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河南旅游城市,大家第一想到的肯定是洛陽和開封。一個是十三朝古都,一個是八朝古都;一個代表了唐朝的盛世,一個代表了北宋的繁華。 鄭州雖說也是五朝古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但知名度和旅游形象遠不如洛陽和開封,存在感也不是很強。 在常人的印象中,鄭州是一座“火車拉起來的城市”。在鐵路匯聚到鄭州之前,這座名叫“鄭縣”的小城默默無聞。然而,伴隨著鐵路的修建,鄭縣的面貌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1949年,鄭縣改名為鄭州市。此后數(shù)十年時間,鄭州快速成長為河南省內(nèi)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新興工業(yè)城市,就連河南省的省會也從開封搬遷到鄭州。 鄭州簡稱鄭,是河南省的省會,國家中心城市,特大城市,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鄭州全市總面積7567平方公里,轄6個區(qū)、1個縣、5個縣級市。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是中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鄭州雖然被稱為“火車拉來的城市”,但越來越多的考古發(fā)現(xiàn)證實,鄭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明古都。 鄭州的名稱由來 隋開皇三年(583年),改滎州為為鄭州,大業(yè)二年(606年),鄭州移治管城,因鄭州春秋時為鄭國地,故名。鄭國最初在今陜西的華縣。據(jù)《中州雜俎》:“鄭,町也”,町,意為“地形平坦”。華縣位于渭河平原,所以稱為“鄭”。 民國二年(1913年)2月,清朝舊制中的府、廳、州皆改為縣,鄭州改為鄭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0月22日,鄭縣解放,析鄭縣地,置鄭州市。 鄭州的歷史沿革 夏朝早期,帝舜封禹建都于陽城(今登封王城崗遺址)建立夏朝。商朝第十任君主,仲丁即位元年,將國都自亳(今商丘)西遷于囂(亦作隞,今鄭州管城區(qū)境內(nèi))。 西周,周武王將其弟叔鮮封于管(今鄭州市管城區(qū)),建立管國。另外鄶國、東虢國、祭國、密國等也在今鄭州地區(qū)。春秋初年,鄭國向東遷都于新鄭(今新鄭市鄭韓故城遺址)。韓哀侯二年(前375年),韓滅鄭,將國都自陽翟遷至新鄭。 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秦軍攻入韓國,韓獻成皋、鞏,秦置三川郡,轄14縣,郡治洛陽,不久遷至滎陽,今鄭州市區(qū)所在的管邑屬三川郡京縣。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滅韓,又置穎川郡,郡下置新鄭、苑陵(今新鄭市東北),陽城(今登封市告成鎮(zhèn))等10縣。 漢高祖二年(前205年),劉邦進占洛陽后,改三川郡為河南郡,于郡內(nèi)新置密、成皋(今滎陽市汜水鎮(zhèn))、故市(今鄭州市區(qū)北15公里)、中牟等縣,并將新鄭、苑陵二縣劃入河南郡。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到嵩山封禪,劃地置嵩高縣(也作崇高縣),不久,又置綸氏縣(今登封市穎陽鎮(zhèn)),皆屬穎川郡。東漢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將崇高縣并入陽城縣。 三國,今鄭州地區(qū)屬魏國司州河南郡。正始三年(242年),割河南郡鞏縣閆闕以東,置滎陽郡,不久廢郡。西晉泰始二年(266年),復(fù)置滎陽郡下轄滎陽、京、中牟、苑陵、密、卷、陽武、開封8縣。今鄭州地區(qū)的其余部分仍屬河南郡。 東晉十六國時期,今鄭州地區(qū)先后為趙、冉魏、前燕、前秦、后秦、北魏、東魏、北齊、北周轄地。南北朝,北魏統(tǒng)一北方后,置北豫州,州治武牢(今滎陽市汜水鎮(zhèn)),北豫州下轄滎陽郡、河南郡、陽城郡等郡。