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990年由武漢市地名委員會出版的《武漢地名志》中,一共收錄了12262條地名。 時至今日,武漢市民政局仍會定期發(fā)布道路標準地名的通告,規(guī)范一些道路的名字。 武漢之大,光是路名就有千千萬。生活在這里,當一些路名成為耳熟能詳、刻進DNA里的詞匯,自然而然也會產(chǎn)生一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 洪山路為什么不在洪山區(qū)?胭脂路為什么不賣胭脂賣布料?黎黃陂路的“黎”怎么這么突兀? ...... 每一條路名,其實都有自己的故事。 我們試圖挖掘這些逐漸被遺忘的故事,重新為你介紹武漢的路名及歷史。或許會令你醍醐灌頂,或許也只能被你視為“奇怪的知識點增加了”。 《武漢路名圖鑒》,讓你更懂武漢一點點。 ?? 其實別說洪山路了,就連洪山廣場、洪山體育館、洪山公園,統(tǒng)統(tǒng)不在洪山區(qū)。 洪山路修建于1953年,因靠近洪山北麓而得名。 其實,南宋端平年之前,洪山還叫東山,因山在武昌城東面。直到在山上修建了寶通禪寺的前身“崇寧萬壽禪寺”,東山才改名為洪山。 1949年,洪山區(qū)被設(shè)為武漢市的郊區(qū),但隨著城區(qū)發(fā)展,也在不斷割地劃給武昌區(qū)。這也是為什么以洪山為中心的一片地名與建筑,都在武昌區(qū)。 這種情況導(dǎo)致洪山區(qū)的劃片非?;靵y,仿佛打開武漢地圖然后撒上一把米——好,米粒覆蓋的位置就是洪山區(qū)啦! 如果洪山路像中南路中北路那樣取名,可能會成為“中東北路”。好險。 而現(xiàn)在的洪山路,已經(jīng)與洪山隔有距離,卻也形成了獨一套的文化氛圍。 一條千米大道的兩側(cè),既有湖北省政府、湖北教育廳、湖北省統(tǒng)戰(zhàn)部這樣的黨政機構(gòu),也有洪山廣場、洪山禮堂等文化娛樂場所。 以及“朱理想模型玩具商店”這種大家共有的童年回憶。 ?? 眾所周知,水果湖不盛產(chǎn)水果。 甚至連大型水果店鋪都沒有。 曾經(jīng)的水果湖,是一片黃山丘陵。這里是東湖湖汊之一,經(jīng)由此口流入東湖,被人們稱為“水口湖”。 之后因諧音,最終被傳為“水果湖”。古代人也這么喜歡諧音梗嗎? 而水果湖路,則是1953年在此修建省人民政府時同步修筑的。當時因李白放鷹典故而取名放鷹臺街,后改名紅星路,1972年才更名為水果湖路。 于是,“水果湖路水果湖”這個拗口的公交站名也誕生了。
現(xiàn)在的水果湖,縈繞著濃烈的人間煙火氣。 有水一小、水二中、水高等學府、也有水果湖菜市場、機關(guān)二食堂等古早餐飲,以及老少咸宜的水果湖步行街與水果湖兒童公園。
而去年剛剛開通的地鐵八號線,更是提升了生活在水果湖的幸福指數(shù)~ ??
老一輩的武昌人都知道,買布料做衣裳,要去胭脂路;新一代的年輕人可能會以為,這里以前賣胭脂,后來賣衣服。 事實上,胭脂路從來沒賣過胭脂。
胭脂路,因劈開胭脂山修建而得名。關(guān)于胭脂山也要一段美麗的傳說。觀音路過此地,貪賞美景,不慎打翻了胭脂盒,導(dǎo)致山石浸染,色如胭脂。 1967年,這里改名武昌路,1972年復(fù)名胭脂路。
復(fù)名之后,這里逐漸形成了以布料、裁衣為主的小市場。整條街不過幾百米,卻好生熱鬧,連周邊省的商人都會在這里進布料。
只是,隨著商販間的惡性競爭與時代審美的變化,胭脂路的生意逐漸失去了往日的繁華。但熱鬧的生活氣仍舊沸騰。
早點、菜市場、中醫(yī)院、學校與留存的服裝店,胭脂路還在書寫自己的浪漫故事。 ??
山海關(guān)路當然沒有長城。 這條路始建于日租界時期,由日本領(lǐng)事取名為山崎街,是日租界中心,現(xiàn)在仍保存有日本領(lǐng)事館舊址與日租界軍官宿舍舊址。
1938年,政府擬改名為蘆溝橋路,直到抗戰(zhàn)勝利后才命名為山海關(guān)路。1967年曾改為紅衛(wèi)士路,1972年復(fù)名。
現(xiàn)在的山海關(guān)路,被譽為過早圣地。李記雞冠餃、徐氏糯米包油條、毛氏汽水包、重慶牛肉面館、芝麻火燒耙、剁饃……
想要挑戰(zhàn)30天過早不重樣,大概在這條不足500米的街上就能完成。 ??
在俄租界時期,這條街被俄國人取名為“列爾濱街”。1924年,俄租界被收回,才改名為蘭陵路。 據(jù)說,當時的兩湖巡閱使兼湖北督軍、省長的人名為蕭躍南,蕭氏把浙江蘭陵定為郡望,于是將此路稱為蘭陵路。 1967年改名為延安路,1972年復(fù)名蘭陵路。
現(xiàn)在的蘭陵路,同樣是著名的過早一條街。蔣婆抄手、王記生燙牛雜、劉記三狗牛肉面、荷葉蓮藕粉、頂好牛肉面……
不只是早餐,只要到了飯點,這些店鋪都會大排長龍。
百歲老建筑巴公房子已經(jīng)需要維修改造,而蘭陵路上的這股市井煙火氣,會不斷延續(xù)下去。 ??
與黎明無關(guān)。這條街建于1900年,當時由黃陂縣的商人集資修建,故名黃陂路。 1946年,為了紀念辛亥革命武昌首義成功以及當時的鄂軍大都督黃陂人黎元洪,改名為黎黃陂路。 1967年改名韶山路,1972年恢復(fù)為黃陂路,1982年再次改名為黎黃陂路。
幾十年風云涌動,黎黃陂路也留下了共進會舊址、八七會議會址和中共中央舊址等歷史烙印。
由于地處俄租界,黎黃陂路周邊的建筑風格為哥特式和洛可可式,自帶小資情調(diào)。 尤其在2014年政府的大力改造后,成為了武漢著名的文藝一條街。
參考資料 《武漢地名志》-武漢市地名委員會 / 這次圖鑒暫且收錄以上路名,看完是否會有“怎么會這樣”或是“原來如此”的感嘆? 你還知道哪些路名的由來、傳說故事和小秘密嗎?或是還想了解哪些路名典故,都可以在評論告訴我們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