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前情緒管理重在溝通,遵循三個流程,感性理性加自主性,這是確?!按竽X額葉皮層”上線,保證溝通順利。 關鍵點也是難點,就是把選擇權交給孩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借助事情讓孩子管理自己,尤其是挫折中的成長。 很多事情帶來的情緒,其實在這一步就可以化解掉。 不過,還有不少事情突然發(fā)生,沒有預先溝通的機會,好比兩軍作戰(zhàn),突然成了遭遇戰(zhàn),這時候處理情緒就成為關鍵。 只有冷靜下來,恢復理性,才可能聚力于事情的解決,畢竟解決事情才是我們目的所在。 事中處理情緒,遵循“判斷三狀態(tài)”,也就是先判斷對方心理狀態(tài)水平,包括不正常、不健康、健康三種,然后再合理應對。 判斷原則有各種標準,一般可通過表達訴求方式看心態(tài),通過各種問題行為表達訴求想法,比如憤怒、吵鬧、打罵、厭學、攻擊、自閉等,這是心理不正常狀態(tài);通過情緒化方式表達訴求想法,比如生氣、不理睬、沒好氣、不配合等,屬于心理不健康;通過言語表達訴求想法,屬于心理健康。 相應處理就是,不正常的狀態(tài),順著說或者不說;正常不健康的狀態(tài),用心理方式說,也就是提問說,示弱方式說,講故事打比方說;正常健康的狀態(tài),用道理說,也就是言語回應。 回到生活中,看看具體例子。 1、孩子關上自己房屋門,拒不出來咋辦? 電視劇會看到這樣場景,父母和孩子因為學習或者游戲吵翻天,孩子甩手走人關門不出,這時候脾氣暴躁家長會騰地發(fā)火,敲不開門就會踢門甚至破門而入,看看有這樣人嗎? 事后大多數(shù)家長會后悔,畢竟以大欺小不如狗了,畢竟自己首先在情緒管理上就失敗了。 破解的方式,就是借助“事中判斷狀態(tài)”來應對,比如這個情況下,孩子拒不開門,先判斷出孩子心態(tài)不正常了,因為處于固執(zhí)、問題行為了,那么接下來必須順著說,或者閉嘴不說,這是最困難的,但也是必須要遵循的。 接下來,如果情況有了好轉,那就可以心理方式和孩子交流。 2、孩子回家喊著要告老師甚至殺老師,咋辦? 事情發(fā)生中,也是先判斷孩子心理狀態(tài)再應對,憤怒中的孩子是不正常,生氣中的孩子是不健康,別刺激反駁人家,順著說,或者提問說,“咋回事說說聽”,或者“需要我做什么”。千萬別擔心,這不過是孩子用情緒方式表達對老師不滿。 3、孩子早戀了咋辦? 早戀原本是個偽問題,因為到了青春期這是自然事情,關鍵在于引導。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處于這個情形中,先防止粗暴對待,因為固執(zhí)中的孩子心態(tài)不正常,你打罵無效,講道理無效,反而順著認同會讓孩子詫異,然后提問生理和心理關系,學習和戀愛關系,喜歡和愛關系,當下快樂和長遠意義關系等。 4、孩子隨手扔垃圾不聽說教,咋辦? 幼兒孩子出現(xiàn)這個情形,多是心智不成熟,視作心理不健康,不能用道理方式處理,當然也要順著說和心理說,最好就是利用“趨利避害”心理,給孩子編個故事讓其主動改變。比如,自己好朋友踩到垃圾,摔倒了,一看是“你”亂扔的,就不再和你玩了,你就失去這個好朋友了。 再比如,孩子不洗澡,可以說身上不好聞,老師小朋友不喜歡。不吃飯,挑食吃,想象以后長不結實,無法強壯保護媽媽,不能當航天員、科學家。反過來做好了,就有好的后果。 小結一下,情緒的事中管理重在判斷,判斷對方所處心理狀態(tài),關鍵避免被對方不正常狀態(tài)帶著走,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底線思維”。先判斷再應對,就是“看人臉色行事”,“察言觀色會意”,“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怕就怕人家不正常了,自己跟著不正常,從而成為兩個“瘋子”在互動。避免自己成為瘋子,覺察到自己心理不正常,這就是事中情緒管理的勝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