東魏天平元年(534年),在北豫州下置廣武、滎陽、成皋三郡,三郡共轄滎陽、成皋、京等11縣。北周滅北齊后,將北豫州改為滎州,州治成皋。 隋,開皇三年(583年),滎州改名為鄭州。開皇十六年(596年)析內(nèi)牟(即中牟)西部置管城縣,并以管城置管州。大業(yè)二年(606年),鄭州移治管城后,管州廢,管城則屬鄭州。大業(yè)三年(607年),改鄭州為滎陽郡,郡治為管城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鄭州一分為二:密縣、汜水、滎陽、滎澤、成皋(析汜水置)5縣屬鄭州(治武牢);管城、圃田、須水、新鄭、清池屬管州(治管城)。貞觀元年(627年),廢管州及須水縣,其屬縣劃入鄭州。貞觀七年(633年)鄭州移治于管城。 五代時期,鄭州轄管城、新鄭、滎陽、滎澤、中牟、原武、陽武7縣,后梁時將陽武劃歸開封府,后晉時將中牟劃歸開封府。 北宋,定都東京開封府,鄭州屬京畿路。皇祐五年(1038年)京畿路所轄的曹州、陳州、許州、鄭州、滑州被定為輔郡。熙寧五年(1072年),廢鄭州,省滎陽、滎澤縣為鎮(zhèn)劃入管城縣,管城、新鄭2縣隸開封府。元豐八年(1085年)復(fù)置鄭州,下轄管城、新鄭、滎陽、滎澤、原武5縣。崇寧四年(1105年),改開封府為京畿路,并于京畿四面置四輔郡,鄭州為西輔, 金,天會五年(1127年),金滅北宋,占據(jù)中原,在鄭州之南置鈞州,轄新鄭、陽翟2縣。孟州汜水縣劃入南京路鄭州。鄭州下轄:管城、滎陽、汜水、河陰、密、滎澤、原武7縣。 元,至元二年(1265年),新鄭、密縣改屬鈞州,滎澤、原武劃歸開封府。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南京路為汴梁路,新鄭縣復(fù)劃歸汴梁路鄭州。鄭州領(lǐng)管城、滎陽、汜水、河陰、密、新鄭、滎澤、原武8縣。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汴梁路為開封府,并廢管城縣入鄭州。鄭州雖仍領(lǐng)有滎陽、滎澤、河陰、汜水4縣,但卻是為屬州(縣級),與中牟、新鄭、密縣同隸屬于開封府。 清初,沿襲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鄭州升為直隸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降為開封府的屬州。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鄭州又升為直隸州。 民國二年(1913年)2月,清朝舊制中的府、廳、州皆改為縣,鄭州改為鄭縣。河南省設(shè)豫東、豫西、豫南、豫北4個道,鄭縣等38個縣屬豫東道。民國三年(1914年)6月,豫東道改為開封道,所轄未改。民國十六年(1927年)8月,馮玉祥主政河南,廢開封道,設(shè)立豫北、豫東、豫西、豫南4區(qū)行政長公署,民國十七年(1928年)1月增設(shè)豫中一區(qū)、二區(qū)行政長公署,鄭縣屬豫中第一行政長公署(駐鄭縣)。不久,廢區(qū),鄭縣直屬于河南省。3月18日,析鄭縣城區(qū)置鄭州市。民國二十年(1931年)1月13日,撤銷鄭州市,仍為鄭縣。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1月,河南省劃為11個行政督察區(qū),鄭縣屬第一區(qū)(駐鄭縣)。 民國三十年(1941年)10月4日至10月31日、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4月22日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鄭州市、縣兩度被日軍占領(lǐng)。日軍投降后,國民黨軍占據(jù)鄭州市、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4月,第一行政督察區(qū)專員公署從新鄭縣重又遷回鄭縣。10月22日,鄭縣解放,析鄭縣地,置鄭州市,10月27日,在鄭州市設(shè)第一、二、三區(qū)。設(shè)立鄭州專區(qū),轄鄭縣、新鄭、成皋、密縣、鞏縣、登封7個縣。 1952年6月27日,撤銷陳留專區(qū),并入鄭州專區(qū)。