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90窟為主室為覆斗形頂,西壁開一敞口龕,平面方形,東西進深6米,南北6.2米,這是一個較大的洞窟。 ![]() 覆斗頂,窟頂為蓮花纏枝花卉藻井,向四坡鋪有垂角聯(lián)珠紋帷幔,窟頂四坡滿畫千佛。 ![]() 西壁開一雙層龕,龕內(nèi)主尊為善跏坐菩薩,左手施無畏印,右手撫膝,左右塑二童子四菩薩。龕頂部是成群結隊的飛天,飛天姿態(tài)各異,分外活躍,在土紅色猶的背景下猶如沖天的火光,向上翻飛、飄動的飄帶與火焰紋相呼應,使畫面呈現(xiàn)出十分熱烈的氣氛。 ![]() 該窟的壁畫大體分三層,上層畫飛天和天宮欄墻,中層畫說法圖,下層畫供養(yǎng)人。
四壁上沿,均繪飛天,飛天下有天宮欄墻建筑,這些飛天,輕捷快速,飄逸秀美。 隋代飛天以輕捷、快速、飄逸、秀美見長。畫師以足智善變的才藝,繪成千姿百態(tài)的飛天,無不適應各種構圖的需要,畫輕盈、矯健,在飄帶和衣裙的烘托下充分表現(xiàn)出飛行疾進的動勢,為早所不及。此窟飛天數(shù)量多(不算直內(nèi),四壁天宮伎樂合計達三十八身),描繪出色,奏樂、散花、舞蹈、禮拜,各各生動,姿態(tài)變化深得起承轉合之妙;而且除了難以避免的變色而外,保存相當完好。 ![]() 四壁繪三層說法圖,上層繪53鋪說法圖,中層和下層各30鋪說法圖,其中南壁和北壁中央是一鋪較大的倚坐菩薩說法圖(主尊為一身倚坐菩薩,左右各一身立姿脅侍菩薩),與正壁(西壁)龕內(nèi)倚坐菩薩說法塑像(主尊為一身倚坐菩薩塑像,左右各塑二身立姿菩薩)構成三身倚坐菩薩組合。 北壁。主尊為倚坐菩薩,化佛冠,左右各有一樹,枝葉間有華蓋,華蓋左右各有一身飛天,主尊左右各有一身脅侍菩薩立像。主尊左手置雙膝間,掌心向下,不持物;右手屈肘作說法印。左脅侍菩薩(畫面右側)左手下垂,持凈瓶,右手屈肘持蓮花,置胸前;右脅侍菩薩(畫面左側)左手下垂,握飄帶,右手屈肘托蓮蕾。 ![]() 南壁。主尊為倚坐菩薩,化佛冠,左右各有一樹,枝葉間有華蓋,華蓋左右各有一身飛天,主尊左右各有一身脅侍菩薩立像。主尊右手屈肘,持柳枝于右肩,下方被王道士所鑿穿洞毀,不知是否有特別圖像;左手掌心向下,主尊下方有一位裸體光頭者雙手合十(也許可以理解為捧接狀,即捧持一器),張嘴接從主尊掌心流出的甘露。左脅侍菩薩(畫面右側)左手下垂,持凈瓶,右手屈肘托寶珠;右脅侍菩薩(畫面左側)左手持花朵于胸前,右手屈肘持蓮花于肩上。 ![]() 東壁門。 ![]() 每面說法圖分上、中、下三排共繪有佛菩薩三十三鋪,上排十五鋪,中排九鋪,下排九鋪,諸佛旁邊有榜題,但文字皆已漫漶。釋迦摩尼佛均坐于須彌座上,作說法相,間有禪定相,左右有菩薩脅侍,上有華蓋,后有雙樹。畫面簡潔,在統(tǒng)一中富于變化。畫面簡潔,在整齊統(tǒng)一中富有變化;色彩主要為青、綠、灰、黑、土紅等幾種,色調(diào)清淡、較為偏冷。 ![]() 四壁下層供養(yǎng)人分上下兩列,上列為隋代所畫的供養(yǎng)人83身,侍從80余身。下列是五代的供養(yǎng)人及侍從72身,整個洞窟中合計畫有供養(yǎng)人約240余身,是莫高窟隋末唐初供養(yǎng)人畫像最多的洞窟。 尤其是女供養(yǎng)人隊尾畫供養(yǎng)女樂一一組共計八人,分別演奏著琵琶、箜篌、方響、橫笛、排簫等樂器。八位藝人前后左右相錯,姿態(tài)各異,邊奏邊行,徐步前進,尤為生動。 ![]() 第407窟為隋代窟,主室覆斗形頂,垂角幔帷鋪于四披,窟頂四披繪制千佛。西壁開一內(nèi)外雙層方口佛龕,龕內(nèi)隋代塑佛二身(其中一身為清代重修)、弟子一身、菩薩四身,菩薩為清代重修。內(nèi)層龕頂畫八飛天;龕壁畫忍冬火焰佛光,兩側各畫四弟子。外層龕頂畫蓮花化生摩尼珠龕楣、飛天四身,龕內(nèi)西壁兩側畫龕梁、龕柱,飛天及供養(yǎng)菩薩各一身,南、北壁畫菩薩各二身。 ![]() 此窟頂部比較寬大,象征天空的藍色方井中央,給一黑紅相襯、雙層仰開著八瓣大蓮花,呈懸空狀。蓮花四周藍底色上,畫八身飛天,姿態(tài)各異,有的持蓮花,有的托花盤,有的棒香爐,有的舞錫權,環(huán)繞蓮花飛翔。飛天身上彩帶飄舞,香花點點,彩云飛旋。井心四周是多層菱格蓮花紋,小形垂幔紋邊飾。四層蓮花中心畫了三只追逐奔跑的兔子。由于畫家豐富的想象力,使三只兔子只有三只耳朵,巧妙地代替了應有的六只耳朵。但無論從那個角度看,一只兔子都有兩只耳朵。三只耳朵組成等邊三角形,表現(xiàn)了三兔活躍奔跑時的神態(tài)。蓮心奔跑的兔子和蓮心外飛翔的飛天,飄旋的天花方向一致,仿佛連靜止的蓮花也在旋轉! ![]() 這幅藻共圖案的特點是結構疏密相間,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紋樣豐富;主題突出,意境新穎,色彩鮮艷,絢麗多姿。整個圖案生動活潑,富有韻律。是莫高窟圖案畫中的精品之一。 ![]()
窟南北壁為隋代畫千佛,下部分別為宋代繪制的男女供養(yǎng)人。東壁上部繪制千佛;門上有說法圖一鋪,宋代繪制的坐佛一身,東壁門兩側上部繪制千佛,中部繪制菩薩各一身,下部分別繪制男女供養(yǎng)人。 ![]() 第419窟開鑿于隋代,洞窟平面呈方形,前部為人字披頂,后部為平頂,西壁開一龕。龕內(nèi)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東、南、北壁畫有千佛,南北壁千佛中央畫說法圖??唔敽蟛科巾敭嬘袕浝丈仙?jīng)變,東王公(帝釋天)、西王母(帝釋天妃)乘車出行;窟頂人字披畫有大型法華經(jīng)變、須達拏太子本生、薩埵太子本生。 ![]() 龕內(nèi)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并以繪畫形式表現(xiàn)佛陀的背光(頭光、身光)及十大弟子中的其他八人;龕梁、龕柱和龕楣為浮塑,龕楣內(nèi)畫有熊熊燃燒的火焰紋、長巾飄揚的飛天、蓮花,以及蓮花里長出的化生童子。主龕上部兩側,兩條龍身左右對稱,化身為佛龕龕梁,為佛陀護法,整體結構奇妙生動。 ![]() 主尊塑像釋迦牟尼,結跏趺坐,身體寬厚扁平,神情莊嚴肅穆。披雙領下垂式袈裟,衣薄貼體,衣紋簡潔,隨肌肉起伏作深淺疏密的變化。袈裟以土紅做底,另用石青、石綠描繪出格狀的田相紋,顏色對比強烈,與北朝以來的樸素風格大異其趣。 ![]() 西龕北側迦葉和菩薩。迦葉臉盤方正,嘴唇干癟,牙齒稀疏,滿面皺紋,鼻翼兩側肌肉松弛,兩眼深陷,一手托缽,一手握拳,顯示出飽經(jīng)風霜、歷盡苦修,雖衰老而堅毅沉著的老者形象,與阿難形成鮮明對比。
