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弘仁(1610—1664) 藝術(shù)自媒體/ 同古堂、 撰稿人/ 林妹妹、圖/ 北京保利 清絕孤冷,遺民高潔 清初“四僧”中,八大山人畢竟舊王孫,遁入空門,蓋無奈之舉,髡殘則弱冠之年,便已出家為僧,而石濤雖為大明宗室,卻有新朝仕途之心,自稱“臣僧”。故筆者最喜弘仁,其遺民之高潔,風(fēng)骨粼粼,其性情亦最為超脫。 清初四僧 此外,“四僧”的筆墨中,當(dāng)以弘仁的畫作,最有文人畫韻味。其所勾勒之畫面莫不“蕭疏、冷寂”,又“清凈、高逸”,絕少有世俗氣息。而其筆墨精神,一丘一壑皆深造妙境,一樹一木亦可見傲干奇枝,一如其“梅花老衲”的別號,明凈如妝。 弘仁亦愛寫秋,此應(yīng)與其遙師倪云林,有甚深淵源。汪世清《漸江資料集》中載,浙人錢少嵋跋漸江《江村梅柳圖軸》,云“漸師山水,私淑云林,蕭疏淡遠(yuǎn)中自具偉俊沉厚之氣?!庇讶恕?span>黃山慈光寺僧人弘眉”在其《黃山志》中,言漸江“凡古今名家悉究其法,晚歲尤愛云林筆意”。周亮工《讀畫錄》亦云其“喜仿云林,遂臻妙境。江南人以有無定雅俗,如昔人之重云林然,咸謂得漸江足當(dāng)云林”。[1] 類此種種,不一而足。 二人皆恬淡,如倪云林,猶“謫仙人”一般,往往以極少的筆墨勾勒出遠(yuǎn)處錯落的山巒,近處影寒的古木,逸逸脫俗,蕭索如隱,中景則多是瀲滟的湖光,若淺水遙岑即離,卻又無甚波紋?!耙缓觾砂?,三段布景”,形忘道接,翛然自得。 弘仁則似不食人間煙火,掛瓢拽杖,芒鞋羈旅,逃禪最是徹底。張九如《漸公畫序》里,說:“漸江上人少具孤性,不屑時(shí)宜,蓬旅萍蹤,儲無甔頓意泊如也”。倪瓚有潔癖,張岱《魯云谷傳》中,亦言魯云谷有潔癖,幾學(xué)倪迂,欲將梧桐斫盡。而弘仁的“潔癖”則是一種發(fā)自肺腑的“精神高潔”,古風(fēng)寂寞,一往而情深。 弘仁(1610—1664) 弘仁,清初畫家。俗姓江,名韜,字六奇,又名舫,字鷗盟。明亡后于福建武夷山出家為僧,字漸江,號梅花古衲。安徽歙縣人。為清初四畫僧之一。擅畫山水,初學(xué)宋人,晚法蕭云從、倪瓚,筆法清剛簡逸,意趣高潔俊雅。尤好繪黃山松石,為“新安畫派”創(chuàng)始人,和查士標(biāo)、孫逸、汪立瑞等四人并稱“新安四大家”。著有《畫偈》。 北京保利2021年秋拍,征得一卷“弘仁《湖山清逸圖卷》”,殊為難得。畫中秋林蕭瑟,瘦石枯樹,沉穩(wěn)細(xì)勁的筆墨,無過多皴擦渲染,冼練簡約,幽寂冷然,滌人心塵。清人楊翰在《歸石軒畫談》中寫道:“極瘦削處見腴潤,極細(xì)勁處見蒼勁。雖淡無可淡,而饒有余韻”。當(dāng)作如是觀。 弘仁(1610—1664)湖山清逸圖卷 手卷水墨紙本 17.5×66.5 cm. 6 7 / 8 ×26 1 / 8 in. 約1.0平尺 題識:清秋凝目郁蒼蒼,百里嶙峋一草堂。世代頻更人不到,未燔書盡此中藏。弘仁。 鈐?。?/span>弘仁、漸江 題跋:若米舫主人囊漸公山水卷訪余,并屬跋其尾。漸公江氏,邑之桃源塢人,世家也。與余有齠齔之契。少失怙,傭書養(yǎng)母,賢孝之性,本諸天習(xí),制科慨然,有用世志。屬宇縣繹騷,乾坤板蕩,既遘甲申之痛,禾黍?qū)m廷,旋丁乙酉之哀,倉皇部曲,當(dāng)無可奈何之日間,關(guān)逋鼠道,武林入閩中,臨去與余哭別于相公潭上,當(dāng)時(shí)情狀,歷歷如昨。既至閩中,公見事無可為,乃匿跡武夷山中,不識鹽味。