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禪詩賞析: 悟道詩(唐)無盡藏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嶺頭云;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作者簡介]相傳這是唐代的比丘尼無盡藏寫的一首悟道詩。無盡藏俗姓劉,是六祖惠能八拜之交劉志略的姑姑,曾向六祖惠能問經(jīng)義。此詩出自宋代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筆記集。羅大經(jīng)(1196—1242)字景綸,號儒林,又號鶴林,南宋吉水人。在撫州做官時,因朝廷的矛盾糾紛被株連,彈劾罷官。此后再未重返仕途,閉門讀書,博覽群書,專事著作。大經(jīng)有經(jīng)邦濟世之志,對先秦、兩漢、六朝、唐、宋文學評論有精辟的見解。 [賞析] 這是一首用尋春詠梅來譬喻悟到本來面目的絕佳禪詩,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佛教修心養(yǎng)性,講禪悟,即靜坐止息雜念,專注漸人悟境。這個過程,不立文字,沒有說教,全靠自己領(lǐng)會。《悟道詩》把探索到醒悟的認識過程,通俗生動地表現(xiàn)在一幅美麗的意境之中,給人以十分有益的啟示。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云”。以尋春比喻探索。“盡日尋春”,表現(xiàn)不倦的追求;“不見春”,終不可得。陳師道詩云:“芒鞋竹杖最關(guān)身?!睂π新返娜藖碚f,芒鞋竹杖是最關(guān)緊要的。隱寓路途之遙遠,跋涉之艱難。隴頭,指關(guān)中一帶,表明地域?qū)拸V,尋覓艱辛。多少禪修之人為了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不辭辛苦,苦苦尋覓而不可得,春天到底在哪里?“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睔w來後,卻見梅花已經(jīng)開放,枝頭春意爛漫。原來,春色就在自己的身邊。前兩句從時間空間兩個方面寫尋春之事,盡日言歷時久,踏遍言行程廣。第三句一個“笑”字表現(xiàn)了詩人的頓悟,有柳暗花明之妙,末句“已十分”更寫出梅花的爛漫,春色的濃烈。 詩人尋春不得,興盡而歸,哪知道笑拈梅花而嗅,才發(fā)現(xiàn)春在枝頭,已經(jīng)盎然十分了——春天竟在自家的門庭內(nèi)!諸佛所證悟的真如法身原來人人具足,不假外求,本自無缺,可是又有多少人會得呢? “已十分”這詞非常清楚的表達出,這不是冬未春初,而是春意盎然。而為什么要把梅花盛開的時節(jié)說成春天呢?其實,這就是佛家“高深”的闡理,即,吾心是春就是春。春天不在枝頭,在我心,不受顏色、溫度等外界因素影響,也呼應(yīng)了上句,嶺頭之云,如果你認為它是春天,它也就是春天。 我們追尋人生真理,探求智能,往往本末倒置,向心外去追求,而不知道向心內(nèi)去尋找。這首詩便提示了“心內(nèi)世界” 與“心外世界”的差別。常人總以為心外的世界很寬很大,而不知道心內(nèi)的世界更寬更大。佛經(jīng)上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可見我們的心量有多寬敞,有多廣大。如果我們對禪的境界有點體悟的話,去除了對事相的質(zhì)礙,只要是東風吹拂的地方,“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比绻覀兡軌蚱跞敕鸱钪B,層巒疊翠,無一不是諸佛菩薩的精神法身,聲湍鳴澗,都是諸佛菩薩的說法妙音。如果我們不去領(lǐng)會,縱然芒鞋踏遍嶺頭的云朵,也不過是“一瓶一缽垂垂老,千山千水得得來”,茫然無得而已。道無所不在,處處可以體會,甚至吃飯、睡覺、走路、行進之間都有道的存在。能如此體會,春天就離你不遠了! 有僧人問趙州從諗禪師∶「如果有人想成佛,該如何做呢?」 香客:佛在哪里?我找了很久都找不到,上天入地,都找不到。 這正如盧道悅《迎春》詩中所說的:“不須迎向東郊去,春在千門萬戶中?!鼻Ю飳ひ挓o果,春色自在咫尺?!靶δ槊坊ㄐ帷?,這“笑”字傳神。笑山窮水盡的跋涉,笑踏破鐵鞋的尋訪,這是勝利的笑!為苦盡甜來欣喜,為剎那頓悟歡笑。笑既不得,悟從何來?笑了,是因為悟了。 也有人以參禪前后的不同感受來說明悟后的心境。沒有參禪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禪的時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開悟之后再看,仍然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是生活的內(nèi)涵、品味不一樣了。 探索到覺悟,有兩種狀態(tài),一種叫大智若愚,疑惑重重,總是處在設(shè)問之中。在設(shè)問中質(zhì)疑,在質(zhì)疑中索解,看似愚鈍,實乃聰明。因為,智慧在點燃,必然會帶來新的頓悟。另一種叫大愚若智,看來好像什么都很明白,沒有疑問,不用探索,智慧被熄減,永遠不會獲得新的知識。 [鑒賞]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原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宋·蘇東坡《廬山煙雨》 儂家家住兩湖東, 十二珠簾夕照紅, 今日忽從江上望, 始知家在畫圖中。 ——現(xiàn)代 郭六芳 《舟還長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