西龕南側阿難和菩薩。阿難身著袈裟,面相清秀,頭大身小,圓臉細鼻,雙手輕捧蓮花顯得聰明稚氣。 ![]() 西龕外側的小壁上方,北側是維摩詰。維摩詰所在的屋頂,一身飛天,身伴祥云,翩翩飛降。 ![]() 維摩詰下方是弟子和菩薩。 ![]() 南側畫文殊菩薩與北側維摩詰,兩者遙遙相對,構成了維摩詰經(jīng)變問疾品,下方畫弟子與菩薩像。文殊菩薩的屋頂部分,沒有飛天,只有蔥蘢樹木。 ![]() 窟頂后部平頂。畫彌勒上生經(jīng)變。彌勒著菩薩裝,交腳坐于大殿上,殿兩側樓閣內(nèi)天人彈奏樂器,彌勒菩薩居中說法,兩側侍立四菩薩,兩天王,樓閣兩側畫帝釋天和天妃,周圍有飛天和人非人,簇相隨行,表現(xiàn)諸天神前往兜率天宮赴會的場面,畫面充滿了歡樂的氣氛。 ![]() 北側帝釋天。帝釋天右下角畫菩薩為跪在膝前的信士摩頂授記。 ![]() 左為窟頂后部平頂,人字披左側是須大拿太子本生圖,右側是薩埵本生圖。并過渡到東壁門。 ![]() 須大拿太子本生圖。畫面分為上、中、下三層,以'S’字形構圖方式,組成長卷連續(xù)畫面。故事從上層右端開始,至左端,折入中層左端至右端,折入下層右端,至左端結束。此畫故事完整連貫,情節(jié)曲折復雜。通過施象被逐、臨行前的布施、及放逐途中施馬、施車、施衣、入山修行等一系列畫面,將須達那的布施活動逐步展開,引向深入。婆羅門之妻被惡少調(diào)笑,而向婆羅門索要奴婢,因此引出婆羅門入山向須達那乞要孩子,二子被施,又展轉被變賣等富于戲劇性的畫面,使發(fā)展中的故事推向高潮,最后在全家重歸團圓的歡樂氣氛中結束。 ![]() 薩埵本生圖。根據(jù)劉宋紹德慧詢等譯《菩薩本生鬘論》卷一《投身飼虎緣起第一》繪制。東披最下段南起,依次畫了三個太子向國王、王后辭別出宮游玩及游玩途中的情景。畫面轉至西披最下段。北起,畫三兄弟山中見餓虎、薩埵太子舍身飼虎、二兄急報父王、收遺骨起塔供養(yǎng)。其中畫薩埵太子舍身飼虎后,二兄馳回報信、打馬如飛、穿過密林、越過山嶺,表現(xiàn)生動。自然景色優(yōu)美,起了襯托主題的作用。起塔供養(yǎng)以北的一些說法場面,似為上段譬喻品中的情節(jié)。 ![]() 南、北壁是千佛,中央是說法圖。 ![]() 說法圖。 ![]() 東壁門。 ![]() 環(huán)繞窟頂邊沿一圈的伎樂飛天。伎樂飛天與千佛之間隔著一長條平臺欄墻紋,平臺欄墻上的紋樣有旋轉忍冬紋。 ![]() 伎樂飛天中有的彈琵琶,有的散花,姿態(tài)各異,滿壁風動。 ![]()
敦煌隋代石窟中的塑像,殘失者甚多,還有不少因經(jīng)后代重修或改妝而失去原貌,保存完整者并不多,第420窟是現(xiàn)存石窟中塑像保存狀況最好的洞窟之一,不但塑像一尊不失,而且未見后代改動的痕跡,除有若干細部缺損和顏色褪變之外,大致保存原來面貌,為了解隋代塑像風格的重要資料。 第420窟大約開鑿于隋代中期。宋、西夏重繪部分壁畫,主室為覆斗頂?shù)钐每?,平面方形,南、西、北壁各開一龕,被稱為“三龕窟”。這是一個經(jīng)過精密設計的洞窟,塑繪精致,在隋代眾多洞窟中,罕有其匹,為隋代藝術成就的重要標桿,在中國藝術史上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主室窟頂為斗四蓮花藻井,花飾三兔紋樣井心。藻井內(nèi)岔角繪童子形飛天,外岔繪有翼獸,方井外框飾以忍冬獅子聯(lián)珠紋。四邊垂幔鋪于四披。四披繪有大幅的經(jīng)變場畫。 這里的三龕佛像,主要表現(xiàn)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即所謂“三世佛”。西壁開一內(nèi)外層方口圓券龕,龕內(nèi)塑一趺坐佛、二弟子、四菩薩。龕外南北兩側上部繪維摩詰經(jīng)變,南側是文殊菩薩,北側是維摩詰,兩側下部各繪五弟子、四菩薩。西壁下部宋代繪供器和供養(yǎng)菩薩。南壁和北壁中央都開一方形淺龕,龕內(nèi)塑趺坐佛一身、菩薩二身。佛袈裟下擺繪有數(shù)個萬字符號(“卍”)。龕外四周繪千佛。龕下宋代繪供養(yǎng)菩薩。 ![]() 主龕是釋迦牟尼佛,他身著通肩袈裟,結跏趺坐在佛座上,身體寬厚而豐滿,面含微笑,雙眼微微下視,莊嚴中透出慈祥的神色,右手手指向上平舉,作施無畏印,意為智慧手,表示佛給眾生安樂,左手向前,手指平伸,手心向上,作與愿印,表示佛滿足眾生各種需要,這尊塑像古樸厚重的風格顯示了佛內(nèi)心的睿智和安靜??拷饍蓚鹊氖欠鸬膬蓚€弟子,阿難和迦葉。
本窟中最華麗而繁復的圖案,首推佛龕中的龕楣的佛光,而這兩種圖案又有極其密切的聯(lián)系。這里的龕楣圖案,僅出現(xiàn)在西壁內(nèi)層龕,與龕內(nèi)主尊佛的背光圖案相似,兩者有明顯的呼應關系。龕楣分兩層,內(nèi)畫蓮荷忍冬紋,在遍布的忍冬紋間夾著朵朵蓮花,蓮花上有化生伎樂,外層畫火焰紋,兩者各占龕楣的一半,中間以連珠紋隔開。龕楣色彩以青、綠、黑、白、紅作均衡布局,尤其內(nèi)層龕楣遠看就像花布一樣。坐佛佛光顏色搭配與龕楣相似;頭光正中為一朵大蓮花,頭光及背光內(nèi)層各有一周化佛,化佛外圍各飾一周迎風飛舞的散點蓮花紋;背光外層也畫火焰紋,與龕楣相同。不論龕楣或背光,在火焰紋中都貼金箔,顯得火光熊熊。
南、北壁龕的佛光,以層層飛出的火焰紋為主,表現(xiàn)方式與西壁相似,但其中少了化佛。而南、北壁龕都不畫龕楣,僅在龕口周沿繪制一周連珠紋和單葉藤蔓忍冬紋作邊飾。 ![]()
![]() 脅侍菩薩,肩,胸寬厚,腰部收束,小腹微向前突,胯部又略寬,雙腳打直并攏,裙擺緊貼肌膚,曲線轉折平滑利落,但顯得僵直,且有上重下輕之感。脅侍菩薩的面型,亦是圓中見方,上大下小,額寬而不甚高,臉部正、側面間轉折略帶角度。菩薩像面部五官頗為集中,特別注意輪廓線的處理,棱角分明,眉骨甚長,自鼻梁上方向兩側挑起,眼球凸起,眼眶亦仔細塑造出波折,目光向下垂視,鼻梁挺直,人中深陷,嘴唇輪廓細致而清晰。
