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宋寶羅) 上臺的科班小學員 衣箱師傅從哪里來? 我先講一講過去戲班里管理戲衣這些人員大致的來源:這些人主要是科班招生時招來的。那時學戲的小孩差不多都是家境貧寒,他們的大人沒辦法把孩子養(yǎng)大,有的就托人把孩子送進科班的,科班從小培養(yǎng)他們,跟著練功,學戲,經(jīng)過一些時間的培養(yǎng)、觀察,發(fā)現(xiàn)有的孩子不是當演員的材料,這樣的小孩其中有些就轉到“服裝組”,培養(yǎng)這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另外的在這個時候就另謀其它出路了。 民國時期的老戲箱 繼續(xù)學戲的小孩中,也會有一些,在十歲左右到14、5歲倒嗓了,有的長期不能恢復,而科班里不養(yǎng)閑人,于是就叫他去當箱管人員了。 再還有一些就是:孩子10歲左右進了科班,身體還沒開始發(fā)育,而科班里呆了幾年之后,還是一直總不長個,或長的太高了,都不是當演員的材料,也叫他改學“管衣箱”或去學“場面”。 清朝時的戲班“題名牌”
對這些無名英雄來說,他們永遠得不到什么掌聲,謝幕的時候也沒有他們,不會有任何人給他們獻花,看似平凡的工作永遠不到表揚,只是為了“演員和角兒”在后臺默默無聞的工作著,直到現(xiàn)在也如此的。 京劇 演員的化妝盒(銀制) 還有一個工作時間的問題,管箱的要比演員時間延長到一倍以上,演出前要提前一個到兩個小時到場,到場后,先看“戲圭”,什么戲碼,準備什么服裝,二衣箱要準備幾身的靠,以及靠旗??湟獪蕚淠男┛^,要整理盔頭的絨球,珠子,以及髯口,網(wǎng)子,水紗等等工作。總之,這些工作人員比演員要早到,早做準備工作,等戲演完了要做掃尾工作。 “大衣箱”里要有什么? 梨園前輩穿過的蟒袍 “大衣箱”專管“文”的,里面的東西有: ●蟒(袍) ●官衣 ●開敞 ●帔 ●褶子 ●老斗衣 ●卦衣(帶八卦巾,羽扇,珠子) ●員外帔,帶老旦夫人帔,要同一個顏色,帶巾子,還要在袖子里放一把折扇,請卡,信件,(這樣在演出中取出來方便) ●玉帶 ●斗篷 ●坎肩 ●腰包 ●旦角和老旦用的行頭都由大衣箱管 彩繡紅色團花男帔(諸如演出《玉堂春》王金龍穿著) 另外大衣箱里還有: ●喜神 ●官臉子 ●財神臉子 ●圣旨 ●朝珠(有進候,場面上打的單皮都要放在大衣箱里(據(jù)說是皇帝用的東西,要重視) ●鼓、板(打鼓用的竹箭子由鼓師自帶) …… 大衣箱師傅要做什么? 大衣箱師父要早點到,看看“戲圭”,今天是什么戲碼。然后打開衣箱檢查,把今天應用的衣服一件件取出來,分前后戲碼放在箱案上。這樣穿起來方便些。隨用隨折拿起來放好。 最末一場戲,有時候演員多,戲完了都堆在桌案上,多的時候像一座小墳頭,要一件一件折好,放在衣箱里,有時候要記住什么行頭放在什么地方,下次拿起來方便些。有時候還要注意,有沒有演員出汗弄濕的行頭,如有發(fā)現(xiàn)還要掛起來風干,吹干了再收箱,這都是細活。 |
|
|
來自: cxag > 《京劇名劇名段名家名票文武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