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武品文史
“臣聞法令者,人主之大柄,而國家治亂安危之所系焉,不可不慎。” 是的,在古代,國家君王是法律強有力的保護傘,如果君王都不能做到秉公處事,又或者藐視法度,那么國家必然會出現(xiàn)危機。 國君亦是如此,那么作為臣子自然也要跟隨效仿,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出現(xiàn)不少的清官能臣,但要說老百姓最為喜愛的卻不多,包拯包青天就是其中的一位。 因為他不但是法律的維護者,還因為他心系百姓,愿意幫助百姓伸張正義。 但僅僅有這份熱心還不夠,還要具有斷案明事的心機,而今天要講述《包孝肅公奏議》中記載的這一個故事,就是包拯能力以及一心為民的一種體現(xiàn)。
割牛舌這是包拯任職縣官時候發(fā)生的故事。 話說一天清晨,包拯還在后堂食用早點,就聽到縣衙的鳴冤鼓發(fā)出了陣陣鼓聲,包拯立刻放下手中碗筷并走進臥室更換官服。 等包拯一切就緒之后,發(fā)現(xiàn)堂下跪著一位滿面愁容的老者。 包拯拍下驚堂木后詢問報案人為何擊鼓。 老者說道,自己家中有一頭耕牛,昨天干完農(nóng)活后就把它栓在牛圈中,但是今天早上卻發(fā)現(xiàn)牛的舌頭居然被人狠心地割走。 老者全家人都指望這頭耕牛鋤地種田,如今這牛舌被割后已經(jīng)無法進食,心急如焚的他才來到官府報官,希望官府可以幫助找到兇手。 包拯聽聞之后不由得沉思,過了一會包拯笑著對老者說:你現(xiàn)在就回家,然后把你的耕牛殺掉,就可以破案了。 老農(nóng)聽了之后不由得驚出一身冷汗,連忙跪叩著說:老爺這可使不得,殺耕牛是犯法的,小人不敢啊。 包拯接著說道:這你放心,是本縣讓你去殺,自然不會治你的殺牛之罪,而且你回去之后不要告訴別人已經(jīng)報官。
兇手現(xiàn)行就這樣,老農(nóng)回家按照包拯的吩咐把耕牛殺掉。 等到第二天,包拯早早的就吃好早餐等待鳴冤鼓地響起,果然,沒一會就聽到了陣陣鼓聲。 包拯坐穩(wěn)之后拍下驚堂木問道:你有何冤情? 此人連忙把昨天老者殺牛的事情上報,并聲稱自己知道這是違法的,因此才會前來揭發(fā)。 包拯聽后冷笑了一聲把這個人抓了起來。 經(jīng)過審訊之后,這個報案人承認是自己趁夜割掉了牛舌。 隨后報案人賠償了老者一頭耕牛,這件事情就算了結(jié)了。 但是老者非常好奇就詢問包拯是如何做到的。 原來老者和報案人曾經(jīng)發(fā)生口角,但是由于報案人不善言語說不過老者,因此懷恨在心就找個機會割掉了老者家中耕牛的舌頭。 那么既然他做了這個舉動,就必然會密切關(guān)注老者是如何處理這頭耕牛,當包拯讓老者把耕牛殺死后,懷恨在心的報案人自然要以此舉報。但這一切又怎么能瞞得了包拯呢?
總結(jié)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句話,君王是國法的保護傘,那么僅有君主重視法度也不行,還需要各級官員一同效仿才可。 放眼歷史各朝代,能人志士和賢臣良謀也不在少數(shù),為何耀眼的只有那么幾個呢? 其實這主要的一點還在于官員如何待民,只要一心向著百姓的官員,他必然會被傳頌。
而那些開疆拓土的能人志士卻只能成為史書中的一篇紙,雖然他們也有著莫大的貢獻,但是對于百姓來說實在太過遙遠,也不實際。 百姓需要的是能夠讓自己的生活富足,讓自己的冤屈得意伸張的這些清官。 而包拯就是這其中的一位。對此大家有什么想說的呢? 參考資料:《包孝肅公奏議》、《包公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