下身穿錦裙,錦裙上有連珠紋,在連珠紋構成的圓環(huán)形中又有狩獵紋圖案,這種狩獵連珠紋圖案具有波斯藝術風格。 ![]() 西壁南北兩側上部畫維摩詰經(jīng)變。 南側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在一所三間歇山頂?shù)钐玫闹醒耄S行前來的天人、菩薩皆侍立于堂內(nèi)文殊的身后。眾弟子跪坐在兩廊前后,合掌聽法,殿后是茂密的綠樹,殿前有流泉蓮池,成對的水禽在其間游戲,上空有飛天捧花漫撒。 ![]() 北側是維摩詰,維摩詰居士在五間歇山頂?shù)钐弥醒耄沂殖謮m尾,憑幾而坐,堂內(nèi)、廊間和臺階下擠滿了聽眾。殿前有蓮池,殿后有樹林,都和南側的文殊菩薩遙相對稱。
南北兩側下部各繪弟子五身、菩薩四身。 ![]()
![]() 北壁中央開一方形淺龕,四周繪千佛。龕內(nèi)塑趺坐佛一身、脅侍菩薩二身,佛袈裟下擺繪有數(shù)個萬字符號(“卍”),龕頂繪飛天二身,火焰忍冬背光,佛兩側各繪弟子五身,佛座兩側各繪一獅子。龕沿為聯(lián)珠紋圖案,北壁下部宋代繪供養(yǎng)菩薩十四身。 ![]() 南壁中央開一方形淺龕,四周繪千佛。龕頂繪飛天二身、火焰忍冬佛光,佛兩側各繪五弟子,佛座兩側各繪一獅子,龕沿為聯(lián)珠紋圖案。下部宋代繪供養(yǎng)菩薩十五身。
東壁門上中央繪說法圖一鋪,佛居中結跏趺坐于金剛寶座之上,佛左側為大勢至菩薩,佛右側為觀世音菩薩,十大弟子分列于后,上方繪華蓋和菩提樹,兩身飛天持鮮花來禮佛。說法圖下部有宋代題愿文題榜一方,文字模糊。題榜北側宋代繪世俗男供養(yǎng)人二身,南側繪宋代世俗女供養(yǎng)人和比丘尼各一身,世俗女供養(yǎng)人形象模糊。門南上部隋代繪千佛,下部宋代繪男供養(yǎng)人六身,門沿宋代繪幢幡一個。門北上部隋代繪千佛,下部宋代繪女供養(yǎng)人四身、供養(yǎng)菩薩一身,門沿宋代繪幢幡一個。 ![]() 藻井圖案,井心為一朵圓輪狀倒掛雙層大蓮花,周圍涂以綠色,花心飾三兔紋,套斗、色條邊飾為散點忍冬紋,內(nèi)層岔角的三角形里面畫飛天,其中三身作裸體童子相,外層則畫羽人。方井周圍邊飾畫連珠忍冬獅子紋,其外有鱗片形、垂角形的多層垂幔和流蘇,邊緣設計著意模仿華蓋的飄動。蓮花中的三兔圖案,三只兔子只畫出三只耳朵似乎將三只奔跑中的兔子合成一個相互追逐的圓形紋樣。整個藻井以在蓮花中盤旋追逐的三兔為中心,以輪狀的大蓮花為轉輪,配合套斗四隅的飛天、羽人,巧妙地用飛、奔、轉的動勢將華蓋式藻井帶的飛騰起來。 ![]() 窟頂?shù)乃呐L有大幅的經(jīng)變場畫。各場面間以樹石花卉、塔廟寺院、流泉蓮池、行云飛花等景物作為分隔。 東披整披畫面表現(xiàn)的是《法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內(nèi)容,部分畫面甚至還延伸到了北披。畫面表現(xiàn)內(nèi)容可分為“救濟諸難”和“三十三現(xiàn)身”兩大部分。 ![]() 南披畫面以眾多的建筑為主體。這些建筑以曲尺形的院墻環(huán)繞,殿堂林立,重閣回廊,錯落相間。同表現(xiàn)的是《法華經(jīng)·譬喻品》中的“火宅喻”場景。
西披畫面大致可分為上、中、下三層橫幅,每層橫幅都畫有數(shù)幅佛說法圖??偣策_二十三幅之多。部分畫面延伸至南披和北披。在各說法圖之間,穿插繪以各種列隊的人物形象、正在演奏的樂隊、以及諸寶、塔廟、車輦、象隊、珠寶和塔廟等。表現(xiàn)了《法華經(jīng)·序品》中“菩薩布施象輦”、“菩薩布施駟馬寶車”和“菩薩布施肉身手足”的情景。
北披畫面,大體分為三部分。居于畫面中心的,是大幅的表現(xiàn)佛涅槃的場景,以此為中心,左側畫面分上中下三層,繪有共8幅佛說法圖和其它一些場景。 ![]()
第428窟位于莫高窟入口上方三層,為莫高窟最大的中心塔柱窟。此窟建于北周(557—581年),洞窟主室平面呈方形,設中心塔柱,塔柱四面各開一龕。
窟頂平綦共30方,人字坡椽間花鳥紋樣36條;四壁上層貼影塑千佛1485身;窟內(nèi)裝飾紋樣豐富,色彩鮮明。 前室頂西披中五代畫藥師經(jīng)變一鋪,南、北側各畫說法圖一鋪。西壁門上五代畫趺坐佛存四身,中央被清代涂去;門南上畫垂幔,下畫東方提頭賴叱天王;門北上畫垂幔,下畫西方毗樓博叉天王。南壁上存垂幔一部、飛天一身,下畫南方毗琉璃天王(存一部)。北壁上存垂幔一部、飛天一身,下畫北方毗沙門天王。 甬道盝形頂中央存五代畫曼茶羅一角,南、北披畫垂幔(殘)。南壁五代畫曹議金父子供養(yǎng)像,侍從一身、童子一身(模糊)。北壁五代畫回鵑公主等女供養(yǎng)人三身。
主室中心塔柱東向面圓券龕內(nèi)塑趺坐說法佛一身、弟子二身,龕外塑菩薩二身。龕壁畫火焰佛光,兩側各畫供養(yǎng)菩薩五身、飛天一身。浮塑龕楣、龍首龕梁、蓮花龕柱、菩提樹。兩側畫供養(yǎng)菩薩各五身。座沿畫供養(yǎng)人約五十身(模糊)。下座身畫藥叉九身。 ![]()
![]()
![]() 南向面圓券龕內(nèi)塑趺坐說法佛一身、弟子二身,龕外塑菩薩二身。龕壁畫火焰化佛佛光,兩側各畫供養(yǎng)菩薩四身、飛天一身。浮塑龕楣(畫忍冬、化生、伎樂)、龍首龕梁、蓮花龕柱、菩提樹。龕外兩側各畫供養(yǎng)菩薩五身。座沿畫供養(yǎng)人三十九身。下座身畫藥叉八身。 ![]() 西向面圓券龕內(nèi)塑趺坐說法佛一身、弟子二身,龕外塑菩薩二身。龕壁畫火焰化佛佛光、兩側各畫菩薩三身、飛天一身。浮塑龕楣(畫化生、忍冬)、龍首龕梁、蓮花龕柱、菩提樹。龕外兩側各畫供養(yǎng)菩薩五身。座沿畫供養(yǎng)人四十一身。下座身畫藥叉八身。 ![]() 龕楣伎樂化生,下半身長在蓮花里;雙手持有長長的巾帶,巾帶上纏繞著忍冬花枝,十分別致;忍冬藤蔓與細長巾帶,兩者之間的勾、卷、纏繞之狀,描繪得十分細膩。 ![]() 佛教認為世間生靈都有四生:一曰:胎生,二曰:卵生,三曰:濕生,四曰:化身?!净考础净ā?,【化生】也即【花生】,因此佛教常用蓮花來寓意化身。在具體壁畫圖像中,化生伎樂通常被描繪成在蓮花上奏樂舞蹈的形象,有的是童子,有的則是菩薩。這種形式在壁畫中出現(xiàn)的位置比較分散,構圖靈活多變,是一種形式非常自由的樂舞類型。 ![]() 兩側的化生童子,分別坐在花叢中間,大多在彈奏樂器,坐姿十分隨意、自在。 ![]() 北向面圓券龕內(nèi)塑趺坐說法佛一身、弟子二身。龕外塑菩薩二身。龕壁畫火焰化佛佛光,兩側各畫菩薩三身、飛天一身。浮塑龕楣(畫化生、忍冬)、龍首龕梁、蓮花龕柱、菩提樹。龕外東側畫供養(yǎng)菩薩六身。龕外西側畫供養(yǎng)菩薩三身。