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底村老林記 原創(chuàng):薄海嵐 一 山底村,坐標魯南地區(qū),依山靠水,溫暖向陽,是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 她背依雄偉的大山,東靠寬闊蜿蜒的河流,北鄰偉大領袖批示過的“好例”之村——厲家寨。村中所居者大多是薄姓人氏,另有少數(shù)厲姓及朱姓村民。 星轉斗移、日月如梭,一個普普通通的村莊,從古至今,歷經了近千年的世事變遷,見證著滄海桑田的巨變,讓一代代勤勞的家鄉(xiāng)人民在這片熱土上成長、生活。 掀開歷史的書頁,在斷簡殘篇中追尋祖先的足跡,感嘆著漫長歲月中那些不尋常的過往。 二 追蹤溯源,考究我村之本源,作家薄法平在寫于2007年《始祖考》之文獻中,有以下推理斷定—— “我始祖系參加了宋朝軍隊北上抗金失敗后被迫滯留山東莒州,或因卷入方臘起義失敗后無奈遠走山東莒州,距今已經870年矣?!?/span> 因戰(zhàn)亂,我先祖從蘇州背井離鄉(xiāng)來到莒南,占籍山底,在此植樹種地,繁衍生息。 翻閱《魯南蘇北薄氏共譜序續(xù)》,篇首記曰:“據(jù)魯南厲家寨鄉(xiāng)山底村,薄氏家族譜續(xù)有詳載,魯南蘇北原本同一始祖,北宋時從蘇州府閶闔門外來此。當時吾始祖與王薊二姓三人拜為異姓兄弟,情同手足,故始祖僅有三子,因王薊二人無子,(便)將長子與王姓為子。其后人現(xiàn)居大店、獅子口、西河北等村。次子與薊姓為子,其后人現(xiàn)居慧子坡村。此后,只有三子繼承宗嗣,子孫繁衍四傳分為四大枝……” (族譜中記的“薊”姓,應為“季”姓,是我查閱的版本有誤。特此修正。 關于魯南蘇北共續(xù)家譜事宜也有著曲折的歷史。因兩地薄氏原本同宗,先人不忘宗祖,一直想增續(xù)家譜,統(tǒng)一南北世系。1938年夏,山底村兩位前輩曾騎著毛驢南下,會同蘇北宗親,商定各自先做充分準備,待秋收后共同增續(xù)家譜。可是不久,日寇入侵至魯南蘇北,致使此事未能如愿。 建國后,雖然蘇北分別于一九六二年,一九八六年三續(xù)家譜,但一直念念不忘先人遺愿。 于是,一九九三年,蘇北駝峰廿四世振朝公率眾二次會于山底村續(xù)譜,由我的父親邀請本村及盡鄰近各村本家共三十三人統(tǒng)一議定南北世系,將山底村與駝峰村兩家譜序寫在一起,又續(xù)了四十字,上溯下傳共七十世。終于成就該《魯南蘇北薄氏共譜序續(xù)》。 關于族譜記載中先祖送子的故事,從小我就聽父親講過。 父親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薄季王,一個娘”。他每次講到我始祖因與王、季二人義結金蘭,把親生兒子送與無后的結拜兄弟之時,總是很動情,讓我感受到他的身體里也澎湃著這種重情重義的熱血。于是,小小的我心里就會心潮起伏,為始祖的俠肝義膽感動不已。 一脈相承的季、王兩姓與我村一直來往甚密。記得父親任村支書的時候,年年會在村里搭戲臺,慧子坡季姓宗親總會來我村送大戲。 “慧子坡來演大戲了!”那時,每到過年,村人奔走相告,萬人空巷。臺上黑臉花臉,咿咿呀呀,唱念做打,臺下人山人海,笑語喧嘩。在沒有電視及網絡的年代里,村莊里因之而掀起了熱鬧的高潮。 二 山底村東南,有一片柏樹林,我們稱之為老林,是我們始祖的安息之地。 《魯南蘇北薄氏共譜序續(xù)》篇末記曰: “我輩先祖墳塋位于山底村東南村邊向陽坡,遍植松柏百余株,其間始祖墳前一棵直徑約四尺,至今仍枝繁葉茂,現(xiàn)為國家二級文物。宏觀山底村與我祖墳塋,依山傍水、氣象萬千,置此使人有身居仙境、逝臥福地之感,縱觀七百余歲參天古松,伴隨我薄氏先祖歷代繁衍,不禁聯(lián)想我先祖唯有德高能護此松?!?/span> 山底村薄家之脈瓜瓞累累、枝繁葉茂,四海皆有展伸。 同氣連枝兄與弟,千枝萬葉歸于根。