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朋友圈有沒有這種人: ta的朋友圈內容,通常設置的是三天可見或者半年可見; 時不時還會刪掉剛發(fā)的朋友圈,或者把內容設置成“僅自己可見”; 如果多翻一些ta的朋友圈,還會發(fā)現,ta很少很少發(fā)自己的自拍,上傳的內容多是美食、風景、工作相關的,翻了很多都不見一個人影。 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呢?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你會對他做出什么樣的評價呢? 之前看過一篇分析朋友圈內容的文章,那篇文章的作者列舉了這樣的現象,最后得出一個結論: 他認為,這種在朋友圈只發(fā)風景和美食的人,太過于神秘了,神秘的沒有人情味,似乎給人一種很“危險”的感覺。 在他看來,朋友圈是一個展示自己生活的地方,如果在這樣的網絡空間里不發(fā)布任何自己的照片,總覺得他在隱藏著什么。 所以這個作者建議,如果朋友圈發(fā)現這樣的人,盡量不要過多的交往,避免惹上麻煩。 但是小編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 小編認為,在朋友圈只發(fā)風景和美食的人,的確很“危險”——因為想跟他們做朋友的人太多了。 之前看一個采訪,國內某頂流男星自述,自己發(fā)朋友圈也基本上只發(fā)風景或者美食。 小編也很喜歡那些朋友圈只發(fā)風景和美食的人,因為他們有三個不以為人察覺的優(yōu)點: 第一,從不輕易外露情緒,注意保護自己和周圍人的隱私。 有一次我們公司里就發(fā)生過這樣一件尷尬的事情。 公司組織團建,午餐地點在一家五星級酒店。 有些同事是第一次在五星級酒店用餐,感到非常的新鮮,就發(fā)了很多朋友圈來炫耀。 其中有個同事,把公司很多人的合照發(fā)到朋友圈,還特意標注了地點。 結果發(fā)出去沒過多久,另一個照片中的女同事很生氣找到他,埋怨道: “你發(fā)朋友圈怎么不跟我說一聲?我本來不想被別人知道我今天在這里的?!?/p> 可能那名女同事有自己的情況,并不想透露自己的行蹤。 自己做到了,可是別人卻由于想炫耀的情緒,不小心透露了她的信息和隱私。 很多時候,發(fā)風景和美食,是對自身及身邊人隱私的一種保護,為別人著想,這樣的人自然更受歡迎。 第二,即使自己過得比大多數人都好,但是不會顯露出優(yōu)越感惹人討厭 多年前剛開始使用朋友圈的時候,相信很多人都像小編一樣吧,每天恨不得發(fā)十幾條朋友圈,還都不帶重樣的。 發(fā)的什么內容都有,小到看見什么花花草草,大到生活中發(fā)生的大事,等等諸如此類,恨不得把自己的生活全程直播給別人看。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漸漸意識到兩件事: 第一,雖然叫做“朋友圈”,實際上隨著社交圈子的擴張,能看見你動態(tài)的并非都是“朋友”,還有一些只有一面之交的人,他們對你來說其實跟陌生人無異,給陌生人知道那么多生活的細節(jié)有什么好處呢?徒增生活的風險而已。 第二,其實,這個世界上,真正打心里希望你過得幸福的,只有你的父母。除了父母之外,大多數人包括所有的親戚朋友同事,都是站在一個看客的立場上來觀察你的生活。 看客是什么? 看客是,如果你過的很幸福,會嫉妒你,如果你過的不開心,說不定他還會笑得很大聲。 這并非是對人性惡意的揣測,而是對人性最真實的評估。 別人或許并不會惡毒到希望你過的不好,但如果看你過的太好,他也不會開心,也不會真心地替你高興——這就是人性。 我發(fā)現了一個現象: 那些朋友圈里大部分都是風景和美食的人,往往自身生活過得非常好,但是他們不會去炫耀,惹人生厭。 反而他們只是專注自己的人生,并不想去尋求過多的關注,說明他們內心是很強大的,不需要太多外界的認可,自己也能過的充實而滿足。 第三,比大多數人都具備更多的自控能力,故而事業(yè)會更成功,家庭也更幸福 你有沒有想過“朋友圈”這個功能的心理學含義呢? 其實,朋友圈的存在,就是滿足了人類的“分享”欲望。 幾乎人人都喜歡分享,可能每個人的分享欲望不同,但那種“希望展示自己生活”的心情是相通的。 這種欲望根植于人類的內心深處,當你決定把什么東西上傳到網絡空間時,其實就是人性最深處的欲望在起作用。 而那些選擇發(fā)風景、美食的人,往往就是很聰明地使用了“替代”方法,部分滿足了自己的分享欲,也不至于分享太多關于個人信息的事情。 所以說這樣的人比多數人都具備更多的自控力,不會太過于委屈自己,同時還會找到更合適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有著這種思維方式的人,事業(yè)和家庭往往會更加成功和美滿幸福。 討論 風景,美食,職場,自己或者家人朋友的照片等等……你喜歡發(fā)什么類型的朋友圈? 你的朋友圈設置的是半年可見還是三天可見呢? 歡迎在評論區(qū)分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