座沿畫供養(yǎng)人三十六身。下座身畫藥叉九身。 ![]() 后部平綦共有30方,四周邊飾紋樣,極為豐富。方井四角處的飛天,相貌、服飾、姿勢,不僅無一雷同,而且十分生動,充滿意趣。平綦與龕楣之間繪有供養(yǎng)伎樂或供養(yǎng)菩薩。 ![]() 蓮花飛天四虎紋平棊。 ![]() 四壁上部,通壁所貼的五排影塑千佛。千佛分為5排,共有1485身。這是敦煌石窟里影塑千佛最多的一窟。每一尊小佛右上方有寫著佛名號的榜題。千佛均穿通肩袈裟,結跏趺坐于蓮盤中。千佛的袈裟、身光、頭光,以青、黑、白、紅四色有規(guī)律地重複渲染。 ![]() 窟頂前部東、西人字坡椽間紋樣,共有36條,畫有禽鳥、蓮花、忍冬等圖案,每條紋樣各不相同。 ![]() 長尾鳥和花叢 ![]() 一朵仰蓮承托的摩尼寶珠,畫面中的花芯、花蕊、花絲等,均描繪出來;有寫實,有奇幻。 ![]() 這一對鳥,十分圓潤,上下協(xié)調(diào)。 ![]() 此圖案由孔雀、蓮花、忍冬花紋、摩尼寶珠組成。蓮花上并立著兩隻雄性孔雀,身體相向而頭部相背,尾羽向上方翹起。 ![]() 兩只猴子在一枝有摩尼寶珠的蓮花下方游戲行走,猴子的面部描繪得很是生動。 ![]() 飛天飛行于蓮花上,呈跪姿,頭梳雙髻,一手托舉一缽盤,裡面盛有蓮花花蕾;巾帶在風中飛揚。飛天身下尾隨一鳥,長長的尾羽,與飛天的牙旗形裙擺,呈現(xiàn)同一動勢,十分協(xié)調(diào)。 ![]() 西壁第一層影塑千佛,第二層南起畫說法圖、金剛寶座塔(太子降生相)、說法圖、涅槃變、釋迦多寶佛各一鋪,第三層畫供養(yǎng)人三排二百三十六身,第四層垂角幔?。:?。 第一鋪釋迦、多寶佛并坐說法圖。 ![]() 第二鋪涅槃變。這莫高窟最早的涅槃圖。釋迦身體略側,雙手垂直,身后有二十身舉哀的比丘,個個傷心悲泣。后排右端第一身比丘高鼻深目,舉手作打頭狀,這種動作多見于西域涅槃圖。跪于釋迦腳后的是最后趕來的迦葉,他是釋迦最親近的大弟子之一,釋迦涅槃時他不在身邊,所以格外悲痛,為此,釋迦特意為他顯現(xiàn)神跡——露出雙腳,讓迦葉撫摸。 此窟壁畫,其怪異的色調(diào)十分引人注意。人物均是白眼睛、白鼻樑的小字臉,有的甚至是白眉棱、白牙齒、白下巴的五白臉。人物的面孔、胸腹、手臂等裸露部分,以多層次疊暈式圓圈暈染法表現(xiàn)肌肉,這是源于龜茲的明暗法與民族傳統(tǒng)暈染法互相融合后出現(xiàn)的一種風格,旨在表現(xiàn)人體肌肉渾圓的質(zhì)感,涂以白粉是為了顯示高光。隨著歲月的流逝,當年絢麗的色彩大都變得面目全非了。表現(xiàn)人體的肉紅色變成了沉厚的灰黑色,暈染的色帶變成了粗壯的黑線,當初并不顯眼的白色變得黑白分明,十分突出。原來精細的造型變得粗壯了,鮮明的色彩變得厚重灰暗了,流暢的線條變得粗獷了,神情靜穆、精致優(yōu)美的畫風變成了形象怪誕、作風狂放的畫風。 ![]() 第三鋪說法圖。 ![]() 第四鋪金剛寶座塔(太子降生相)。此金剛寶座塔,造型壯觀,猶如真實建筑:四座小塔,圍繞中間一座大塔;大塔分為四層,從上到下分別繪有:一大鵬金翅鳥、禪定佛像、釋迦誕生圖、四個托舉力士。大塔頂部,有七重相輪塔剎,兩側懸有長幡,長幡旁各有一飛天。四個小塔頂部也有九重相輪塔剎,上有仰月飾物與火焰珠。 金剛寶座塔描繪的是釋迦降生的情景。佛傳記述,佛母摩耶夫人夜夢天人乘六牙白象自空而降,便有了身孕(乘象入胎)。待產(chǎn)時,太子從佛母右腋下降生。這時,天樂齊鳴,飛天歡舞,眾神相賀。畫面上,塔的中間有一房舍,內(nèi)有一人(佛母)高舉右臂,旁有一人作接物狀。房舍上有飛天,下有祝賀的人們。 ![]() 第五鋪說法圖。這是敦煌早期的特色暈染法——人物的面孔、胸腹、手臂等裸露部分,以多層次疊暈式圓圈暈染法,表現(xiàn)人體肌肉渾圓的質(zhì)感,涂以白粉是為了顯示高光。 ![]() 南壁前部人字披下畫說法圖一鋪。正中佛陀,穿著黃綠相間的條紋袈裟,這種色彩與紋樣,較為少見;左邊這位脅侍菩薩的袈裟衣紋,猶如潺潺流動的清澈水波,薄薄的衣衫貼于體表,凸顯出胯骨等部位,這種通過衣紋表現(xiàn)肉體結構的手法,即藝術史上所說的「曹衣出水」;右邊脅侍菩薩,穿有緊身袒右袈裟,下著裙褲,也是衣薄透體。兩位菩薩均一手上舉,一手拈有凈瓶。 ![]() 通壁第一層是影塑千佛。第二層,東起畫趺坐佛說法圖(圖片上未顯示)、盧舍那佛、趺坐佛說法圖、經(jīng)行佛、趺坐佛說法圖各一鋪,第三層畫供養(yǎng)比丘與男供養(yǎng)人三排二百四十八身,第四層畫垂角幔帷。 ![]() 第一鋪趺坐佛說法圖。佛陀頭部上方的華蓋,后面襯有蔥綠的菩提樹,兩側各有一位翩翩下降的伎樂飛天。這位飛天,呈倒立姿,俯身飛下,悠揚吹笛。上身赤裸,下穿花裙。薄裙裹腿,凸顯出腿部的輪廓(所謂「曹衣出水」,在此可見一斑)。 ![]() 第二鋪經(jīng)行佛。 ![]() 第三鋪趺坐佛說法圖 ![]() 第四鋪盧舍那佛說法圖。
盧舍那佛右手結施無畏印,左手握袈裟邊,身著袈裟,上繪象徵佛教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及六道(天、阿修羅、人間、畜、餓鬼、地獄)的眾生相。這是一種特殊的盧舍那法界人中像。 人中像的“人中”二字意指“人體之中”,旨在表達《華嚴經(jīng)》所說的“無等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滿如來身”、“佛身充滿諸法界,普現(xiàn)一切眾生前”這些觀念,故人中像一定在盧舍那佛的身上描繪法界諸相,以闡明在盧舍那佛的法身中,法界諸像無一不現(xiàn)的道理。基于《華嚴經(jīng)》的法界觀,在佛像表面刻繪諸世界形象,即盧舍那法界像。 ![]() 第五鋪趺坐佛說法圖 北壁前部人字披下畫說法圖一鋪;通壁上影塑千佛,中東起畫說法圖、降魔變、說法圖各一鋪,經(jīng)行佛二鋪,下畫供養(yǎng)人與供養(yǎng)比丘三排三百二十三身(東端被穿洞毀一角),下垂角幔?。:?/span> ![]() 第一鋪說法圖。 ![]() 第2鋪降魔變?!附的С傻馈故欠鹱驷屽纫簧霓D折點,正是從這一事件開始,釋迦牟尼完成了從普通的人到覺悟者佛的大轉變。這些畫面的共同點是均為單幅式構圖,以結跏趺坐的佛祖釋迦為中心,佛的兩側圍繞張牙舞爪的魔軍,他們揮刀舞劍、施放毒蛇勐獸都不能傷害釋迦。