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迪莉婭·歐文斯(1949— )生物學家、作家。在非洲從事動物研究多年。創(chuàng)建了贊比亞北盧安瓜保護項目,是美國佐治亞州斯通山脈歐文斯野生動物交流基金會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國際野生動物》雜志編輯。
這就是這本書的作者在百度上找到的全部簡介,很短但也算夠權威。這基本能說明作者是專業(yè)的,書中描寫的濕地將會是從真實的角度出發(fā)且具有合理性。然后對于作者來講寫書是兼職,但這本書可能會在各個角落影射作者的一生或是一生所見。
整本書的寫作手法是兩段插敘寫法,一段是從基婭長大開始描寫,一段是從蔡斯的死亡開始描寫,兩段存在先后關系。我最開始接觸這種寫法是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兩段插敘在文字分布和重要性上是處于對等狀態(tài),達到一種平衡且工整。但《蝲蛄吟唱的地方》在尋找關于蔡斯死亡這一段的線索時,文字分布較少,且相對來說顯得不重要,因此前期閱讀的時候會顯得不平衡。但到了開始審判的時候就把這種不平衡給拉回來了,甚至比另一段的基婭成長顯得更加重要。所以,在閱讀的時候可以針對作者寫作的側重點來適當加快或減慢閱讀速度。
一段時間線: 主人公基婭從小就被所有親人拋棄,是一個從濕地長大的女孩,遠離社交的孤獨是她對外的標簽。然而他并不是絕對的孤獨,總有幾個善良的人一直默默守護在她身旁。而書中展現(xiàn)出對她存在偏見的人實際上是并非特定的人群,而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人。這種人是自認高人一等,看不起貧窮,看不起怪癖,總是想用優(yōu)越感來劃清界限,就像種族歧視那樣!
但主人公基婭成功了,她成為了研究濕地的專家,這也驗證了生活中兩點極端定律。一是長時間從事在一個領域的人總會發(fā)光,只是時間問題(尤其是自己擅長和自己喜歡的是同一工作)。二是生活中的少數(shù)群體更容易成為叱咤風云的人,而非普通人。
二段時間線: 一場謀殺讓主人公基婭暴露在視野中,成為公眾審判的對象。這場謀殺實際上是自然界最原本的交配法則:雄性通過某種行為來吸引雌性與之交配,而雌性可能通過交配為契機吃掉雄性。作為書中兩處細節(jié)描寫,也暗示著主人公基婭的愛情和遭遇。
每個人都渴望愛情,像青春期男孩渴望女孩一樣,像寂寞的人渴望異性一樣,但人和人不一樣。有的人就喜歡也適合作“海王”,有的人則喜歡從一而終的愛情故事,渴望身體與渴望愛情可以相輔相成,但很難完全主宰對方。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很多喜歡寫書評的讀者都會以書名:蝲蛄吟唱的地方來比喻一個人獨有的精神世界,這種精神世界不容侵犯,是自由自在的地盤。
于我而言我更傾向于非精神世界,蝲蛄吟唱的地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是一種小眾的喜樂生活。在這個小圈子里,你既擅長也喜歡,也有那么一小群人陪伴著你,成為你的習慣,讓你歲月的成長過程中有客觀存在的寄托。
像很多讀者一樣,以書中的一首詩作為結尾,是對事實的揭秘,也是對主人公基婭愛情的總結: 螢火蟲 引誘他很容易 只需發(fā)光的情人節(jié)禮物。 但如同一只雌螢火蟲 它們暗藏死亡的召喚。 最后的觸碰, 未完成; 最后一步,一個陷阱。 墜落,他墜落, 他的眼睛始終看著我 直到看見另一個世界。 我看著那雙眼睛變化。 先是疑問, 然后是答案, 最后終結。 愛情已逝 回到它開始前的模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