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甫謐針灸之祖 皇甫謐,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靈臺縣朝那鎮(zhèn))人。生于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卒于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享年六十八歲。 皇甫謐出生在官僚家庭,從小父母雙亡,由叔父養(yǎng)大。像許多富家子弟遭破落一樣,小時候嬌養(yǎng)慣了身子,不會勞動,不耐艱苦。雖然他自幼冥頑不靈,放蕩不羈,但對養(yǎng)大他的叔父母還有一片孝心。一次不知從哪弄到的時鮮瓜果,自己不吃,卻拿來孝敬叔父母。叔父母并不領情,反而當即教訓他說:“即使你拿來牛羊豬“三牲”,也絲毫不能讓我們得到安慰;你已是二十多歲的人了,還不務正業(yè),是我們沒有給你像孟子那樣的生活環(huán)境,是我們沒有像你曾祖父那樣的能力來管教你,是我們沒有用”。后來皇甫謐回憶道:這次叔父母的教訓使“予少感,遂伏書史”。從此以后,他就“躬自稼穡,帶經(jīng)而農(nóng)”,因為那時叔父家境并不寬裕。也說明他從這時起,耕讀兩不誤,像是換了一個人似的。 那么,是什么造成皇甫謐當時“冥頑不靈”,不好學上進呢? 皇甫是晉代的世家大族,其曾祖父是東漢靈帝時的大官僚。這樣顯赫的家族背景使他有恃無恐,無法無天,有誰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呢?又何必勞神費力地用功讀書呢?不讀書不照樣可以做大官,過上豪華的生活嗎?不是有“從來紈绔少偉男”這樣一句話嗎?今天不也有這樣的情況嗎?這大概也算是“古今一也吧”。 在這樣的家族背景下,少年的皇甫謐身邊自然會有不少跟隨者,而且可以肯定地說都是一批游手好閑,不愛學習的人,與之為伍的少年皇甫謐自然更不愛學習了。史書記載,他非常貪玩,經(jīng)常與小伙伴們玩打仗的游戲。 要認真讀書,要有清靜不受干擾的環(huán)境,要有不怕寂寞、排除干擾的心態(tài),少年的皇甫謐有嗎?即使他在個別時候會有,但他的小伙伴們能允許他嗎?已經(jīng)放野了的心能一下子收斂起來放在學習上嗎?看見書就會頭痛?,F(xiàn)在我們也常聽常見,貪玩的孩子在父母的高壓下還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眼睛似乎盯著書,心里卻想著與伙伴們沖呀殺呀的游戲。 叔父畢竟不是親生的父母。可以設想到,開始肯定是寵著護著放任著,這樣就更像脫韁的野馬,更加是肆無忌憚,為所欲為了。到這時想好好教育他,收收他的心,他會厭你嘮叨,煩擾他,就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抵觸情緒。想要引上正路,難了。 幸虧皇甫謐還有份孝心,還懂得感恩,能搞來時鮮瓜果孝敬養(yǎng)父母。其后來思想行為能夠轉(zhuǎn)變,能夠“沉靜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為務”,“時人謂之'書淫’”,完全是其內(nèi)心深處的“孝心”“感恩心”被觸動、升華、光大了的結(jié)果。 “浪子回頭金不換”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有了“孝心”和“感恩心”,他就會設身處地去體會撫養(yǎng)他教育他的人的良苦用心,原諒撫養(yǎng)他教育他的人的過激言行,尊重撫養(yǎng)他教育他的人對自己命運前途的指點,并化為自覺的行動去努力實踐撫養(yǎng)他教育他的人的愿望。 所以,“孝心”“感恩心”是千萬不能丟的,否則,連畜生都不如。 另一點啟示是好學上進永遠不會遲,誠如古人說的“亡羊補牢,未為晚也”,“事在人為,有志者事竟成”?;矢χk從一個浪子轉(zhuǎn)變?yōu)橐粋€大學者,對我們的啟示是很深刻的,是很有現(xiàn)實意義的。 從此以后,他刻苦攻讀,虛心求教,一天也不懈怠。終于使他成了西晉時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和醫(yī)學家。他寫的《帝王世紀》一書記載了上起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下至其他生活的曹魏時期,上下三千年,是一部博古通今的鴻篇巨制?;矢χk可以說是我國古代文化史上有多方面成就的不可多得的人物。 |
|
|
來自: 蘇旺0 > 《中醫(y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