魔王波旬又讓自己的三個漂亮女兒(左下角三個魔女)著龜茲裝,戴寶冠,披大巾,身穿半袖外套背心,腰束長裙,騷首弄姿,顧盼有情,向釋迦佛獻媚,想以女色誘惑,佛以神通使魔女變成又丑又老(右下角兩個灰色的魔女)。圖中釋迦佛端坐中央,神情泰然,周圍的群魔面目猙獰恐怖,一個個揮舞著毒蛇兵器,佛前地下是降服的魔王。這幅畫構圖簡煉、人物突出、色彩淳厚,人物動與靜、美與丑的對比十分強烈。 ![]() 第3鋪說法圖 ![]() 第4、5鋪為經(jīng)行佛。 ![]() 本窟中繪有約 1200 身供養(yǎng)人畫像,是敦煌石窟中供養(yǎng)人最多的洞窟。根據(jù)這些畫像,可知此窟的開鑿創(chuàng)建是北周時期河西地區(qū)社會各界通力合作的典范。這些供養(yǎng)人畫像,或雙手合十,或手捧供物,均以恭敬站立的姿態(tài)排列成整齊劃一的禮佛隊伍, 側身面向中心的佛像作禮敬狀。乍一看,這些供養(yǎng)人畫像幾乎千人一面,面相、身姿、服飾似乎都完全相同。但稍加留心,就會發(fā)現(xiàn)古代畫師在描繪這些供養(yǎng)人畫像時,用心用功甚多,巧妙運用變化有序的排列組合方式, 再加上在旁側書寫有不同身份地位的榜題,儘可能在看起來相同的供養(yǎng)人畫像中製造差異,讓整齊劃一的供養(yǎng)人隊伍看上去在佛陀面前都是一樣的虔誠恭敬,同時也讓人從差異變化中感覺到這些畫像實際上是現(xiàn)實中一個個具有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社會人。 ![]() 東壁門上影塑千佛;門南畫薩埵太子本生一鋪,下畫供養(yǎng)人三排一百零六身。下垂角幔帳;門北畫須達拏太子本生,下畫供養(yǎng)人三排一百零四身(模糊)。注:此窟四壁上部原各影塑千佛,全窟計九百六十二身。 ![]() 東壁門南側的《薩埵太子捨身飼虎》本生故事畫,描述了釋迦牟尼佛前世的一則善行,是莫高窟早期壁畫的重要題材。全畫採用橫卷連環(huán)畫式的構圖,情節(jié)發(fā)展自上而下,呈"S"形走向展開。 ![]() 三王子跪稟父母出游。 三王子騎馬出游。 飛騎射靶與操練。
見山下餓虎。
太子刺身飼虎,老虎飢餓到已無力去吃太子,以至于愁容滿面。
太子跳下山崖,虎啖太子。
二兄策馬回宮報信。
二兄向國王報告噩耗。
將太子尸骨起塔供養(yǎng)。二兄圍繞太子尸骨飛奔哭號。
薩埵太子本生故事畫的結尾處,繪有另外兩個故事(兩個小場景):第一個小故事:「梵志夫婦摘花墜命」因緣故事(圖左)。 在古印度有一位家境富有的青年梵志,長大成人后,父親為他挑選了一位年輕美貌的女子為妻,一家人生活的十分美滿幸福。新婚不久的一天,夫妻倆人到后花園賞花游玩,花園樹木枝葉茂盛,鮮花怒放,猶如仙景一般,使人留戀往返。青年梵志的妻子又非常喜歡鮮花,便請求丈夫為她摘花。青年梵志便上樹為心愛的妻子摘花,把摘到的花送給妻子,妻子得到一枝花后,愛不釋手,越看越喜歡,又央求丈夫再摘一枝,丈夫為了滿足嬌妻的愿望,又上樹摘花,誰知樹枝突然折斷,青年梵志從樹上掉了下來,不幸墜地身亡。青年梵志的突然死亡,使幸福美滿的一家轉眼之間變得痛苦悲傷,從此長者一家陷入了深深得悲傷中。長者為了全家擺脫這種痛苦,向佛請教,為何自己要遭受喪子的痛苦,佛說,你和兒子在前世時,與他人幫助一個小孩,射死了樹上的一隻山雀,所以,今世你兒要遭受墜樹身亡的惡報。 ![]() 第二個小故事:獨角仙人駕肩而還。 《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獨角仙人故事非常簡短,“昔獨角仙人所居之處。仙人為淫女誘亂,退失神通,淫女乃駕其肩而還城邑?!逼渲型怀隽恕榜{肩而還”這個特色細節(jié)。 ![]() 東壁門北側:須達孥太子本生故事畫。這幅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繪成上下三段,從上至下呈“Z”形走向。 ![]() 葉波國太子須達拏樂善好施,有求必應。敵國收買婆羅門,向他乞討百戰(zhàn)百勝的白象,太子慷慨相施。 ![]() 國王聞訊震怒,將太子驅(qū)逐出國。須達拏太子攜妻兒驅(qū)馬車而去。 ![]() 路上又遇婆羅門乞討,他于是將馬、車、衣物全部施捨。 施馬。 ![]() 施車(左)、施衣(右)。 ![]() 帝釋化城留太子,門前有伎樂,太子擺手拒入。 ![]() 一家人千辛萬苦來到遙遠的深山中隱居修行。 ![]() 后來,又有一個婆羅門來索要他的兩個兒子做奴仆。須達拏為了信守諾言,忍痛將二子也施捨給婆羅門。故事的最后,婆羅門將兩個孩子帶到葉波國出賣。 ![]() 以下結局沒畫:為老國王知悉,將孫兒贖回,并迎太子回國。敵國國王得知太子慈善,要歸還蓮花白象,并送以金銀珠寶。但太子仍堅持已經(jīng)布施的東西就不在要回了。敵國國王感佩太子德行,于是和葉波國修好,化敵為友。 至此,洞窟參觀完畢。 還有幾個特窟沒看。下面介紹一下。 第322 窟建于初唐,五代重修,覆斗形殿堂式小型窟。 ![]() 主室西壁開雙層龕,內(nèi)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塑像共七身。主尊后面壁畫中畫出了八身弟子(兩側各四身),這樣就正好夠十身弟子。龕頂兩側各有五身飛天,在土紅色背景和云氣火焰紋的映襯下,顯得生氣勃勃。外層龕的頂部邊沿的中央畫說法圖,佛居中央結跏趺坐兩側弟子身披袈裟,正虔誠的聽佛說法。兩側各畫一身力士,獸面、身上長翼、赤裸上身、肌肉凸現(xiàn)。
在佛龕外南北兩側繪制了維摩詰經(jīng)變。本窟的南側畫維摩詰側身坐帳內(nèi),下面有弟子數(shù)身。北側的文殊菩薩也半跏趺坐帳內(nèi),下面也有數(shù)身弟子合掌聽法。這兩幅對稱的畫面,是表現(xiàn)維摩詰與文殊論辯的情景,人物布局有疏有密,錯落有致,真實而生動。 ![]()
![]() 主尊佛像披通肩袈裟,結跏趺坐,右手揚起,掌心向外,作施無畏印,神態(tài)安詳。造型比例適度,動態(tài)自然,衣紋流暢。 ![]() 北側弟子迦葉披痛肩袈裟,雙目炯炯有神;菩薩束高髻,上身半裸,斜披天衣,下著長裙,身材頎長秀麗。菩薩的胳膊經(jīng)后代重修較為僵直。佛弟子及菩薩的衣紋變早期階梯式而為波浪式,顯得更為自然真實。
