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那些善于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探查對方的人,常能夠變換手法用鬼神莫測的手段來獲得實情。在手法的適當變換中打動了對方,就可以清清楚楚地查明對方的實情了。不能查明對方的實情,是因為從對方獲得的言辭信息不明。獲得的言辭信息不明,就不能明了對方的主導意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必須變換手法使對方言辭中的象、比信息發(fā)生改變,而后順著他變換的言辭去反詰他,讓他回答,然后收集分析反饋回來的信息。我們想要聽對方講話,自己反而用沉默來逗引他;想讓對方張口,自己反而三緘其口;想讓對方情緒高漲以夸夸其談,自己反而低調;想從對方那兒有所獲取,自己就先要有所給予;想要讓對方吐露情懷,就自己先設表象去引動他,設法讓他講話,彼此產(chǎn)生共鳴,讓他引為知己而開情吐意。我們或者順著他的這番話去探測他,或者順著他的那番話去探測他,或者從他的話端順勢考察,或者從他的話尾逆推思索。所有這些,都是辨別真假、分析同異、分清真誠與虛偽的方法。對方的動作、言語、口氣,都可以用此方法去考察。對方的一喜一怒,都可以用此方法見其端倪。這些方法,都是探測別人的既定準則,是考察別人的依據(jù)。要在反復探求中,運用這些準則和依據(jù),觀察對方言辭中所寄托著的實情。總之,我們要平心靜氣地去聽取別人的言辭,去考察其言辭中涉及的事理,去考辨萬物,去辨別事物性質。即使是從對方言辭里無關緊要的事件中,也可以偵知其中隱含的真情實意。(運用這些方法去探測別人)就好像深入到他內心一樣,可以準確地估量出他的能力,猜測出他的本意。這種估量和猜測必然像“符應現(xiàn)象”那樣不失其意,像螣蛇指示禍福那樣準確無誤,像后羿張弓射箭那樣百發(fā)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