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說的時代背景是:新中國成立,人民解放軍進軍大西南,重慶解放在即,地下黨人領導工人、學生、農民積極進行最后的斗爭,包括最后防止特務對城市的破壞。 三件大事:西安事變、皖南事變、新中國成立。 小說的書名寓意是:第一層是紅色的巖石,第二層是紅巖村,毛主席去重慶的時候住過的地方,也是我們黨在重慶的駐地,第三層意思,也就是書取名的真正用意在于以紅色寓意忠貞、以巖石寓意堅韌,表達了作者對革命仁人志士忠貞不屈、不畏生死、頑強斗爭精神的敬仰。 小說的“三個”作者是:羅廣斌、楊益言、劉德彬,其中劉德彬被剝奪了署名權,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成書作者署名都是羅廣斌、楊益言。 簡要了解一下作者,羅廣斌是重慶人,1948年經江竹筠介紹,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被國民政府逮捕,關押于渣滓洞,后越獄脫險,文革期間跳樓自殺。楊益言是四川廣安人,1948年8月被捕囚禁于重慶渣滓洞,2017年5月19日10點25分,楊益言逝世,享年92歲。 小說的“三條”線索是:重慶地下黨領導的地下斗爭,監(jiān)獄黨組織領導的獄中斗爭,黨領導的華鎣山根據地斗爭。 小說的“三類”人物是:以許云峰、江姐、成崗、余新江、華子良、齊曉軒、李敬原、劉思揚、雙槍老太婆等為代表的英雄群像! 甫志高這個可惡的叛徒! 徐鵬飛、嚴醉、沈養(yǎng)齋、魏吉伯、黎紀綱、鄭克昌、監(jiān)獄看守等窮兇極惡的敵特分子。 小說的“三個運動”是:黨領導的群眾運動,包括高校學生運動、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農村根據地。這里面又有城市和農村兩處革命斗爭的區(qū)分,小說大部分篇幅是集中描寫城市運動斗爭。 小說的“一份報紙”是:挺進報,重要的線索報紙,一條主要的連接線。 小說的“兩處場所”是:渣滓洞、白公館 當然還有華鎣山、兵工廠、重慶大學、沙坪書店、徐鵬飛家等場所,但不是主要發(fā)生地。 小說的“一個孩子”是:小蘿卜頭,起到了傳遞情報的重要作用,但不幸在重慶解放前夜遇害。 小說的“幾個素材”是:《囚歌》《圣潔的鮮花》《江姐》《小蘿卜頭》《在烈火中永生》 小說的“人物原型”是:許建業(yè)、韓子棟、宣灝、江竹筠,包括兩個作者也是人物原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找相關的紀錄影片來看。 小說的“成書經過”是:新中國成立后,作者根據真人真事進行加工提煉,前后費時10年之久,寫了300多萬字手稿,返工3次、大改5、6次。 致敬 向《紅巖》以及所有為我們美好現在和未來付出巨大犧牲的英雄人物 勤思善悟練筆佳苑 關注我的都變美了 不信你試試 它, 不僅僅是一個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