且一年,旋依古航道舟禪師披薙,名弘仁,號漸江。己丑,公還歙,自此心同槁木,不復(fù)與人間事,唯以丹青翰墨自娛,好游名山勝境,足跡所至者,匡廬、豫章、廣陵、白下、區(qū)湖、鄱陽,宣、歙弗論也,尤愛黃山松石之奇。數(shù)數(shù)往游,煙瓢雨笠,芒履行滕,窮異探幽,不辭難混,所至之境,往往樵牧之不履,猿鳥之罕窺。或下坐林間,澄懷觀道;或吹笛峰頭,聲遏行云。高情勝致,見者以為仙人。公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下筆輒有宋人之骨,元人之韻,半生行腳,可知泡影成空,千古傷心,豈獨(dú)云山寫照?若米舫主人,字允凝,公之從子也。高蹈不仕,亦閑點(diǎn)染,每侍巾櫛,得公三昧。是時(shí)夜雪新霽,列宿在天,草草盤尊,一燈如豆。余二人相對而坐,恍如夢寐,世代乘除,江山陵谷,付之浩嘆而已。丙午暮冬,程守抆淚謹(jǐn)跋,時(shí)漸公入寂三年矣。鈐?。?/span>程守之印、蝕庵、天水 詩文著錄: ? 1.汪世清著《漸江資料集修訂本》,第39頁,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 ? 2.陳傳席著《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弘仁》,第261頁,吉林美術(shù)出版社,1996年。 ? 3.黃賓虹著《中國畫史馨香錄》,第207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 說明:根據(jù)《中國畫史馨香錄》書中所記,此題畫詩原出自鄭旼康熙戊申(1668年)錄“漸公題詩二十三首”手鈔本,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許承堯錄寄黃賓虹。 弘仁是明末秀才,明亡后,有志抗清,離歙赴閩,入武夷山為僧,師從古航禪師。云游各地后回歙縣,住西郊太平興國寺和五明寺,經(jīng)常往來于黃山、白岳之間。除列名“四僧”外,其亦與查士標(biāo)、孫逸、汪立瑞等人,有清初“新安四大家”之譽(yù),也稱“海陽四大家”。 張庚在《國朝畫征錄》中說:“新安畫多宗清(倪瓚)者,蓋漸師道先路也。”吳肅公跋漸江《如見斯人山水冊》,亦言“漸公高士逃禪,畫在倪黃之間。新安好手,皆其陶染。予不諳畫法,愛其閑靜簡遠(yuǎn),如對幽人,如聆禪悅。”可見其亦是“新安畫派”之宗師人物。 弘仁 《曉江風(fēng)便圖卷》 紙本 28.5x43cm 安徽省博物館藏 弘仁的“山水畫”,自有超出塵表之逸,簡淡高古之氣,亦世人莫及。宣城袁啟旭也說“閱漸公畫,不問為何人,知其為高流靜士,胸?zé)o纖塵者”。所以,淡遠(yuǎn)、脫俗,為其筆墨典型面貌,可謂極盡“文人畫”畫意。 又“一痕山影淡如無,峰前可有六朝松”,筆者私以為,弘仁畫中所隱露的“古意”、“孤高”,更甚于倪云林。倪氏出身豪門巨富,泛舟為宅,寄情山水,而弘仁則雖屬書香世家,然家境清貧,其性堅(jiān)毅,其心淡泊,詩畫中,除“獨(dú)余殘筆寫鐘山”的寧靜外,更總有一種不易捕捉的“氣節(jié)”,還有幽澹山川后,蓄含的神骨氣質(zhì)與勃勃生機(jī)。此種“精神”迥異于尋常“文人畫”中“靜坐空潭、夢暖生香”的消極心態(tài),故其于畫史上,又標(biāo)立新貌,洵為惟一。 