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甲骨文臺歷上的解釋:象形字,羅振玉謂象襟衽左右掩覆之形,說文,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 【甲骨文臺歷,衣】 從甲骨文衣的字形來看,屬于象形字。羅振玉說甲骨文的衣象兩襟左右相覆的形狀。我們看衣的上面部分像領口,兩邊像衣袖,底下像是左右兩邊的衣襟相交重疊在一起的樣子。古人的衣服左右都是開襟的,穿上后要將左右兩邊的前襟重疊,所以甲骨文的衣描繪出衣服的衣領和前襟交疊的線條,左右兩側(cè)是讓手臂伸出的衣袖。 【先秦女性服裝,右衽,曲裾】 衽指衣襟,古時漢服的衣領與衣襟是連接在一起的,左右兩片衣襟在穿著的時候,呈交叉的方式重疊在身體的中間部位,只是,左右衣服在胸前交疊的時候,衣襟的上下位置多是左側(cè)的衣襟壓住右側(cè)的衣襟,左前襟在外,右前襟在里面,稱右衽。反之稱左衽。古代中原漢族服裝衣襟為右衽。 【男子特色服飾,也是右衽,大袖衫】 漢服歷史悠久,款式眾多,歷朝歷代皆有自己的特點,但主要特征不變,如領子有交領右衽、直領、圓領,袖子分為廣袖、小袖、胡垂袖等。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區(qū)以外少數(shù)民族的裝束。或用左衽表示落后、野蠻的異族;如《論語.憲問》中有“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另外,漢族傳統(tǒng)習俗,死者的衣服用左衽以示陰陽有別。 【曲裾的部位即叫法】 說文:衣,依也,上曰依,下曰裳。衣是人們依賴遮蔽身體并用來避寒保暖的。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叫裳,裳是保護身體腰下部分的服裝。衣的本義指上衣,后來泛指衣服。凡從衣部首的字與衣相關,比如袍裘等等。 【千字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古代人穿的傳統(tǒng)服裝有兩種基本形制,一種是上衣下裳,相傳起于黃帝時代,《易·系辭》中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這種衣為前開式,縫有袖筒。下裳像裙子一樣的形狀,不分男女都可穿用。春秋戰(zhàn)國后,又出現(xiàn)一種將上衣下裳合并制成連接起來的服裝稱深衣,就是制作中,先將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縫合,成為整體的長衣,以示尊祖承古。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深衣的用途廣泛,諸侯、大夫、士既可在家時穿著,又可在晚朝時穿用。普通的平民百姓大都在隆重日子才穿,平常一般穿用粗麻織成的粗布衣服,稱褐衣。 【褐衣】 古代御寒的冬服有裘、袍等。裘是皮衣,獸毛在外,亦要依等級穿用。古代以狐裘為貴,主要供君王及貴族穿用。狐裘又分狐白裘、狐青裘、狐黃裘、狐蒼裘等。據(jù)《白虎通義·衣裳篇》說:“天子狐白,諸侯狐黃,大夫服蒼?!倍恳话愦┗Ⅳ?、狼裘或羔裘,庶人則只能服犬羊之裘。而且根據(jù)不同顏色的裘衣配上顏色類同的裼衣(就是罩在裘衣外的衣服)。 【荊州馬山一號楚墓出土鳳鳥花卉紋繡綿袍】 在《論語.鄉(xiāng)黨》中有描述: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描述了穿衣的顏色協(xié)調(diào)搭配都是有很講究的,而不是隨便亂穿的,什么場合穿什么樣顏色的衣服,都是有要求的?!抖Y記·深衣》中也明確記載了因家庭狀況不同,制作深衣時所選擇的衣緣邊用料也不一樣。如果父母,祖父母都健在,以花紋布料為衣緣,如果父母健在,以青色布料為衣緣,又稱青衿,如果是孤兒,以素色為衣緣。 【清代皇帝的龍袍】 服飾等級在禮服和官服上的表現(xiàn)尤為明顯。古代帝王及高級官員的禮服上繡有12種紋飾:日、月、星辰、群山、龍、華蟲、火、宗彝、藻、粉米、黼 、黻,通稱十二章紋,這些紋飾均有象征性含義。十二章紋由來已久,但在秦以前只是服裝上的吉祥紋飾。直到東漢時期,章服制度作為封建禮儀制度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才真正確立。從此以后直到清代,十二章紋一直作為帝王百官的服飾。 【龍袍上的十二章紋】 在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朝廷發(fā)布詔令,宣布車輿、服裝之令,“上得兼下,下不得擬上”,違者治罪。其具體規(guī)定:天下只有皇帝可用十二章;皇太子及一品官員之服用九章,二品之服用七章,往下依次遞減。 清朝時期,皇帝的朝服仍然采用十二章紋,而文武官員則改章服為補服,就是前胸和后背上綴有補子,以金線和彩絲繡成,使人一望就知道是什么官銜和品級。清政府對官員的辦公著裝有著明確的限制,不同品級有不同的著裝,不能自行更改裝束。補服均是由南京、蘇州、杭州江南三織造訂做進貢的,用料講究,做工精良,尺寸、圖案都有嚴格規(guī)定,官員不能私自改變身上與其品級相對應的官服。官服一般是在履行公務和參加典禮時穿著,平時官吏也可以穿便服。
【明清補服】 衣的文獻引用和出處: 第一個文獻:東方未明,顛倒衣裳。《詩.齊風.東方未明》 東方未明,指天還沒亮,起床后匆匆忙忙拿著衣和裳就穿,因為不看見結(jié)果穿倒了。 荀九家乾為衣?!兑?說卦》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对?秦風.無衣》 易衣而出,并日而食?!抖Y記》 前面四個文獻里的衣指的是上衣或者衣服。 最后一個文獻:
這里的衣指覆蓋在尸體表面上的東西。薪指的是柴草之類的。古代埋葬逝者,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蓋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墳堆,不種樹木。
【衣,演變】 衣還引申指胞衣,就是包于胎兒體表的一層膜。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人胞,包人如衣,故曰胞衣。也叫衣胞或胎衣,從母體分娩出時為紅色,稍放置即轉(zhuǎn)紫色,所以又叫紫河車。在中醫(yī)中可入藥,主治氣血不足,婦女勞損,五勞七傷,吐血虛瘦。 衣缽:原指佛教中師父傳授給徒弟的袈裟和缽,后泛指傳授下來的思想、學問、技能等。 有個成語叫衣錦還鄉(xiāng),意思是指富貴以后穿著華麗的衣服回到故鄉(xiāng)。也說衣錦榮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