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邊,給海風吹瘦了的 ——晚安!剎那/周夢蝶 孤獨 以物 以我 莊生曉夢迷蝴蝶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背鲎浴肚f子·齊物論》的莊周夢蝶典故傳頌近兩千年,如果說“逍遙游”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佳向?qū)?,那么“萬物齊一”就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歸宿。 很多時候,我都在想,如果當年是道家成為了主流思想,那么我們現(xiàn)在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會不會少了男尊女卑的束縛,會不會不再害怕君王之上的言語,會不會將追求自由變成常態(tài)......道在萬物,萬物平等,莊子之道的認知,依然任重而道遠。 昨夜,我又夢見我 赤裸裸地趺坐在負雪的山峰上 化城,出自佛教經(jīng)典《法華經(jīng)》,這是幻化而來的城池,像是海市蜃樓般;再來人,大概意思是重回人間。陳傳興的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其一《化城再來人》,以詩人周夢蝶一天的日常去捕捉他一生的風景,在命運與詩歌,修行與寫作,孤獨與追求之中,展現(xiàn)了一個孤獨詩者“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凡塵脫俗。 過去佇足不去,未來不來 我是「現(xiàn)在」的臣仆 也是帝皇 1959年,周夢蝶第一部詩集《孤獨國》出版,之后便有了“孤獨國主”的雅號。人們大概認為他的孤獨是在臺北武昌街的一角,擺攤賣詩集;或是每日靜坐在街頭禮佛習禪,像是一名老僧;或是只身一人在異鄉(xiāng)過完下半生。這只是我們看到并且認為的孤獨而已。之前在寫余秀華的時候,曾說詩人往往需要把自己塞進黑暗里,才能看到黑暗中涌出來的色彩。這樣的孤獨是流動的,也是私密的,我們在里面的收獲也是。不過在碰到周夢蝶與他的詩歌之后,這樣的認為被打破,他的孤獨是呈現(xiàn)在光明之處的,純粹,真實,可觸碰!你不需要揣測他失去了什么。而事實上,這是周夢蝶先生詩歌的頓悟之道,如莊周一樣,物我合一,是時間的臣仆,也是帝皇。 在紀錄片里“初見”周夢蝶先生,他單薄瘦弱的身體,穿起一身藏青色的長褂,然后穿梭在市區(qū),開始一天的日常。如他讀著的詩一樣:“我選擇,早睡,早起,早出,早歸。我選擇,冷粥、破硯、晴窗?!辩R頭穿過人群,看到他熟練地走上捷運,找座位坐下,然后頭斜望窗外,他的安靜與城市的喧囂融在一起,安靜是他的生活方式,一生如此。有傳聞,他生病的時候,馬英九有去探望過,他也是沉默應對,就像這部紀錄片拍攝前,制片團隊前后努力了8個月才最終說服他同意拍攝,當時,他90歲。 。 。 分享/周夢蝶《行到水窮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