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陽盆地玉石資源豐富, 質(zhì)地優(yōu)良,開采、雕刻、經(jīng)營歷史悠久, 在中國玉文化發(fā)展史上 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我國四大名玉之一的獨山玉, 因產(chǎn)于南陽市的獨山而得名, 亦稱為獨玉。 張衡在《南都賦》中 這樣形容獨玉: “其寶利珍怪,則金彩玉璞, 隨珠夜光,珍饈瑯珩, 充溢圓方,琢雕狎獵,金銀琳瑯。” 考古發(fā)現(xiàn)證明, 早在新石器時代, 南陽人已經(jīng)開始利用獨山玉, 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歷史變遷和朝代更替, 直到今天, 南陽玉文化仍在不斷傳承發(fā)展, 在吸收京津雄渾豪放、蘇杭婉約清秀、 嶺南雋秀精致風格的基礎上, 不斷創(chuàng)新雕刻工藝手法, 形成了 “南北薈萃、博采眾長、多樣并舉” 的宛派玉雕藝術(shù)風格, 也讓南陽有著“中國玉雕之鄉(xiāng)”的美譽。 ——南陽市博物館 通靈之玉 “石之美者為玉”。 已經(jīng)具備了原始的禮儀性質(zhì)。 尚禮之玉 西周時期, 綴玉瞑目 用各種玉料對應人的五官及 面部特征制成飾片, 邊角鉆以細孔, 按應在位置縫綴在一片織物上, 殮葬時覆蓋在死者面部。 綴玉瞑目大都由碎玉或廢玉加工制成, 也有的是專門而作, 每套中的玉件數(shù)量不等, 各呈扁平形, 邊角有穿孔供縫綴用, 使用時凡有飾紋部分皆朝死者面部。 由于質(zhì)地的原因, 瞑目都已腐朽不存。 西周 南陽市萬家園202號墓出土
我陸續(xù)見過多副 這類玉器, 利用本部分給大家呈現(xiàn)下~
洛陽中州路M1723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 藏
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62號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 藏
墓主人為晉穆侯夫人 由48件形制各異的玉片組成。
山西博物院 藏
春秋晚期 出土于侯馬市區(qū)東周墓葬 山西博物院 藏
晉侯墓地92號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 藏
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出土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 藏
三門峽市虢國墓地M2001墓出土 河南省博物院 藏
荊州秦家山M2墓出土 荊州博物館 藏 玉覆面 這件最近在四川博物院交流展出。 這一類玉器, 可以說直接的影響到了 我們熟知的漢代金縷玉衣。 佩玉君子
《禮記·玉藻》曰:
楚人佩玉 西周時被先人奉為 禮天地四方的六器。 隨著社會發(fā)展和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 在春秋時期已基本失去了禮儀意義 而轉(zhuǎn)化為佩飾。 佩飾類玉器的大量涌現(xiàn), 反映出當時人們的用玉心態(tài)、 審美意識的轉(zhuǎn)換。 佩玉是楚人服飾文化的一大特征, 王公貴族大都是身穿彩衣繡裳, 佩戴美玉,以表明自己 君子般的文化修養(yǎng)。
記得在天津博物館 也有見過類似的一件。
細密繁縟
南陽春秋楚玉 莊重嚴肅的
玉人
春秋 龍紋玉牌飾
春秋 玉串飾
相信大家看到這里, 多少會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 其實究其原因還是 南陽市出土的最具影響力的楚玉 在河南博物院。 利用本篇整理到一起 同大家分享。 淅川下寺出土的 春秋時期楚國玉器。
不知道大家在參觀 河南博物院基本陳列的時候 有沒有注意到這組玉器? 南陽人民 |
|
|
來自: RK588 > 《古玩收藏、鑒寶和文物考古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