弘仁《湖山清逸圖卷》,引首 此弘仁作《湖山清逸圖卷》,卷前引首書“湖山清逸”,隸書書體,筆法古樸,章法似法從趙孟頫(傳)《六體千字文》中“隸書”部分,結(jié)體勻整,線條明快清晰,筆鋒犀利,收放亦自如。 弘仁《湖山清逸圖卷》,局部 畫面則渴筆淡墨,不施設(shè)色,物象亦勁而不枯,未見絲毫冗長、多余筆墨,又老干有秋,平崗不斷,溪寒水涸。遠(yuǎn)山隱約,似重巒延綿,近景坡石疏木,屋舍筑于崖腳下,野竹依傍。畫中大面積留白,此與倪云林的經(jīng)典構(gòu)圖相類。山石皴擦表現(xiàn)陰暗面,偶有稀疏苔點(diǎn)。整作筆法簡逸,蒼茫料峭,清凈、冷寂意境俱足。 
 弘仁《湖山清逸圖卷》,局部 卷中,弘仁題詩“清秋凝目郁蒼蒼,百里嶙峋一草堂。世代頻更人不到,未燔書盡此中藏?!扁j?。汉肴?、漸江。 
 題詩、款識 此詩文根據(jù)黃賓虹《中國畫史馨香錄》書中所記,知其原出自鄭旼康熙戊申(1668年)錄“漸公題詩二十三首”手鈔本,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許承堯錄寄黃賓虹。汪世清《漸江資料集 修訂本》P39、陳傳席《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弘仁》P261、學(xué)愚《明末清初遺民僧初探》P493等,亦載。 鄭旼,原作“鄭旻”,為弘仁弟子,國變后,其“移日于左”,寓無君之痛也。其常有“故國之思”。畫得弘仁親授,亦是新安畫派重要人物。[2] 
 汪世清《漸江資料集 修訂本》P39 弘仁遺世詩文不多,僅百余首,然其《畫偈》(輯詩75首)《偈外詩》(手錄絕句23首)中,多是寫秋。如“霜樹縱如花,此中具秋色”、“微風(fēng)飏素秋,疏雨浣庭卉”、“畫禪詩癖足悠游,遠(yuǎn)樹孤亭正晚秋”、“不但洞庭秋色好,君山眉似鏡中來”、“秋暑初涓旅夢清,秋云猶自見嶙峋”[3] 等。此或是“秋氣先與孤者通,一心真切愛霜紅”的緣故。 此外,詩人多有秋思。對弘仁來說,秋中高煙水寒,含蓄著蕭疏,甚契合畫意。而霜紅花黃,又猶山河變色,既然奮力抗?fàn)幬垂?,何不遁世林泉山間,桐影竹風(fēng),慰己心腸。 至于“世代頻更人不到,未燔書盡此中藏”則甚可見弘仁“書生”的精神歸屬。其“秋詩”中,也時(shí)有“儒人”性情,如“書卷不留琴不掛,秋齋危坐度黃昏”、“窗有老梅朝作伴,山留殘雪夜看書”、“古屋藏書千萬卷,卻疑人與蠹魚閑”等。考弘仁畫作,亦常署“漸江學(xué)人”,鈐印“學(xué)人”、“學(xué)者”。[4]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言“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弘仁的“學(xué)人”品格,抒發(fā)性靈的逸士情懷,以及其“遺民風(fēng)骨”等,直接影響了其繪畫風(fēng)格及審美旨趣。故其筆墨,能若此《湖山清逸圖卷》,彌漫著澹遠(yuǎn)、清冷,還有生意與逸格。 