如今,幸逢盛世,每到年節(jié)都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薄家后裔前來老林尋根祭祖。 他還講到,清末民初,山底老林古柏茂盛眾多,后來砍伐了一些,最后只留了始祖墳前那片沒有動。 他的老家在沂南縣薄家店子,90年代他聽一位八十多歲的老者說,當時山底老家的宗親,派6人帶著20多枚變賣祖林所得的銀元,前往薄家店子分享。那是沂南這一枝薄家后裔應得的份額。 不懂當時歷史的我聽后還有些疑惑,何故先輩要賣樹分錢?讀完他寫的《始祖考》才豁然開朗,文中寫道: “1926年沂莒一帶發(fā)生旱災,次年春天發(fā)生了歷史上罕見的蝗災,飛蝗蔽日,顆粒無收,一些鄉(xiāng)民使用麻袋盛裝飛蝗果腹。又恰逢北伐軍攻擊至沂莒一帶,天災人禍四處蔓延,詳情不可細表。1929年蔣馮閻中原大戰(zhàn),莒縣莒南一帶再遭亂軍圍困劫掠,百姓斷糧餓死者極多。” 當時砍伐祖林中的部分松柏變賣,實屬萬般無奈之舉,山底村族人不僅以此所賣銀元來度災荒之年,并且派人把遠遷他鄉(xiāng)的薄家店村族裔應分得的份額如數(shù)送還。 “可以推測,移居其他地方的各枝系后裔,凡有聯(lián)絡者,必定也收到了祖宗留下的這份厚產。 由此可見,歷史上我祖林之多,占地面積之大?!?/span> 讀后,不禁對作者的感慨產生了由衷的共鳴—— “始祖將長子、次子分別送與王、季二姓為子,將幼子留己,此大節(jié)大義之舉。始祖擇定祖林,遍植松柏,使其后裔近千年后依然蔭受其福,變賣松柏度過災年此大智大慧之舉。嗚呼吾祖!大節(jié)大義大智大慧大仁大德之士也!” 在那場慘絕人寰的災難中,我山底族人在遷居外鄉(xiāng)之族人毫不知情的情形之下,派人去各地如數(shù)分發(fā)變賣祖林所得銀元,亦是對先祖之忠義的傳承。按當時的交通和通訊條件,又是戰(zhàn)亂年代,我先輩遠走他鄉(xiāng)尋親送銀,能做到如此,亦是實屬不易。 因老林的墓碑在文革中遭到破壞,九三年由我的父親倡議修復,并將祖塋設園林式加以保護。 此事在譜續(xù)中亦有記載。 三 在童年的記憶里,老林是我們的樂園。 那時候,老林里古柏參天,枝繁葉茂,柏樹散發(fā)著特有的濃郁氣息。尤其是始祖墳前的那棵老柏樹,如同擎天巨傘,遮天蔽日,蔭蔽方圓數(shù)十米。每到清明等節(jié)日,村人們都會來這里摘幾枝柏樹條,插在門上,用以辟邪。 那里全無墳冢墓地的悲傷肅穆氣氛,是孩子們盡情玩樂的寶地,每天都充滿著歡聲笑語。孩子們在樹上攀爬游戲,在樹下追逐嬉鬧,還可以猴子一般把雙手掛在上面蕩秋千,比賽誰能蕩得更遠。每當走進老林,那份親切感就會油然而生。 山底村小學學校搬到村前的時候,就在老林的前面。那時候,教室里沒有電扇、空調,每到夏天,老師就讓我們抱著小板凳,排隊來到老林里。 盛夏,老柏樹的濃蔭下,空氣清新,涼風習習。書聲瑯瑯,是學生們在這里朗誦;筆尖沙沙,是學生們在這里考試;鑼鼓喧天,是學生們在這里舉行六一兒童節(jié)的聯(lián)歡會。 那個時候,小小的我們哪里會懂得,冥冥之中,我們享受著的幸福亦是得到了先祖的庇蔭之福。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先祖有德,福蔭后人。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與時代的變遷,“風起麥田涌,悠悠天地間”的山底村已經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新鋪的柏油馬路與崛起的高樓房屋,人們已經在全新的社區(qū)里開始了城市化的生活。 但無論歲月如何變換,無論歷經多少滄桑,那近千年的古柏仍然四季常青,巍然屹立于老林。 老林永在。那是我們薄家后裔心中永遠的圖騰。 |
|
|
來自: 新用戶3601tvjQ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