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目前的太陽系八大行星中 地球是唯一一顆表面大部被液態(tài)水覆蓋的的行星,很多人將地球的這一特點歸功于“太陽系宜居帶” 但事實上,距離地球4300萬千米的金星和5500萬千米的火星,同樣處于所謂的“太陽系宜居帶”內,可如今這兩顆類地行星卻和地獄無二。 我們先來看看金星的情況,以及它變成“地獄”的前因后果。 位于水星和地球之間的金星,是太陽系由內向外排列的第二顆行星,比地球更接近太陽的它,受到的太陽引力拉扯也更強,所以金星的公轉速度達到了35.02km/s,繞太陽公轉一周只需224.7個地球日。 和地球擁有月球不同,金星和水星一樣,并不存在天然衛(wèi)星,在司馬遷將金星命名為“金星”之前,它的名字是太白。
璀璨明亮的金星在人們眼里無疑是美好的象征 但璀璨明亮的代價,是96.5%的二氧化碳和3.5的氮氣組成的,四顆類地行星中最濃厚的大氣層 幾乎全是二氧化碳的大氣層,將金星的熱量牢牢鎖死在內,導致其表面溫度高達462℃,這個數(shù)值甚至超過了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除了高溫之外,濃厚的大氣層還帶來了,92倍于地球大氣壓的變態(tài)高壓,除了以上的駭人數(shù)據(jù)外,火山噴發(fā)和硫酸雨也是金星的常態(tài)。 然而就像火星是因為磁場驟減,才變成今天的火星一樣。 金星變成今天的金星,也是有原因的。 在經歷了太陽系早期的星子碰撞后,42億年前的金星開始逐漸冷卻成型,巖石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鎖在地殼,日益通透的大氣層將金星的溫度長期維持在了,20℃到50℃的適宜區(qū)間。 可以說在太陽系歷史上,有將近20億年的時間,金星都是一個溫度適宜生存,并擁有液態(tài)水的星球,在那20億年間,它就是整個太陽系最靚的仔。 金星的“大災變”發(fā)生于7.15億年前 一次突然但強烈的火山地質活動,釋放了大量存儲于巖石中的二氧化碳,巖漿在到達地表之前的凝固冷卻,斷絕了巖石重新吸收二氧化碳氣體的可能性,結果地表環(huán)境被重塑,并且含有大量“無法處理”的二氧化碳的金星,溫室效應徹底失控爆發(fā)。 溫室效應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鎖住金星熱量,導致其溫度越來越高,液態(tài)水在升溫過程中蒸發(fā)完畢,只剩下光禿禿的高溫高壓地表。 盡管的天文學家已經很難復盤金星的災難過程,但可以肯定的是,金星從宜居到地獄的轉折點就是從二氧化碳失控開始的。
理論上解決溫室效應的方法,就是盡可能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但在實現(xiàn)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燒水發(fā)電”之前,化石燃料肯定還會伴隨人類文明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們現(xiàn)在能做的就是低碳生活,盡可能減緩全球變暖速度,給可控核聚變技術爭取時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