10月21日,撤銷鄭縣,將原鄭縣的行政區(qū)域分別劃歸鄭州市及新鄭、中牟2縣。1953年1月6日,以原鄭縣劃歸鄭州市區(qū)域,設(shè)立鄭州市郊區(qū)。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政府由開封遷往鄭州市。1955年1月17日,鄭州專區(qū)駐地由滎陽縣遷至開封市,并更名為開封專區(qū)。9月23日,鄭州市第一、二、三區(qū)更名為隴海區(qū)、二七區(qū)、建設(shè)區(qū)。 1956年10月23日,鄭州市回族自治區(qū)更名為金水回族區(qū)。1958年8月5日,撤銷鄭州市金水回族區(qū)、隴海區(qū),合并設(shè)立管城回族區(qū)。析滎陽縣地新置鄭州市上街區(qū)。同年12月5日,屬開封專區(qū)的鞏縣、滎陽、密縣、登封、新鄭5縣,劃歸鄭州市領(lǐng)導(dǎo)。1960年5月,建設(shè)區(qū)更名為中原區(qū)。1961年12月19日,鄭州市領(lǐng)導(dǎo)的鞏縣、滎陽、密縣、登封、新鄭5縣劃歸開封專區(qū)。1966年9月,管城回族區(qū)改稱向陽區(qū)。1968年1月27日,鄭州市革命委員會成立,取代市政府。1971年11月8日,滎陽縣劃歸鄭州市管轄。1983年4月28日,向陽區(qū)更名為管城回族區(qū)。1980年12月29日,撤銷鄭州市革命委員會,重建鄭州市人民政府。
1981年12月25日,設(shè)立鄭州市金海區(qū),以郊區(qū)的金海、老鴉陳2公社為其行政區(qū)域。1982年8月13日,設(shè)立新密區(qū),以新密礦區(qū)所在地密縣來集公社和城關(guān)公社的惠溝、五里店、楚溝、楊寨、高溝、甘寨6個隊為其行政區(qū)域。1983年9月1日,撤銷開封地區(qū),鞏縣、新鄭、密縣、登封、中牟5縣劃歸鄭州市管轄。1987年2月16日,撤銷金海區(qū)和郊區(qū),設(shè)立邙山區(qū);撤銷鄭州市新密區(qū),將原新密區(qū)的行政區(qū)域劃歸新密縣管轄。2003年12月25日,邙山區(qū)更名為惠濟區(qū)。2004年5月1日,惠濟區(qū)正式掛牌成立。 五朝古都鄭州 在多年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經(jīng)過考古學(xué)家的推斷,鄭州的建城史最早是3600年—5000年之間。因為鄭州的建城史都是早期的,很多都沒有文字記載,缺少有利證據(jù)的支撐,但是可以推斷從有熊氏的領(lǐng)袖黃帝,一直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鄭州都是各朝代重要的都城。
商代城墻遺址3600年前,一個叫成湯的人,推翻了殘暴夏王朝。推翻夏朝后成湯建立了商朝,商朝的都城就在鄭州。鄭州商城也是迄今所知我國商代最大、最早的王城。作為最早、最大的王城,鄭州見證了商朝最繁華的200多年。商代后期戰(zhàn)亂頻發(fā),商王城遷移到了安陽,鄭州也完成了它作為最大都城的使命。
裴李崗遺址 此后鄭州地區(qū)還建立了很多都城,周朝的時候,周武王的弟弟叔鮮(姬鮮)在鄭州建立了管國,這也是后來鄭州管城區(qū)的由來。鄭州還是鄭國和韓國的都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將國都東遷至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史稱東周。鄭國隨著周朝東遷,也從陜西棫林遷到洛陽以東,滅虢國、鄶國,在此建都,為了區(qū)別在陜西的舊鄭國,取名新鄭。前375年,韓滅鄭,從陜西遷都新鄭。前230年秦滅韓,鄭韓兩國先后在此建都達539年之久。
鄭韓故城,城墻 那么鄭州是幾朝古都呢?如果把一些短命的皇權(quán)都算上的話,那就有點多了,比如黃帝,祝融,大禹,后羿,夏朝,商朝,管國,祭國,鄶國,東虢國,依國,鄭國,韓國等等吧!比較有說服力的是五朝古都。分別是夏、商、管、鄭和韓。
鄭韓故城 對于鄭州市來說,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比如夏朝時期,就定都于今河南省鄭州市一帶。而到了西周和春秋時期,該地區(qū)也存在多個諸侯國。那么,問題來了,春秋的6個小國,均位于今鄭州市一帶,你都知道嗎?
