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的胃息肉,不過是一團淤血和痰濕,手術看似一勞永逸,實則后患無窮,中藥消息肉講究潤物細無聲,中醫(yī)不治病,只是調陰陽。 近些年來,息肉越來越常見了,長這玩意兒的人不在少數,什么腸息肉、鼻息肉、聲帶息肉、膽囊息肉……太多了。 不管是哪里的息肉,去醫(yī)院都免不了是要挨刀子的,西醫(yī)治療基本就是哪里多了切哪里,長了不該長的東西切了就是了,一向如此簡單粗暴。 但是,無論手術刀有多鋒利,醫(yī)生刀法有多精湛,都避免不了復發(fā)的問題。我曾見過一位腸息肉患者做了五次手術,最終離世還患著腸息肉。 他們只知道長了息肉,卻不想為什么長息肉,就算想了也不去解決問題的根本,只是一遍又一遍的動刀子,真是為了“創(chuàng)收”,良心都不要了。 我曾接診過一個胃息肉患者,胃脘脹痛、噯氣、脅脹反復發(fā)作,飯后和勞累后加重。去醫(yī)院檢查為胃息肉、慢性淺表性胃炎。 我見她舌苔白,脈沉弦。 她曾做過一次手術,過了半年左右再次復發(fā),這才想找中醫(yī)問問。 我跟他講:“幾千年里,古人就不會長息肉嗎?以前都不用切,為什么到了現在反而還要切了?” 西醫(yī)一向如此,胃壞了就把胃切掉,脾有問題也把脾切掉,還有什么膽囊、甲狀腺……等等,那頭壞了還得把頭砍了? 便給她開了方子:丹參,臺烏,木香,瓦楞子,浙貝母,制半夏,天葵子,連翹,延胡索,黃連,甘草。 藥用十劑,胃脹、脅脹、噯氣已除,改用健脾益氣,除濕化痰,活血散結之法。 方:黨參,白術,茯苓,干姜,丹參,白蔻,黃連,瓦楞子,浙貝母,天葵子,連翹,甘草。 又服用二十劑,胃鏡復查息肉已經消失。 開篇題目也說了,息肉不過是痰濕、淤血而已。 從患者的癥狀看,這明顯是氣滯血瘀,濕熱痰結,胃失和降。 脾胃氣機升降失常,清陽不升,陰濁不降,氣機滯澀,所以血行不暢,久而形成淤血。 脾胃失和,所以運化失常,所以水液不能正常代謝,水濕聚積生痰,痰濕內阻,又會阻滯氣血運行,形成淤血。痰濕、淤血互結,最終形成了息肉。 所以,首先就要行氣活血,清熱除濕,化痰散結。 方中: 丹參用來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白芍用來補血、止痛。 臺烏能順氣止痛,溫腎散寒。 木香能行氣、止痛、健脾、和胃;延胡索能行氣、活血、止痛、改善氣滯和血瘀。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連翹能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天葵子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水通淋。 瓦楞子具有消痰化瘀、軟堅散結、治酸止痛的功效。 浙貝母能清熱化痰;制半夏能化痰燥濕,消痞散結、消腫止痛。 黨參、白術、茯苓用來健脾益氣,利水除濕。加上干姜,能溫中散寒、健運脾陽、溫暖中焦。 甘草補脾和胃益氣,調和藥性。 如此一來,痰濕、淤血全都沒有了,息肉自然迎刃而解。 我行醫(yī)幾十年來,這種病也遇到很多,我從沒讓患者做過手術。手術不過是揚湯止沸而已,費用暫且不談,屢次復發(fā)才是最大的弊端。 如果行醫(yī)陷入了金錢利益的桎梏,治病倒成了一門生意了,最終受害的還是患者。 |
|
|
來自: 忍思靜誠 > 《生活醫(y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