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某,男,56歲。2011年9月22日初診。 主訴:頭暈懵重伴耳鳴2個月余。 病史:2個月前,因天熱時全身出濕疹,輸液治療時用電扇吹風(fēng),開始出現(xiàn)頭暈懵重如裹伴耳鳴,頭暈懵重時輕時重,耳鳴不停,夜間尤重,嚴(yán)重時影響睡眠,因耳鳴而心煩焦慮。曾多方治療無明顯療效。求治。 刻診:頭暈懵重,耳鳴,頸項僵硬不適,無頭痛,無干嘔,無寒熱,時出虛汗,口不苦,咽干口燥,但只用水漱口而不欲飲,納可,二便調(diào),舌質(zhì)暗嫩,邊有齒痕,舌下瘀斑,舌苔薄黃膩水滑,脈沉弦微數(shù)。 六經(jīng)脈證解析:頭暈,耳鳴,頸項僵硬不適,出虛汗,咽干,舌苔薄黃,脈弦微數(shù),為少陽中風(fēng)證。
口燥,只欲漱水而不欲飲,舌質(zhì)暗,舌下瘀斑,脈弦,為瘀血。 頭懵重,舌質(zhì)嫩,舌苔膩水滑,脈沉弦,為太陰水飲上蒙清竅。 六經(jīng)辨證:少陽中風(fēng)證,兼夾飲、瘀。 病機:內(nèi)外表里氣機失暢,瘀熱傷津。 治療:小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加味: 柴胡24g,黃芩9g,黨參9g,旱半夏20g,炙甘草9g,桂枝15g,茯苓30g,丹皮15g,桃仁15g,赤芍30g,石菖蒲30g,生姜30g(切片),紅棗8枚(掰開)。4劑,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二診:患者說,藥后諸癥減輕,頭暈懵重好轉(zhuǎn),耳鳴減輕,耳內(nèi)還時有一陣陣兒的悶塞感,睡眠仍然不安。上方加炒棗仁30g,繼服4劑。 三診:患者很高興,訴白天耳鳴和悶塞感明顯好轉(zhuǎn),只是夜靜時還有耳鳴,仍然有陣發(fā)性頭暈懵。頸項僵硬不適仍有但已減輕,時出虛汗,咽干,舌質(zhì)暗嫩,邊有齒痕,舌下瘀斑,舌苔白膩水滑,脈沉弦。 六經(jīng)辨證:少陽太陰合病。 病機:內(nèi)外表里氣機失暢,水飲上犯。 治療:小柴胡湯合苓桂術(shù)甘湯加味: 柴胡40g,黃芩15g,黨參15g,法半夏30g,炙甘草15g,桂枝20g,茯苓30g,生白術(shù)15g,石菖蒲30g,炒棗仁30g,生姜30g(切片),紅棗8枚(掰開)。此方共服8劑,痊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