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正陽題 老祖寺,黃梅人都聽說過,真正去拜訪過的人不少,但也不很多,因為她地處挪步園高山以東,座落在紫云山上的大山洼里,崇山峻嶺,山高路險,是距黃梅縣城有70華里的邊遠山區(qū)寺廟,以前交通不便。 老祖寺在魏晉年代(公元366年)一位叫寶掌的老和尚從印度來到中國,他來中國之前在印度已生活了600多年。他用腳步丈量千山萬水來到了這坐紫云山,見此地紫氣浮空祥云萬朵,便在此結(jié)茅定居建造寺廟。 住下四五年之后又離開此地前往長江流域的廬山、雁蕩山、峨眉山、杭州等地修建寺廟弘傳佛法。唐朝初期他又返回此地,那時原寺廟已遭戰(zhàn)亂毀塌,寶掌和尚重新修復擴建寺廟。人們見他年高臘長尊稱他為老祖,隨著黃梅四祖寺、五祖寺廟建成之后,此廟就正式改稱為老祖寺(以前叫雙峰老寺)。 寶掌和尚在唐朝顯慶二年(公元657年)圓寂,享壽1072歲,他在世時是佛教史上一位真正的老壽星,在人類史和佛教史上可謂千古一奇人。老祖辭世以后此寺無人繼承佛事,荒廢了一百多年。 唐貞元末年(公元804年)有天王道悟禪師中興老祖寺,直至民國年間香火從未斷過。其間有三昧寂光律師做過這里的住持,順治皇帝的老師茆溪行森做過這里的方丈,還有一位云外行澤禪師也做過這里的住持,他們都很有文采,很有道德,禪風高峻,他們都留下了不少語錄詩詞墨寶字跡。有兩位祖師的語錄都收編入了《乾隆大藏經(jīng)》。 明朝末年有所謂“四大師”紫柏、蓮池、憨山、藕益,挪步園就是汪可受告老還鄉(xiāng)的退隱之所和墓地之處。汪可受在明朝的國防建設上有很大貢獻,他告老還鄉(xiāng)之時皇帝問他有什么要求,他說:“我沒有什么要求,您給我一塊挪步之地即可。”皇帝應允把這塊山地封給他作晚年隱居之所,此地就叫“挪步園”。 民國年間由于日本侵略中國的戰(zhàn)爭,和之后的解放戰(zhàn)爭的戰(zhàn)亂以及解放后的政治運動頻繁,該寺廟的佛事及香火受到?jīng)_擊影響,曾經(jīng)冷清蕭條。隨著國家改革開放,黨的民族宗教政策開放和旅游事業(yè)的興起與發(fā)展,多方籌資將寺廟修繕一新,上下山的公路也擴寬刷黑大改觀。 原來這個深山老林窮山僻壤一個少為人知的一千六百多年老道場又重新煥發(fā)生機,現(xiàn)在正以一個嶄新的面貌呈顯在人們面前,迎接世人前來游玩觀光問佛悟道,有佛緣,結(jié)法緣,行善緣,共建和諧社會,共創(chuàng)美好人生。 11月10日我們一行鄉(xiāng)親好友夕陽小團隊慕名租車前往老祖寺游玩。初冬之季的清晨暖陽高照,蔚藍的天空萬里無云風平浪靜,我們乘小面包車從龍惜橋出發(fā)西行經(jīng)垅坪水庫洪樓村的柏油旅游公路向老祖寺奔馳。到洪樓村時停車下來漫步半島公園和聽濤亭座落的高坡平臺觀賞美麗誘人的水庫山水風光,拍攝視頻和圖片,進洪樓村部門前廣場觀賞美麗鄉(xiāng)村花卉公園。 我看到村部東邊有一“洪樓農(nóng)莊”門牌樓,門牌樓兩邊一幅對聯(lián)吸引我駐足細看,上書: 王喚柳 金序前撰 歲次丙申初冬王林書 幾位先生的佳作對聯(lián)不由得讓我細細品味,拍手稱妙耐人尋味,使我留連忘行。 我們上車后過新修建的洪樓大橋西行不多遠路被攔斷不準通車,山上公路被洪水沖垮正在維修暫停通行,我們不得已將車掉頭返回至橫山驛路經(jīng)苦竹街再重新上挪步園。 在車上司機王師傅對我說:我?guī)銈兿热セ⒁赐嫱?,回頭再去老祖寺。我以前上過挪步園也拜訪過老祖寺,但未聽說虎引洞。這個詞激起了大家的興趣,同聲應允先去虎引洞。 