 程守 題跋,局部 卷末,有弘仁好友程守題跋。程守(1619—1689)字非二,號蝕庵,歙縣郡城人,明末入籍錢塘,名以忠,為諸生。甲申后謝去,一意為詩。著《省靜堂集》。 程守與弘仁交契甚深。據(jù)考,清順治十七年,許楚會同友人,修舉白榆社,參加者共二十六人,這些韜光匿影,抗節(jié)不仕的遺民,時(shí)常聚集白榆社,吟詩作畫,排遣心中苦悶。許楚有詩云“嗷嗷朱凰豊將老,抑塞欲拔愁根苗。遒復(fù)好弄筆墨事,懸瓢曳杖蒐清遙”。而程守所撰《故大師漸江碑》的署款中,自稱“白榆同硯弟程守蝕庵頓首拜書”,[5] 則可見,程守與弘仁同屬“白榆社”,有社友之誼。《故大師漸公碑》,是漸江圓寂數(shù)月以后,程守專門為其撰寫,并為之料理身后事。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弘仁作《松梅圖卷》,卷中其題程守《省靜堂集·一年詩》中的七言絕句《遍閱山中諸碑》,款署:“丙申春日偶寫揭蝕庵集因一絕。漸江學(xué)人?!贝艘嗫梢姵淌嘏c弘仁的詩文往來。 
 弘仁作《松梅圖卷》,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尤為特別的是,此《湖山清逸圖卷》畫中山石上,書有“丙申”年款,知亦為其1656年所作。故此為少有弘仁署明確年款,又鈐有漸江、弘仁印鑒之佳制。且無獨(dú)有偶,卷后所附程守題跋,可知弘仁與其交往之密切。 
 弘仁《湖山清逸圖卷》,年款 此外,弘仁與程守、許楚等結(jié)伴作黃山之游,并詩文雅集,如“石淙舟集”等,溪山翰墨,絲竹清音,黃岳弄云,甚有文人逸趣。安徽省博物館藏“弘仁《曉江風(fēng)便圖卷》”,卷后亦有程守題跋。 
 弘仁《曉江風(fēng)便圖卷》,程守題跋 安徽省博物館藏 此皆可證,弘仁與程守,交契甚篤。而《湖山清逸圖卷》中,程守題跋,更證其清晰傳承。 
 程守 題跋,局部 若米舫主人囊漸公山水卷訪余,并屬跋其尾。漸公江氏,邑之桃源塢人,世家也。與余有齠齔之契。少失怙,傭書養(yǎng)母,賢孝之性,本諸天習(xí),制科慨然,有用世志。屬宇縣繹騷,乾坤板蕩,既遘甲申之痛,禾黍?qū)m廷,旋丁乙酉之哀,倉皇部曲,當(dāng)無可奈何之日間,關(guān)逋鼠道,武林入閩中,臨去與余哭別于相公潭上,當(dāng)時(shí)情狀,歷歷如昨。 
 是跋中,程守亦歷數(shù)弘仁的生平,并贊“公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下筆輒有宋人之骨,元人之韻”,只是弘仁“半生行腳,可知泡影成空,千古傷心,豈獨(dú)云山寫照?”畢竟時(shí)勢如洪,終究回天乏術(shù),其“高情勝致”、“故國之思”,皆付諸筆紙間,為其心境寫照,令人唏噓。 又“丙午暮冬,程守抆淚謹(jǐn)跋,時(shí)漸公入寂三年矣”,其中“丙午暮冬”即1666年,農(nóng)歷十二月,時(shí)弘仁圓寂三年。弘仁圓寂時(shí),因其生前喜梅,程守與友朋等,在其墳瑩周圍,“蒔梅數(shù)十本”,如今目睹其遺作,自是恍如夢寐,感慨極深。 
 
 弘仁《湖山清逸圖卷》,局部 是作,筆底山川,或幽深邃密,或峻拔嵯峨,氣象高華而趣味淡宕,逋峭冷雋。又山峰之間,礁石壘疊,沿江景物,墨色清潤。清雅逸趣,神骨交融,人謂弘仁“敢言天地是吾師”,誠非虛言也。而“云山寫照”,則令后學(xué),對弘仁的超絕繪事、高潔性情,尤向往推重之。 參考資料 [1] 呂少卿:論漸江繪畫美學(xué)思想的主要淵源 [2] 洪瑞:《古今書畫高僧》 [3] 呂少卿:《承傳與演進(jìn) 漸江與倪瓚山水畫風(fēng)比較研究》 [4] 高飛:漸江及其詩畫中的精神品格 [5] 上海博物館集刊編輯委員會編《上海博物館集刊》 ▲ 同古堂堅(jiān)持原創(chuà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