錄號07816。 茶書二十七種三十三卷 (明)喻政編 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刻本 丁丙跋 喻政,生卒年不詳。字正之,江西南昌人。萬歷二十三年進士。任南京兵部郎中,出知福州府,升巡道。 明代茶文化開始復(fù)興,相關(guān)專著大量問世。此書為作者在福建時所編,分仁、義、禮、智、信五部。仁部收《茶經(jīng)》《茶錄》《東溪試茶錄》等六種;義部收《茶譜》《茶具圖贊》《茶寮記》等八種;禮部收《茗笈》《茗笈品藻》《煮泉小品》等三種;智部收《茶錄》《茶考》《茶說》等八種;信部收《茶集》附《烹茶圖集》二種。 據(jù)萬歷四十一年喻政自序稱“方付殺青”,知此本刻成于萬歷四十一年。與日本內(nèi)閣文庫等藏萬歷四十年刻十八種本相比(據(jù)布目潮沨撰《中國茶書全集解說》),前三部版相同,此本多“智部”八種及《茶集》中“茶事詠”數(shù)葉,且《烹茶圖集》內(nèi)容齊全,則此本實為萬歷四十一年增補刊行本。 框高20.9厘米,寬14.8厘米。半葉九行,行十八字,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白口,上單白魚尾。鈐“八千卷樓珍藏善本”、“八千卷樓藏書之記”、“善本書室”印。國家名錄號11766。 戰(zhàn)國策十二卷(明)閔齊伋裁注 元本目錄一卷 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閔齊伋刻三色套印本 閔齊伋(1580-1662),字及武,號寓五,烏程(今浙江湖州)人。明諸生。明末著名刻書家,與凌蒙初齊名。 此書閔齊伋選取歷代各家對《戰(zhàn)國策》的注文及評語而成,故稱“裁注”。全書有正文夾注及天頭處墨朱藍三色批語,正文圈點用朱藍二色。正文后為《元本目錄》,收錄三十三卷四百八十六章之元本目錄。 框高21.6厘米,寬15.4厘米。半葉九行,行十九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單邊。無魚尾。鈐“齊伋”、“閔十二”、“閔”、“齊”、“伋”等印。國家名錄號03818。 樂律全書三十九卷(明)朱載堉撰 明萬歷鄭藩刻本 朱載堉(1536-1611),字伯勤,號句曲山人、九峰山人。明太祖九世孫,鄭藩第六代世子。謚號端清。 是書為樂舞律歷類綜合論著。正文凡十一種三十九卷:律學(xué)新說四卷、樂學(xué)新說一卷、樂經(jīng)古文一卷、算學(xué)新說一卷、律呂精義內(nèi)篇十卷外篇十卷、操縵古樂譜一卷、旋宮合樂譜一卷、鄉(xiāng)飲詩樂譜六卷、六代小舞譜一卷、小舞鄉(xiāng)樂譜一卷、二佾綴兆圖一卷、靈星小舞譜一卷。 框高25.5厘米,寬20.2厘米。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五字,小字雙行同。四周雙邊,上下粗黑口,雙對黑魚尾。鈐“夢鷗仙館”、“黎陽”印。國家名錄號03334。 甘氏印集四卷(明)甘旸篆刻 明萬歷刻鈐印本 甘旸,生卒年不詳。字旭甫,號寅東,秣陵(今江蘇南京)人。 甘氏出生官宦之家,屢試不第,遂隱居于南京雞籠山,以書刻自娛。篆書負有盛名,精于刻印,尤好秦漢璽印,為明萬歷年間著名篆刻家。是書共分四卷:卷一官印,卷二齋堂館閣印,卷三至四名印。前有明許令典撰《甘氏印集敘》及甘旸自序。 框高20.7厘米,寬14厘米。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四周單邊,白口,無魚尾。鈐 “王紹頤印”等印。國家名錄號01844。 今古輿地圖三卷 (明)吳國輔 沈定之撰 明崇禎十六年(1643)刻朱墨套印本 吳國輔,生卒年不詳,字期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沈定之,生卒年不詳,四明(今浙江寧波)人。 全書共收地圖五十九幅,前有今古輿地圖說,稱“天下弈枰也,彼其離合沿革而不可窮者弈也,而圖則弈之譜也”,說明地圖之重要。正文首列“古華夷區(qū)域總要圖”,后為大明肇造圖、大明萬世一統(tǒng)圖、九邊圖,其后為歷代地圖。文中多數(shù)地圖附有圖說,以說明歷史沿革。所印地圖以墨色明朝地圖為底,其他時代的疆域、郡縣名稱以朱色套印于上,以顯示古今地理的沿革變遷。這也是現(xiàn)存最早朱墨套印歷史地圖。 框高25.1厘米,寬16.2厘米。半葉十行,行二十四字,小字雙行同,四周單邊,白口,上單黑魚尾。鈐“太原王氏”等印。國家名錄號04126。 中興實錄不分卷(明)馮夢龍撰 明弘光刻本 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子猶等,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全書不分卷,依次收錄了史可法《大臣議建中興奇策》、彭汝亨《定中原奇策》、陸炎《上閣部書》、文震亨《功臣迎接福王登極實錄》、《監(jiān)國福王詔赦天下廿八款》等有關(guān)明末政局的策論。 框高21.8厘米,寬14.1厘米。半葉七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白口。國家名錄號015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