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與朗陵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崩畎椎囊髋?,前兩句排去萬物,后兩句寫“山”“我”相看,兩不厭棄。這實際上“敬亭山”即是“我”,是“以我觀我”、“以心觀心”,此時的李白已經(jīng)獲得了某種程度的超越和解脫。李白借用禪宗思維創(chuàng)作出超拔流俗的的《獨坐敬亭山》來,既寫得輕松自如,又耐人尋味。這正應了“禪是詩家切玉刀”。 古朗陵,今確山。如果說老樂山是確山的父親山,溱頭河就是確山的母親河。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臻頭河流域繁衍生息,刀耕火種,開啟了此地農(nóng)業(yè)文明的序幕。朗陵是歷史上一座著名的郡縣,故城遺址猶存。春秋戰(zhàn)國已有此城,秦屬潁川郡。漢高祖四年即公元前203年,今天的確山境內(nèi)始置縣,因古郡縣城與朗陵山(今馬尾山)分別位于溱頭河兩岸,遙遙相望,故取縣名為朗陵?!拔鳚h初置朗陵縣,后置朗陵郡,黃萌任太守?!?/span>
朗陵遺跡 
陶范 東漢初期,光武帝劉秀曾將大將臧官封為朗陵侯。臧官死后,其子臧信等三世繼為“朗陵侯”。三國時期,曹魏又封何曾為“朗陵侯”。西晉建立,何曾因輔助晉武帝有功,為“朗陵公”。南北朝時期,淮河流域是南北政權爭奪的重要地帶。劉宋定黃淮時置綏城郡,后來北魏又在這里置安陽郡。東魏時改朗陵名安昌,并置初安郡,郡治縣治均在朗陵故城。隋代郡、縣被廢除,縣治移至今確山縣城,更名朗山。唐元和十一年,討吳元濟,唐鄧帥高霞寓奏敗淮西兵于朗山。十二年,李愬攻蔡,遣兵襲朗山,敗之,既而夜襲蔡州城,分兵絕朗山道,即今縣城矣。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朗山縣改為確山縣。 朗陵故城遺址位于確山縣城南約17公里的任店鎮(zhèn)南300米處,故城址與任店鎮(zhèn)隔一條東西向的人工干渠,溱頭河從遺址南部邊緣由西向東流入汝河。遺址東、北為平原,南部、西南部為山區(qū)。朗陵地處淮河北岸,控制南北之咽喉,時為南土,時為北國,戰(zhàn)略位置異常重要。朗陵是南北文化的交匯區(qū)域,各種文化在此區(qū)域進行的交流與融合。
 “昔在朗陵東,學禪白眉空。大地了鏡徹,回旋寄輪風”。詩仙筆下的朗陵就在今天的確山縣內(nèi)。時年二十七八歲的李白第一次來到朗陵,在此一待就是約一年光景。 據(jù)其詩中所描述的方位和情景,李白在朗陵東三宗寺(原址現(xiàn)為三宗寺小學)學禪的可能性最大,三宗寺在盛唐時期可能業(yè)已存在,寺名或源于周顆所著的《三宗論》,所謂“三宗”為:空假名宗,不空假名宗、假名空宗。學禪時間當是在李白"酒隱安陸"的十年之內(nèi)(“酒隱安陸,蹉跎十年”,李白在安陸諸事不順,“酒”乃銷愁之物;“隱”于小壽山,或有取終南捷徑之意;入贅生子,一晃“十年”。),最為可能是在開元十六年春至十七年春(728-729年)這一年左右的時間內(nèi)。(據(jù)李振中博士研究考證)在朗陵,李白通過修禪,減輕了身心壓力,取得了"獨朗謝垢氛"的效果。唐玄宗天寶三載(公元744年),李白因得罪權貴被迫離開長安,以梁園(今河南開封)為中心開始漫游黃淮、江南地區(qū)。公元755年冬,剛從江南回到梁園的李白恰逢安史之亂爆發(fā),李白遂匆忙南奔。次年中秋節(jié)前后,55歲的李白奔波至朗山(今確山縣),并留下詩作《古朗月行》:現(xiàn)今,老樂山(朗山)附近李白拜月亭遺址尚存,民間仍流傳著李白醉酒題詩的千古佳話。《贈僧崖公》就是李白學禪的一篇簡史。在朗陵,李白始學于白眉空,得“大地了徹鏡,回旋寄輪風”之旨;中謁太山君,得“冥機發(fā)天光,獨照謝世氛”之旨;晚見道崖,則此心豁然,更無凝滯矣。李白跌宕不羈,鐘情于花酒風月則有矣,而肯自縛于枯禪,別知淡泊之味,賢于膾炙遠矣。李白號青蓮居士,其詩《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并序》“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居士何須問,金粟如來是后身?!笔墙沂酒渖硎纴碓矗捌渑c佛家淵源之最好見證。“酒肆藏名三十春”一句中之“藏”字更把李白為什么飲酒作詩、在醉酒中揭示無數(shù)天機、寫出無數(shù)千古流傳名句之原委道出。李白并非真醉,而是“藏”于醉中,以醒世人,亦不破常人社會之“迷”也。李白學禪朗陵東,儒釋道構成了他的精神主體,成就其海納百川的狀闊詩歌。李白是盛唐的健兒,轟轟烈烈、火火熱熱的來到人間,“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作者 余永海) 冥機發(fā)天光,獨朗謝垢氛。虛舟不系物,觀化游江濆。昔往今來歸,絕景無不經(jīng)。何日更攜手,乘杯向蓬瀛。全詩分為兩層:一為李白自敘曾于朗陵之東隨僧白眉空學禪, 二為于江岸遇到僧崖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