一、鄭國 鄭國(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周朝的姬姓諸侯國。對于鄭國來說,原先位于關(guān)中地區(qū)。西周滅亡后,鄭國遷移到今河南省鄭州市一帶,都城則在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一帶。春秋初期,鄭莊公以其雄才大略,促使鄭國在春秋時期第一個強勢起來并稱霸諸侯。當然,鄭國只是在春秋初期一度崛起,等到鄭莊公去世后,鄭國就走向了衰落。在春秋時期,晉國和楚國長期爭霸,對于鄭國來說,更是在晉國和楚國之間搖擺不定。到了戰(zhàn)國初期,鄭國被戰(zhàn)國七雄之一的韓國消滅了。鄭國立國共計432年,傳位24君。
二、鞏國 根據(jù)《史記》、《左傳》等史料的記載,鞏國是一個姬姓諸侯國,爵位為伯爵。眾所周知,周武王姬發(fā)消滅商朝,建立西周后,將眾多同姓宗室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所以,對于周朝來說,自然存在眾多的姬姓諸侯國。對于鞏國來說,都城在今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一帶。 《世本·氏姓篇》中記載“鞏氏,周王族大夫食采于鞏為氏,有鞏簡公?!?/p> 《姓氏急就篇》中記載“鞏氏,周大夫食采于鞏,以為氏。有鞏簡公,又晉鞏朔” ”鞏氏”系出姬姓,周王室大夫鞏伯之后。"為鞏氏得姓地。西周到春秋時期,鞏國北臨黃河,西有洛水,東控虎牢關(guān),南望嵩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左傳》中記載:魯昭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20年),鞏簡公率王室圍攻王子朝于京邑,兵敗。魯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晉師克鞏,其地歸于周王室。由此,對于鞏國來說,是被晉國消滅的。至于鞏國的疆域,則被周王室收回了。 三、密國 密國,周朝的一個姬姓諸侯國。對于密國來說,前身是密須國。商朝時期,密須國位于今甘肅省平?jīng)鍪徐`臺縣一帶。到了公元前1057年,密須國為周文王所滅。西周建立后,姬姓密國遷移到今河南省鄭州市新密市一帶。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新密市這一地名,其實和歷史上的密國存在一定的關(guān)系。
到了春秋時期,密國先是成為鄭國的附庸,最終被旁邊的鄭國徹底吞并。密國城遺址位于鄭州市新密市大隗鎮(zhèn)大隗村,南鄰洧水河,東西長1200米,南北寬800米,面積96萬平方米。該遺址地表保存有西周時期及漢代城墻,均為夯土筑成,漢代城墻保存較好。 四、鄶(kuài)國 鄶國或作會國、檜國,妘姓。對于鄶國來說,原本存在于商朝時期,西周取代商朝后,重新分封了鄶國。鄶國位于今河南省鄭州市西南一帶。公元前767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后,鄭國君主鄭武公率軍消滅了鄶國。對此,在筆者看來,因為周平王剛剛遷都,還需要鄭國的支持。所以,對于鄭國滅亡鄶國的行為,周王室自然是睜一眼閉一眼了。換而言之,進入到春秋時期,周王室已經(jīng)難以約束各個諸侯國了。
五、東虢國 根據(jù)《史記》、《左傳》等史料的記載,東虢國,西周分封的姬姓諸侯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封周文王之弟虢仲于制邑(今河南省鄭州市滎陽市汜水鎮(zhèn)一帶),建立東虢國。公元前767年,東虢國為鄭國所滅。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東虢國是和鄶國同一年滅亡的。 東虢國滅亡后,其后裔虢序被周平王復(fù)封于夏陽(今山西省平陸縣一帶),建立北虢國。公元前658年,北虢國為晉國所滅。
六、補國 補國,始于夏朝時期,疆域在今河南省鄭州市新密市、登封市一帶。雖然存在時間久遠,但是,補國的實力相對較弱。周平王東遷洛邑后,鄭國君主仗著周王室卿士的身份,吞并了補國這個諸侯國。因為史料記載的匱乏,補國君主的姓氏和具體的滅亡時間,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偟膩碚f,在西周到春秋時期,今河南省鄭州市一帶存在多個諸侯國。對于這些諸侯國來說,大多被鄭國兼并了。當然,到了戰(zhàn)國初期,鄭國遇到了更強大的韓國,從而告別了戰(zhàn)國歷史的大舞臺。 |
|
|
來自: 世界歷史網(wǎng) > 《河南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