車過挪步園之后沒有沿路直奔,左拐彎行至一個小茶場前,停車下來,共同步行沿著蜿蜒曲折、崎嶇不平的山林羊腸小道走走歇歇。走過了幾個山洼叢林和陡峭的單步小亂石臺階,近一個小時跋涉約有五六里山路,來到一處幾十丈高的陡壁懸崖邊。 我們看到山下遠處是連綿起伏的矮群山,遠處的考田水庫像水塘一樣大小,我們所處的高山峰是大廟北山的位置。眼前腳下是一條一尺來寬的不規(guī)則的小臺階曲折彎轉(zhuǎn)至半山腰,右邊緊靠崖壁,左邊是新安裝的鋼鐵扶欄,下山只能眼觀腳下不可東張西望,否則會失足掉下懸崖。 此路不亞于“智取華山”電影里的千尺幢之險峻,一人當關萬夫莫開。我們都小心翼翼地慢慢下到上不沾天下不著地的懸崖半山腰一個石洞門前,這就是傳說的虎引洞,也叫火焰洞。 這個洞是一個天然巖洞,里面約有十多平米的空間,供奉著香林祖師等三尊菩薩,地上幾個蒲團,兩邊墻壁上分別掛著一些有關文化資料和一些香客贈送的錦旗和字匾,后角有一個小清泉水池(供人吃水用水)。門兩邊的羅墻是用塊石壘砌而成。門頭上有雕鑿的“火焰洞”三個字,門邊有一幅對聯(lián): 虎引祖師天險洞 千秋香火伴晨鐘 門口是一塊20來平方米的小石坦,石坦前有一個紅瓦翹檐小涼亭,亭內(nèi)安放一張木桌,周邊有固定木櫈,可供十來個人喝茶吃飯或小坐休息。東邊緊靠崖壁石階路下是一間小鐵皮房屋,里面是廚房連臥房,這就是小洞住持的生活之所。外墻全是石塊壘砌而成的。涼亭外有不足1米見方的鋼鐵陽臺式懸空觀景臺,站上去心驚膽顫頭暈目眩。 洞東邊是行人下山進洞的臺階,西邊是行人出洞上山的陡峭臺階,有的地方近90度坡,人必須手扶鋼鐵扶欄攀行而上,此處如此險峻,真可謂是一個絕壁神洞。 我向住持老師傅請教這個虎引洞名的來歷,據(jù)他講古時有一位叫香林的祖師從江西因躲避戰(zhàn)亂而過江來黃梅尋找安身之所,來到大廟地界高山前望見山前有一個紅色跳躍的大火球。他尋思這個火球能跳動必有緣故,便朝火球方向前行,行至不遠又見一老虎亦朝火球走去。他意識到自己與這只老虎與火球有因果緣份關系,便不懼怕老虎朝前走去。 當他翻山越嶺隨虎來到這個洞前的小平地時已不見了火球,只有小老虎站在那里。他身后有一個持土銃的獵人緊追而來,正準備開銃射殺老虎。香林祖師叫獵人不要射殺老虎。他說這是他的家虎,轉(zhuǎn)身用手輕拍虎頭,叫虎伏下向獵人點頭三下。此虎果真猶如家虎聽話伏地面向獵人點頭,獵人見狀便不敢射殺老虎并把土銃都丟棄了,轉(zhuǎn)身下山去了,從此他再不打獵了。這只老虎后來就成了香林祖師的家犬(神虎)。 此后香林祖師與香客談起此事時都說是這只老虎把他引到這個山洞里來的,人們就傳說這是虎引洞。這個洞就有了這個神奇的故事和“虎引洞”、“火焰洞”兩個美名。 這個洞在高山絕壁之處路途遙遠險峻,幾乎與塵世相隔絕,但千百年來仍有不少香客前來朝拜香火不斷,可見此洞必有一定靈氣,必有她的獨特絕妙之處。 我們花兩個小時往返于小洞之后回頭再到老祖寺拜佛游玩觀光,在云峰山莊用中餐。來到六朝古剎老祖寺前的廣場,一尊巨大柔和的粉紅色觀世音菩薩塑像手持玉凈瓶向我們噴灑甘露神水,滋潤我們夕陽團隊游客返老還童健康長壽。 這座寺廟氣勢恢宏清靜典雅,山青水秀空氣清新,歷史文化厚重。每一位游人,每位香客來此都興致勃勃心曠神怡。 我們一行人來游玩紫云山老祖寺,了解到老祖寺的來歷和興衰歷程,了解到“挪步園”的來歷。我們不畏艱險跋山越嶺探覓懸崖半空的虎引洞,使我們一行探聽到美妙的神奇故事并觀賞到絕妙的高山風景,又增長了新的見識,有新的體會,有新的收獲,我們都不虛此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