天王像鼻高翼寬,濃眉大眼,類似胡人形象。天王戴頭盔,著鎧甲,身體比例協(xié)調(diào)。天王面含微笑,與通常那種齜牙咧嘴、金剛怒目的神情不同。天王腳下的惡鬼身材短小,肌肉結實,夸張的表現(xiàn)出他被天王踩在腳下似乎不勝重負的神態(tài)。 ![]() 南側的塑像與北側相對,弟子阿難是佛弟子中最年輕的一個,少年英俊,他雙手交疊在胸前,神態(tài)虔誠。菩薩頭戴花蔓冠,上身半裸,下穿長裙,斜披天衣,一手上舉,一手下垂,精神飽滿,面含微笑。 ![]() 龕頂兩側各有五身飛天,隨著紛紛揚揚的鮮花和彩云,悠然的飛下來。這些飛天身體輕盈,在土紅色背景和云氣火焰紋的映襯下,顯得生氣勃勃。(南側)。 ![]() 外層龕的頂部邊沿的中央畫說法圖,佛居中央結跏趺坐兩側弟子身披袈裟,正虔誠的聽佛說法。 ![]() 兩側各畫一身力士,獸面、身上長翼、赤裸上身、肌肉凸現(xiàn)。 ![]()
![]() “乘象入胎”。佛龕北側畫菩薩乘白象緩緩而行,上有兩飛天散花,下部也有兩天人隨行。 ![]() “夜半逾城”。南側畫菩薩騎馬,有四天人托起馬足,飛奔而去,上下各有一身飛天,面色彩單純,情節(jié)明了,形象生動。 ![]() 此窟為方形藻井。四披畫千佛。中心層次豐富,有動有靜、富于變化、色彩明凈,體現(xiàn)出唐代藝術欣欣向榮的精神。
的井心是由忍冬藤蔓組成蓮花形圖案,外沿分別繪方格花紋、聯(lián)珠紋、垂角紋及帷幔。帷幔,外沿又畫出十六身飛天環(huán)繞藻井飛行。 ![]() 在洞窟的南北兩壁各畫有一幅說法圖。
南壁中央繪說法圖一鋪,四周畫千佛,中央說法圖中,在菩提寶蓋下,畫出莊嚴的彌勒佛,著通肩袈裟,作善跏坐,坐佛床上,兩手作說法印。兩側各有三身菩薩,下部有兩身供養(yǎng)菩薩,上部兩側各有兩身飛天。 ![]() 全圖人物集中,刻畫細膩。說法圖兩側的菩薩,左側的菩薩神情恬靜,雙手合攏。右側的菩薩戴華麗的寶冠,一手托著晶瑩透明的缽,一手拈花,身體微微向前傾,顯出嫵媚之態(tài)。中央的一身菩薩手持長莖蓮花,雙目注視前方。面龐秀麗,長眉入鬢,楚楚動人。 ![]() 北壁中央寶蓋下是阿彌陀佛結跏趺坐,下有七寶水池。兩旁觀世音、大勢至菩薩侍立,上部有持節(jié)飛天,還有不鼓自鳴的天樂,表現(xiàn)的正是阿彌陀世界即西方凈土世界。 ![]() 圖中右側菩薩頭戴寶冠,目光下視,身體微微呈S行彎曲,一手上舉,一手自然下垂,輕扶飄帶,顯出慈祥而華貴的氣質(zhì)。左側的菩薩同樣衣飾華麗,身體修長,面佛而立,兩手輕扶飄帶,神態(tài)矜持。纖長的手指,優(yōu)雅的動作體現(xiàn)出女性的美。
在七寶池中供養(yǎng)菩薩有的胡跪在蓮花上,雙手捧蓮,作供養(yǎng)狀。 ![]() 有的斜靠在蓮花上,低頭仿佛在觀魚,神態(tài)閑適,有的盤腿而坐,從容的聽佛說法。圖中可以透過花瓣可以看到化生童子盤腿坐在蓮花中,周圍在碧綠的水池中,還畫出游來游去的鴨子,富有情趣。
圖中兩側各有三身持節(jié)飛天乘云而下,天空中飛舞著不鼓自鳴的古箏、箜篌等天樂,充滿了歌舞升平氣氛。 ![]()
![]() 東壁門上方畫出三幅說法圖,有的說法圖中還畫出供養(yǎng)人的形象。門南側畫藥師佛說法圖,北側畫觀音菩薩。 ![]() 門上正中的說法圖中,佛著袒右袈裟,結跏趺坐于蓮座上,揚手做說法相。身旁兩弟子也是結跏趺坐,一弟子雙手合十,另一弟子雙手交疊做禪定印。二菩薩頭戴寶冠,結跏趺坐于蓮座上,手持蓮花,神態(tài)安詳。這鋪說法圖色彩明亮和諧,人物身后的綠樹也加強了恬淡的意境。 ![]() 北側的說法圖,中央佛結跏趺坐,揚掌說法,兩側侍立二弟子二菩薩,左側弟子阿難手持如意,與旁邊的菩薩交談,菩薩一手持花上舉,一手輕扶飄帶,神情專注,好象在傾聽。右側弟子迦葉雙手攏在袈裟里,面向外側的菩薩。菩薩一手揚起一手緊握飄帶,似乎正在辯論。
南側上部說法圖也是一組五身,中央佛著通肩袈裟,結跏趺坐,雙手作說法印,神情莊嚴,兩旁二弟子、二菩薩侍立。弟子阿難雙手托缽,弟子迦葉雙手交握在一起,似乎在與傍邊的菩薩交談。菩薩的身體均微呈S型。佛兩側的菩薩與弟子構成了兩組相互對談狀的格局,使畫面活躍起來,打破了傳統(tǒng)的中心對稱布局的單調(diào)結構。
東壁門南側的說法圖中央在華麗的寶蓋下,藥師佛著通肩袈裟,一手持錫杖,一手托藥缽,站在蓮花臺上。藥師佛又名東方琉璃光如來,是東方凈琉璃世界之王,他發(fā)十二大愿,要掃除人間病痛之苦,隋唐代以來深受人們的崇拜。藥師佛身旁侍立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她們頭戴日、月寶冠,上身半裸,斜披天衣,下著長裙。這幅說法圖的畫法與別的幾幅說法圖都不同,佛像采用西域式凸凹法,在鼻梁、眉棱等處先用白色作底,然后以肉色由淺而深暈染,就形成了立體感。袈裟的衣紋也是印度笈多式稠密的畫法,菩薩的裙子也是印度樣式。 ![]() 東壁門北側畫觀音菩薩。 ![]() 第285窟是西魏乃至北朝時期最為經(jīng)典的大型窟,為覆斗頂形??唔斨行氖侨A蓋式藻井??唔斔钠吕L中國傳統(tǒng)神話諸神與佛教護法神形象,有摩尼寶珠、力士、飛天、雷公、烏獲畏獸、伏羲、女媧等。繞窟頂邊沿一周,共繪有36位坐禪僧(身形很?。?,在山林間結草廬,入禪定,山林中有飛禽走獸活動其間。洞窟座西朝東。進門后,迎面是西壁,壁有三龕,主龕是彩塑佛像,頭手均殘。左右兩側的副龕里,兩位坐禪僧塑像,只有一尊完整。壁上繪滿密教諸神(諸天)。窟室中央是一座元代修建的方形壇臺。 ![]() 西壁中央鑿一圓券形大龕,兩側各有一小龕。主龕內(nèi)為倚坐說法佛,頭手均殘。小龕內(nèi)各有一位坐禪僧塑像,穿水田袈裟,戴風帽,安詳清秀,只有一尊完整。壁上繪滿密教諸神(諸天)。 ![]() 佛背光為多重光環(huán)的火焰紋。為營造火焰閃耀時的節(jié)奏感,用石綠、白、淡赭、黑褐諸色反復連續(xù)涂飾。兩側各三個飛天。 ![]() 飛天下面的供養(yǎng)菩薩。 ![]() 蓮花伎樂化生童子龕楣。蓮花化生伎樂童子,均頭梳雙髻,只有上半身,下半身為蓮花,蓮瓣下垂,猶如裙子;有的正立、有的倒立,隨花俯仰。正中央的童子,雙手合十,左右各有三位童子演奏樂器、二童子雙手合十。樂器包括:琵琶、豎笛、腰鼓、排簫、橫笛等。描繪極精致,色彩保存完好,十分鮮艷。 ![]() 再看主尊、蓮花伎樂化生童子龕楣、佛背光為多重光環(huán)的火焰紋、火焰紋上部的飛天、飛天下部的供養(yǎng)菩薩。供養(yǎng)菩薩下面有一座雕像已殘缺。 ![]() 西壁南側上部與窟頂連接處,繪有一個白色圓輪和六個白色橢圓形輪,圓輪內(nèi)繪日天,日天北側一字排開著菩薩裝的諸星神六位,其下為諸婀娜多姿的供養(yǎng)菩薩。 三龕之間的壁面,繪有護法諸天、供養(yǎng)菩薩、四大天王等。中央大龕與南側小龕之間的壁面,繪有三面的梵天形象、三眼的帝釋天形象,龕壁最外側壁,畫有一外道婆藪仙。 ![]() 位于西壁最南端的(即圖里左上角)是乘坐馬車的日天,四馬分別向兩端奔馳;其下有三鳳車,車上兩力士,一人雙手托舉,一人執(zhí)人面盾。 ![]() 西壁龕北側上部,繪有月天,月天南側為七位印度外道仙人裝扮的星神,即七曜神(星期一至星期天)。三龕之間的壁面,繪有護法諸天、供養(yǎng)菩薩、四大天王等。龕外北側有三位S形立姿的天人。 壁面銜接窟頂?shù)纳涎夭糠?,是環(huán)繞窟頂一周的36位坐禪僧,這36位坐禪僧在山林之間,結草廬,打坐靜修,一人一廬;下圖里能看到其中三位,與下面小龕里的坐禪僧塑像,遙相呼應,表現(xiàn)的都是一個主題——坐禪,獨修。
