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男,21歲,學(xué)生?;颊哳^面部出汗已4~5年,近2年加重。 汗出從不間斷,每于進餐時尤為嚴重,蒸蒸汗出,滿頭汗水涔涔,直往頸部流。 曾服滋補、固澀、止汗類中藥效果不好。自感肢倦神疲,口渴喜飲,面赤烘熱,大便干結(jié),胃納尚可,夜寐安然。 屆時已適隆冬,癥見其前額鼻尖仍冒汗。 舌脈:舌紅,苔黃薄膩,脈大無力。 辨證:陽明邪熱郁蒸為患,氣陰兩傷。 治法:清里瀉熱,益氣生津。 處方:【白虎加人參湯加味】。 生石膏(先煎)60克,知母10克,麥冬10克,太子參30克,浮小麥30克,冬桑葉15克,石斛15克,甘草6克,粳米一振。 每日1劑,水煎服。 服5劑后,汗出已減大半,口渴稍減。 藥既中病,上方繼服4劑。 服后頭面部汗出已消。 舌脈:黃膩苔已退,舌紅,舌中見裂紋,脈細數(shù)。 辨證:久汗耗氣傷陰。 治法:益氣生津。 處方:【生脈飲加味】,調(diào)理善后。 連服7劑而愈。 按: 本例脈證合參屬陽明熱證,津氣兩傷。胃熱久料,熱郁于內(nèi),不得四散,循經(jīng)上越,內(nèi)迫營陰,故頭面部汗出涔涔,面赤烘熱。投白虎湯清里瀉熱,加冬桑葉清瀉肺熱,內(nèi)熱退,汗自減。久汗必傷津耗氣,出現(xiàn)肢倦神疲,脈大無力,口渴便結(jié),故加太子參以益氣生津。后用生脈飲加味治之,以資鞏固。(向美珍,《新中醫(yī)》,1988年第11期) 支持公眾號請點文末右下角“在看”、“贊”或轉(zhuǎn)發(fā)分享。 幫TA點贊 |
|
|
來自: 呵呵8909 > 《經(jīng)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