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世明先生八歲開始糊風箏,1983年正式開始制作風箏。      趙世明先生說,我玩風箏已經(jīng)有三十年。      這一個玩字,何等了得!      細細端詳趙世明先生的風箏,幾十年的傳統(tǒng)繼承、艱辛努力和成果輝煌聚在一起,讓觀者無不贊嘆。      趙世明的父親趙為哲先生的風箏,遵從曹氏風箏的扎、糊、繪、放“四藝”技法,取得很大成就。趙世明先生的風箏,自然從一開始就接受了曹氏風箏技藝的熏陶。      趙世明先生自謙的說,我的風箏有點曹氏風箏的味道。      孔祥澤先生依據(jù)曹雪芹手稿《廢藝齋集稿》,其中第二卷《南鷂北鳶考工志》所系統(tǒng)地記載的風箏的起放原理、扎糊技法、繪畫要領(lǐng),即扎、糊、繪、放“四藝”??紫闈上壬鷮⑵涑洸⒈4嫦聛?,經(jīng)過常年細致的研究臨摹復制,自成一體,孔先生為了尊重曹氏的功績,故將他制作的風箏稱為“曹氏風箏”。     “曹氏風箏工藝”是一門綜合藝術(shù),它融民間文化、南北扎制技術(shù)的精華于一體,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其制做流程為:扎、糊、繪、放,工藝具有獨到之處。其保存了21首扎制口訣歌訣很有特點。它的43種技法中保留下來的20種制作工藝,做工細膩、用料考究、繪制精美、放飛富有情趣,其中擬人化的扎燕凸顯了北京特色。       趙世明先生的沙燕,選料考究,扎制骨架的竹料須竹齡三年以上,干直節(jié)長,自然干透。但是制作工具極簡單,兩把工具鋼鋸條制作的刀子,劈、削得心應(yīng)手,外加一把塑料熱風焊槍,完成竹料彎曲。骨架扎制效率高,功夫全在手上。沙燕骨架也有免綁扎技法的運用。趙世明先生的風箏骨架,竹條光滑,尺寸控制極為嚴格,配件精致,綁扎細密。       趙世明先生在糊制技法上,有獨到之處,那就是在骨架成形良好的基礎(chǔ)上,風兜成形同樣豐滿、流暢,左右高度對稱,放飛性能極佳。       趙世明先生在沙燕的繪制技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詣。他用色考究,喜歡大紅大綠,色彩純正靚麗,認為這符合傳統(tǒng)習慣,畫面色彩鮮艷,令人賞心悅目,而且筆觸細膩多變,刻畫形象夸張而逼真。傳承之中多有創(chuàng)新。擬人畫法也得到充分運用。放飛時在空中醒目,效果好。趙世明先生的著色技法變化多,雖然用色簡單,但是巧妙的多層次過度,使畫面立體感增強。       您仔細看看趙世明先生的繪畫布局設(shè)計,把中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中的精髓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被中國美術(shù)館收藏的蛙燕,畫面精致,色彩鮮艷。寓意和和美美、各方來福、主富貴、呈祥瑞。       趙世明先生的五龍燕有老北京的韻味,借用了皇家建筑的結(jié)構(gòu)特點和輝煌色彩,龍頭端莊大氣,莊嚴有勢,不怒自威。龍形有三道彎,活力十足。再加上寶珠和祥云襯托,畫面豐滿祥和,瑞氣充盈,放飛時五龍騰躍,達到放飛升空與直接觀賞相統(tǒng)一的藝術(shù)效果。    曹氏風箏的代表作是燕子風箏,趙世明先生的肥燕、瘦燕、雛燕、比翼燕等,各個燕子的圖案花紋也各有不同,非常精美,有異曲同工之美。       趙世明先生認為,用于比賽的風箏,重點應(yīng)在提高放飛性能上下功夫。有舍有得,得舍相宜,極富哲理。       趙世明先生在放飛風箏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       如果是制作參加比賽的風箏,趙世明先生必先做足功課,了解比賽地的氣象資料,依據(jù)常年風的風力狀況構(gòu)思風箏的結(jié)構(gòu)。在實際放飛時,趙世明先生還會依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調(diào)整。趙世明先生曾就提高量角器測量風箏線角度,專門發(fā)表帖子,毫不保留的介紹給鳶友們,受到鳶友好評。      趙世明先生注重實際放飛效果,講究依據(jù)現(xiàn)場風力大小的不同、風向的差異,運用不同的手法,同時講求風箏的靜中有動態(tài)之美,使風箏達到融入藍天,仿佛置于畫中的美好境界。   正是:         婀娜多姿異彩呈,能手成就巧天工。         縷縷斑竹心血凝,神隨妙筆入畫中。         待到清風徐徐起,龍鳳祥瑞融碧空。         我隨鳶鷂神游去,得從容時且從容。     隨帖發(fā)一些趙世明先生的沙燕照片,與您共同學習和欣賞。     除署名的照片之外,均為趙世明先生家人拍攝。     謝謝趙世明先生提供的精美照片。 謝謝您的欣賞。      本帖原發(fā)表在陽光風箏驛站 
 
 | 
|  | 
來自: 泰山taishan > 《北京趙世明等名家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