禪僧塑像頭部已經(jīng)缺失,頭部后面繪制蓮花火焰紋頭光,在頂端中心凝為一朵三瓣蓮花,綠色火焰紋光環(huán)映襯在周圍紅色里,顯得十分清新。坐禪僧塑像的周邊環(huán)境——龕內(nèi)左右兩側壁面,各繪有一位飛天、兩位侍立弟子。其中一位弟子展開禪僧身后的靠背,兩位弟子均一手持有長莖細花,周圍飄落著繽紛小花。坐禪僧頭頂上方,即龕壁頂部,是一朵展開的圓輪形大蓮花,猶如傘蓋,懸于頭頂。 小龕龕楣,繪有四葉忍冬火焰紋,以四片忍冬葉為一個小單元:四葉四色,間隔排列(前一個是:白/藍、朱/黑,下一個就是藍/白、黑/朱),圖案規(guī)整,又富于變化:一個四葉小單元里,中間兩葉,合并成一個心形或倒心形;外邊兩葉,葉片相背,向外分開,又通過葉柄相連,圍成一個小單元。 ![]() 中央大龕與北側小龕之間的壁面,繪有摩醯首羅天,三頭、六臂,半側身騎坐于白牛背上,手托日月。其下繪有騎孔雀的鳩摩羅天,和象鼻人身的毗那夜迦神。 毗那夜迦相傳為濕婆和雪山女神所生之子,名為伽涅沙。后成為佛教密教的護法神之一?!洞笕战?jīng)疏》中稱此神為障礙之神,凡事遇到他都會受到阻礙,而不能順利進行。形象是:人身象頭,有牙如象牙狀翹出口外,鼻軟且長,一手托缽至屈伸的長鼻頭處,一手持象牙,頸有飾物,身體肉色,上身袒裸;下身著大裙,裙褶流暢,肩有披巾環(huán)繞;游戲坐狀。 鳩摩羅天也稱鳩摩羅伽、大自在天,是佛教護法諸天之一,據(jù)佛經(jīng)說他住在色界之頂。形象是:頭頂留三片孩提式發(fā)型(因鳩摩羅有童子之意),裸上身,著裙,四臂,胸前一手捧一白色小鳥,另外三手,一持戟,一舉蓮苞,一拿葡萄;坐著一只青鳥,鳥頭向上。 下方繪有手執(zhí)矛槍、身著鎧甲的四大天王之持矛拄地的西方廣目天王和一只手托寶塔,另一只手高舉持矛的北方多聞天王。 ![]() 西壁最北端的(即下圖右上角)是乘坐天鵝車的月天,月天畫面已嚴重殘毀;下有三獅戰(zhàn)車,車上兩力士,一人作托舉狀,一人執(zhí)盾向前。 ![]() 龕外北側S形立姿的天人。 ![]()
![]() 西壁龕中央大龕與南側小龕之間的壁面,上排繪有三頭八臂(一頭為綠色、一頭為黑色,綠色膚色的兩臂托舉日月狀的圓輪)的毗瑟紐天(毗濕奴)、中排供養(yǎng)天人,下排是四大天王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天王戴冠,穿著箭袖,胸前有鐵制裲襠;鎧甲上似有凹凸乳釘,極有質(zhì)感;頸部、腕部的配飾以及鑲金衣邊,均金光閃閃。赤腳,各持兵器立于蓮花上(似乎是戟或長矛)。 ![]() 西壁南側小龕。靜坐的青年禪僧形象,雙手作禪定狀,身穿水田袈裟,色彩明快,裹頭纏身,頭微微下俯,雙目凝視空茫,雙唇輕合,靜神沉思,露出笑容。里面穿著僧祇支,外面穿田相袈裟,上著覆頭衣(另一說是:頭戴風帽)。底色為土紅色,頭光為紅色和白色火焰紋組成的圓形,后有裝飾著小花的白色三角靠背,三者將禪僧坐禪時的寧靜襯托得更為突出。 紅潤的肌膚、飽滿的天庭、清秀的眉目、聳直的鼻梁、略方的口唇,使僧人在清秀俊逸的面相中透露著穎悟睿智、潛心參禪、不染塵世的意境。 兩側繪有比丘,比丘上面有飛天。原像有損,已經(jīng)修復。 ![]() 南壁可分為三層。上層繪有12位伎樂飛天;中間大部分壁面繪有《五百強盜因緣》故事畫,靠近西壁龕部分繪有一幅—釋迦、多寶二佛并坐說法圖;南壁下部是四個坐禪小室,大小僅容一人打坐;每一個禪室龕楣皆畫有不同的忍冬禽鳥紋,裝飾華美。禪室龕楣之間繪有“沙彌守戒因緣”等四個故事畫。底部繪有幾位藥叉。 ![]() 南壁上沿12位伎樂飛天,兩端的一位散花,中間十位分別持有樂器:擊鼓、腰鼓、豎笛、橫笛、排簫、笙、直項琵琶、曲項琵琶、阮、箜篌。此12身伎樂飛天圖,是敦煌飛天壁畫中具代表性的作品。 ![]() 擊鼓。 ![]() 吹笙。 ![]() 彈琵琶。 ![]() 彈箜篌。 ![]() 南壁中段大部分壁面為“五百強盜成佛故事”,從左往右依次為:1.五百強盜與官軍作戰(zhàn);2.強盜被俘受剜眼刑罰;3.放逐山林;4.遇佛搭救雙眼復明;5.出家入道;6.隱居山林最終成佛。 五百強盜與官軍作戰(zhàn)。
強盜被俘,國王審訊強盜,受剜眼刑罰。
強盜遭受挖眼的刑罰,并且被放逐到常有野獸出沒的荒郊野外。強盜悲痛絕望,發(fā)出凄慘悲切的呼號。 ![]() 遇佛搭救雙眼復明。洗心革面,胡跪(一種單腿跪地的姿勢)于釋迦面前聽法。 ![]() 正在說法的釋迦,身著僧祇支,衣紋飄逸。坐在“筌蹄”式的坐具上,并鋪有方褥,正在揚手說法;后面是佛弟子持花侍立。座位前有一個大水池,里面清波蕩漾、蓮荷生長、水禽躍動,似乎寓意著強盜的棄惡從善、修出福德,“相由心生、境由心造”,繽紛花雨,從天而降,飄落在皈依者上方,周圍的環(huán)境也相應地變得美好、充滿生機。 已剃度為僧的強盜,穿袒肩袈裟,胡跪(一種古代跪姿)于地,雙手合十;一洗前塵,毫無盜賊匪氣,意態(tài)虔誠,為典型的“秀骨清像”。 ![]() 隱居山林最終成佛。僧侶左下角一只小鹿朝向母鹿奔來,畫面氣氛與迷途者皈依佛門、猶如浪子回家的心情很是契合。右邊兩人獨自坐禪(一人在山前,一人在山后);兩人對坐,手持一物(不知是不是經(jīng)卷)似乎在交流各自對佛經(jīng)的理解;左下一人獨坐,手持經(jīng)卷,似有所悟。 ![]() “五百強盜成佛故事”西側,是一幅多寶、伽釋二佛并坐”說法圖。兩側各有一位脅侍弟子。華蓋側上方,各有一位裸身的飛天童子。 ![]() 南壁的下半部分壁畫。 南壁依據(jù)《賢愚經(jīng)》所繪的沙彌守戒故事,是戒律畫代表作之一。共包括6個情節(jié):1、出家剃度為沙彌。2、老僧吩咐沙彌乞食。3、少女開門迎沙彌。4、沙彌守戒,堅拒自毀,少女向父親陳述事由。5、少女之父向國王交罰金。6、火化沙彌,起塔供養(yǎng)。 ![]() 出家剃度為沙彌(上)。老僧吩咐沙彌乞食(下)。 儀光禪師原本是大唐皇室子弟,武則天將他們?nèi)艺D滅,儀光禪師當時正在襁褓之中,被奶媽抱著趁亂跑掉了。后由老僧點化出家。
