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英博物館成立于1753年,其收藏建基于漢斯·斯隆爵士遺贈的71000多件藏品。至今館藏已達800多萬件,涵蓋了200多萬年的人類歷史,于1759年正式向公眾開放。以下是大英博物館中國藏品館藏精選,供大家欣賞。 ▲良渚文化 玉琮 ● 尺寸:高49.5cm ● 這件玉琮,呈深綠色,器身內(nèi)部為圓柱形中空,外部作粗細遞減的方柱形,橫向分割為19節(jié),是目前已知的最高的玉琮之一。在器物的方角處刻有小圓圈象征眼睛,而每對圓圈的下方都有一段短橫杠表現(xiàn)鼻子,從而形成了一幅簡化了的面孔。 ▲北宋 汝窯青釉盞托 ● 尺寸:高7.3cm,托盤徑16.2cm; ● 盞托直口微斂,深弧腹,托盤呈五瓣葵花形,花瓣重疊,五曲帶筋,施青釉,釉面有開片。北宋宮廷將此類盞托用作茶具,承托不同材質(zhì)的茶碗。汝窯器為北宋宮廷所用,其生產(chǎn)在金軍攻占汴京后中斷。▲金代 三彩羅漢像 ● 尺寸:高103cm; ● 這尊真人大小的塑像為陶胎上敷三彩釉,表現(xiàn)的是佛陀的弟子之一。他身穿袈裟,雙手結(jié)禪定印,靜坐在巖石形態(tài)的底座上。底座與羅漢像是可以分離的。這組羅漢像的特別之處在于其臉部, 手部以及皮膚的處理中所反映出的極為罕見的寫實主義。他們仿佛如真人一般,表情平靜祥和,巍巍然深具禪意。▲元代 青花云龍紋梅瓶 ● 尺寸:高44.5cm; ● 這個青花瓷酒瓶,又稱“梅瓶”,外壁以云龍紋為主體紋飾,上方為云肩紋,足部為仰蓮瓣紋。在中國,龍為瑞獸,能興云雨,利萬物,使風調(diào)雨順。因此,龍的形象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祥云或波濤之間,之后漸漸演變成皇權(quán)的象征。這尊梅瓶的云肩內(nèi)所繪的纏枝花紋也出現(xiàn)在蒙古包的紡織物和絲綢長袍上。▲東漢 綠釉陶望樓 ● 尺寸:高86cm,寬36cm,進深36cm; ● 東漢時期,由于土地可以自由買賣,富有的地主和軍閥能夠獲得大量土地,興建大型莊園。這些莊園內(nèi)會包括農(nóng)田、豬圈、羊圈和魚塘。許多地主使用類似這種模型的望樓來保衛(wèi)莊園。當時中國建筑以木結(jié)構(gòu)為主,屋頂鋪瓦。望樓的第二層和第三層各有一人向外探身觀望,很可能是莊園的守衛(wèi) 。▲北齊 砂巖觀音菩薩立像 ● 尺寸:高167.6cm; ● 這尊觀音菩薩像,體態(tài)輪廓優(yōu)美,面相圓潤,神態(tài)安詳,頭戴花鬘冠,冠前正中為阿彌陀佛坐像。雕像雙手可能原為木質(zhì),現(xiàn)已遺失。▲商代晚期 青銅鸮形卣 ● 尺寸:高16cm,寬11.2 cm(口沿處); ● 這件帶蓋四足青銅卣(一種用于盛放酒的禮器)以合范法鑄成,整體看起來像兩只背靠背的鸮,蓋子兩側(cè)往上翻的小鉤仿佛是它們的喙,而器足則是它們的腳爪。棱扉把帶鈕的器蓋以及器身分隔出四個裝飾區(qū)間。表現(xiàn)鸮翼的鱗狀紋飾占據(jù)了大部分的器身,余下的空間(包括器蓋)則以云雷紋為底,上飾小型的鳥紋和龍紋。和器身及器蓋中部的扉棱在一條直線上的,還有口沿下方的兩個半環(huán)狀把手。 ▲明萬歷 青花徽章和題字紋克拉克瓷碗 ● 尺寸:高17.3cm,直徑34.6 cm; ● 這只瓷碗屬于明代晚期出產(chǎn)的主要用于出口的青花瓷,在西方被稱為“克拉克瓷”。瓷碗弧壁、深腹、撇足、花口沿。外壁繪有四個盾形紋章,每個紋章中都繪有一只怪蛇,每只怪蛇長著一對人頭和五個怪獸頭,鱗翅、獨尾、雙腳分趾。紋章兩側(cè)的飄帶上寫有拉丁文諺語“Septenti nihil novum”(于智者無奇聞)。除此之外的裝飾皆為中國風格。外壁飾有佛教法器紋飾以及蓮花紋。碗內(nèi)底裝飾有蓮池鶴鷺紋,內(nèi)壁環(huán)繞十組花石紋的畫片。▲明代 銅鑄真武像 ● 尺寸:高133cm; ● 這尊真武像是現(xiàn)存的最大的銅鑄真武像之一。真武又稱玄天上帝,元圣仁威玄天上帝。真武大帝,長須,披發(fā),身著鎧甲戰(zhàn)袍,戰(zhàn)袍正面有龍紋裝飾,他左手施真武印,即無名指和中指向前伸出。整體為銅制,原有鎏金、彩漆裝飾。在明代,真武被認為是護國安邦之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