少女開門迎沙彌(下)。沙彌守戒,堅拒自毀,少女驚恐失措,向父親哭訴(上)。少女右上角,龕楣之上,畫有藍紅兩色的小山巒,旁邊有三只野鹿(野羊)飛奔而來,烘托出少女按捺不住的春心,如小鹿亂撞。 ![]() 少女之父向國王交罰金(上)。火化沙彌,起塔供養(yǎng)(下)。 玄宗皇帝令儀光禪師進駐終南山興法寺,又為他在各處建造了多處寺廟,允許他廣招弟子。儀光禪師不久就證得道果,弟子們火化沙彌,起塔供養(yǎng)。 ![]() 再往東側,最后一個龕楣旁邊畫的是另一則本生故事:婆羅門施身聞偈。釋迦牟尼的某一前世曾經(jīng)是一位婆羅門。帝釋天幻化為面目猙獰的羅剎鬼,唱了半句佛教偈語:“諸行無常,是生減法”。婆羅門聽到后,希望聽完全部的偈語。羅剎鬼要求吃鮮人肉、喝人熱血。婆羅門愿意舍身求偈。于是,爬到很高的樹上,欲縱身從樹上跳下來,以供羅剎鬼吃肉飲血。此時,羅剎鬼恢復了帝釋天的原形。他伸出雙手,從半空中接住婆羅門,因他這種一心向佛的精神,最終成就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見婆羅門結廬修行。廬外,婆羅門雙手合十求得半偈(下)。婆羅門爬樹,帝釋高舉雙手接從樹上躍下的婆羅門(上)。 ![]() 南壁龕楣西起第一龕: 兩只鳳鳥,相對而立,均紅喙藍冠,后有雉翎,尾羽飄動,置身于蜿蜒纏繞的卷草紋之間, 仿佛在天國宮苑中,圖案色彩豐富而協(xié)調(diào)。 ![]() 南壁龕楣西起第二龕: 兩只鸚鵡。 ![]() 南壁龕楣西起第三龕: 兩只馬雞(鴕鳥) ![]() 南壁龕楣西起第四龕: 兩只鳳凰。 ![]() 北壁
可分為兩層。上層繪有七組說法圖,其中有幾位是過去七佛中的佛陀,每一組均有佛、脅侍菩薩,下方均有男、女供養(yǎng)人與榜題。北壁下部也有4個坐禪小室,大小僅容一人打坐,與南壁4個小禪室對稱。每一個禪室龕楣皆畫有不同的忍冬禽鳥紋,裝飾華美。龕楣之間畫有幾排小佛、小供養(yǎng)菩薩。底部繪有幾位藥叉。 ![]() 西起第一組:釋迦、彌勒(或說多寶)二佛并坐說法圖。坐姿皆為結跏趺坐;兩位佛的座位不同,右邊是須彌座,左邊是蓮花須彌座。佛頭頂華蓋也各不相同,華蓋旁枝葉茂盛;華蓋兩側上方各有一位飛天,或奏樂、或散花,佛兩側侍立的脅侍菩薩,手里持有蓮花盤、寶瓶。菩薩頭戴冠,冠上有貌似貝殼狀的三朵花(或三顆珠),上面的寶藍色條紋很是亮麗;菩薩長眉、細目、紅唇,微有須髭,鬢角如燕尾。 ![]() 西起第二組:迦葉佛,結跏趺坐,蓮花座下有明確年代的題記“大代大魏大統(tǒng)五年”。兩側的脅侍菩薩手捧大花盤,微笑侍立。佛頭部上方的華蓋兩側,各有一位蓮花化生童子,翩翩飛來。 童子下半身是蓮花——下垂的蓮瓣,猶如裙擺;端坐翱翔,乘風而至,周圍花雨繽紛。 ![]() 西起第三組。 ![]() 西起第四組: ![]() 西起第五組。 ![]() 西起第六組: ![]() 西起第七組: ![]() 東壁門上方繪有三佛說法圖。東壁門北側與門南側各繪有一幅“無量壽佛說法圖”,佛陀的華蓋與身光十分華美,頭光、背光里面均示現(xiàn)美妙景象——頭光內(nèi)環(huán)繞一圈小佛,背光內(nèi)飛天上下升降、翱翔飛舞。 ![]() 窟頂畫滿天界諸神景象,窟頂中心是藻井。窟頂四坡下部,共繪坐禪僧36位,均在山間巖洞、草廬中打坐入定,這是西坡的部分——下部正中是西壁龕楣,龕楣兩側,坐禪僧一字排開,環(huán)繞窟頂一周,十分壯觀。 ![]() 窟頂東坡。上部中央,畫有一碩大的蓮花摩尼寶珠,寶珠兩側是伏羲、女媧手持規(guī)、矩以及墨斗,伏羲、女媧的形象為:上半身為人,下半身為龍,胸前有日輪(或月輪),服飾為大袖袍服,披長巾。畫面中央為兩位力士,共同托舉蓮花摩尼寶珠,力士均有頭光、半裸、披長巾、赤足;其兩側繪有一位肩生雙翼、獸首、奔跑狀的烏獲(圖右下)、十三首龍身的開明神獸(圖左下)、身生火焰、形似飛馬的飛廉神獸(圖左中),此外還繪有飛仙、天鵝等??唔旈g隙,點綴著祥云、奇花(有許多形似“卍”字符、旋轉狀的花)。 ![]() 窟頂南坡。 正中央畫有以碩大的蓮花摩尼寶珠,左右兩側各有一位飛天,簇擁寶珠。飛天之下,分別繪有一位身有火焰、形似天馬的飛廉神獸,與一位肩生藍色雙翼、獸首人身、獸爪獸足的神獸(可能是雨師)。再下邊,從左往右依次畫有九首龍身神獸、飛奔的雨師(另一位)、飛天、朱雀(鸞鳳)、雙手持節(jié)飛行的羽人、飛奔的雨師(再一位)。窟頂空間,點綴有云朵、奇花。 ![]() 窟頂西坡。畫面中央是一朵繁茂的碩大蓮花,蓮花兩側各有一只飛廉神獸(身帶火焰、天馬形狀)。蓮花兩側下角各有一只猿猴于山間,前后顧盼,相互呼應;上部正中間,兩位飛天合十相對,掌間伸出一枝蓮花;飛天兩側各有一位獸首人身的雷公,手足并用,敲踏一圈連鼓。西坡左右下角各有一只鳳鳥(圖左這一只應是朱雀),圖右下鸞鳳上,乘坐一位持節(jié)女仙,女仙后面是一位飛天??唔斂臻g點綴祥云、花朵。 ![]() 窟頂北坡。中央上方畫有一大朵蓮花,左右兩側各有一位飛天簇擁著蓮花。飛天左上角還畫有一只飛廉神獸。畫面中下方,滿布諸多神靈:中排從左往右依次是:肩生藍色翅膀正在飛奔的雨師、飛天、人頭鳥身的千秋長命鳥、另一位奔跑的神獸(可能是雨師);下排從左往右依次是:鸞鳳(朱雀)、飛天、手持一尖頭杵的閃電之神、雙手持幡的飛行羽人、身有火焰形似飛馬的飛廉神獸、十一首的龍身神。(北坡中下方所有神靈都朝向一個方向運動。)此外,窟頂空間點綴著諸多云朵、花朵。 ![]() 窟頂藻井為華蓋式,正中央是一朵大蓮花。方井中畫有垂蓮、火焰紋、忍冬紋等。方井外層四周畫有垂幔、彩鈴。 窟頂繪有伏羲 、女媧等中國傳統(tǒng)的神仙,其中也畫出了飛天、獸頭人身等各種形象的神靈,這些飛天與伏羲 、女媧、風、雨、雷、電諸神一道在天花飄飄、云氣飛揚的空中,輕盈自在地飛翔。 ![]() 估計,精華就這些了。 請繼續(xù)下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