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這么丑,媽就不該生我!”3000萬女生斥責母親沒有“子宮道德”,令人心寒2021-03-10 11:03 “希望自己的媽媽有'子宮道德’,不然長大了還要花錢受苦!”
看見這句話,大家可能有點兒懵,什么是“子宮道德”?這關(guān)學生什么事? “子宮道德”本意是指每個女人都有義務守護自己的身體,為后代負責不亂生孩子。 然而有些學生卻把“子宮道德”變成斥責父母的武器。 有學生認為如果父母丑,就不該讓自己出生,否則自己長大還要醫(yī)美整形。
有學生因為自己沒有媽媽長得好看,把怒火直指媽媽,斥責媽媽沒選好結(jié)婚對象。
這些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言論,被學生們堂而皇之地擺在網(wǎng)絡上,用自己內(nèi)心評定的“道德標準”綁架父母的生育權(quán)利,只考慮自己,未曾有過一點兒對父母的感恩之情。 有網(wǎng)友笑這些人可曾想過“投胎道德”,“你要有'投胎道德’,你爸媽就不會有你這種不孝子(女)了。” 但自私自利的人,怎么可能對他人抱有感恩之心,他們從頭到尾都只在乎自己。 知乎有個問題:出身在四線城市,父母不能給予事業(yè)上的幫助,還要不要感恩。
作家張佳瑋在下面答道: 許多人低估了,或者完全不記得,自己小時候不省心的程度。 低估了父母生活質(zhì)量被改變的程度。 一個小孩能完完整整、健健康康長大,需要爸媽操多少的心,爸媽會在這之中失去些什么,大家根本沒意識到。 《三十而已》里,顧佳給鐘曉芹說:“當了媽以后,你最大的感受就是憋屈,我感覺顧佳已經(jīng)死了,活下來的是許子言的媽媽,我經(jīng)常在想他什么時候能快點長大,能把我還給我。”
但凡是照顧過家里孩子的人都有共同感受:孩子真是一個非常煩人又嬌貴的可愛玩意。 剛出生那會兒,爸媽每天睡不著一個完整的覺,因為大半夜要給因為尿褲子而爆哭的你換尿不濕。 剛上學那會兒,爸媽早上把你送到學校門口急匆匆趕去上班,下午把你接回家又急匆匆做飯。 你生病,爸媽整夜睡不著;你長進,爸媽載歌載舞為你慶祝。 為了你,他們放棄了自己本來的名字,變成了家長微信群里的“xx媽媽”“xx爸爸”。 我們有什么資格來指責他們沒有那可笑的“子宮道德”呢? 居里夫人曾說:“不管一個人取得多么值得驕傲的成績,都應該飲水思源。” 這個世界上比事業(yè)、成績更為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這幾類父母容易養(yǎng)出不懂感恩的孩子教育家馬卡連柯說:“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這幾類父母最容易養(yǎng)出不懂感恩的孩子: 1.教育沒有底線的父母 武漢地鐵2號線,因為媽媽領著乘錯了車,女兒居然在大庭廣眾之下狠狠地踹自己的媽媽,并對擋住她施暴的路人動手。
而事后,媽媽跟在女兒身后卑微地勸她:“沒事沒事,你別生氣。” 這個女孩之所以敢在公眾場合下狠踹媽媽,并跟路人有恃無恐地叫囂,正是源于父母的無底線教育帶來的“勇氣”。 很多在家里被寵成“小公主、小皇帝”,習慣享受家人帶來的貴族式服務,享受家庭最高級的待遇,自然不會產(chǎn)生感動、感恩之情。 2.不會說“不”的父母 在電視劇《安家》里見證了這樣一類父母。 老嚴夫妻用賣包子賺的全部積蓄,給兒子買了320余萬的婚房。 當兒子提出要在房產(chǎn)證上添上未婚妻倩倩名字時,夫妻倆明明不愿意卻沒有說出個“不”字。 當夫妻倆帶著全部家當去新房準備頤養(yǎng)天年時,卻被兒子那句“有空我去看你們”隔在冰冷的門外,門外的他們依然沒有說出“不”字。
這對從不說“不”的父母養(yǎng)出了忘恩負義的白眼狼,最后落得無家可歸,多么悲涼??! 3.從不教孩子尊重為何物的父母 還記得那個讓母親跪地不起并引以為豪的男孩嗎? 蹺著二郎腿,悠閑地玩著手機,無視身邊跪著的媽媽。 更可恨的是,他把媽媽跪著的照片發(fā)到了朋友圈,還配上文字:“開心每一天”。
而媽媽跪地只是為了求他去上學…… 多么讓人心酸的一幕??!這個低到塵埃里的媽媽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咱家你才是天,不用尊重我! 孩子不懂感恩,猶如溫水煮青蛙。幼年時在舒適溫暖的水中享受怡然樂趣,成年后慢慢被煮死在熱水中。 一味付出的父母,養(yǎng)不出體諒他人的孩子; 言聽計從的父母,養(yǎng)不出有責任感的孩子; 不講規(guī)矩的父母,養(yǎng)不出充盈愛心的孩子; 沒有底線的父母,養(yǎng)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不做無私父母,收獲有愛孩子最近,遵義某中學的校長火了,他在開學典禮上說出了媽媽們的心聲: 你們的媽媽就是個保姆,很多時候連保姆都不如。保姆有工資,媽媽沒有;保姆生病了可以請假,媽媽不行;保姆發(fā)現(xiàn)不好可以換下一家,媽媽不可以……要不是做了媽媽,誰不想去外面的世界好好看一看……
媽媽為了孩子操碎了心,卻連保姆都不如。她們不敢生病、不敢休息、不敢離開……可孩子卻看不到她們的付出。 有這樣一句話,我們總是對親近人付出習以為常,卻對陌生人點滴幫助感動不已。 可有多少孩子真正懂得體諒呢? 讓孩子看到父母的辛苦,我們才會收獲一個有愛的孩子。 1. 鍛煉,讓孩子體會父母辛苦 《少年說》中有個男孩讓人印象特別深刻。他抗議父母給他安排太多的家務,洗碗、洗衣服…… 聽到這些抱怨,臺下的媽媽只是笑笑,還是堅持讓男孩做完家務。
聰明的父母知道,孩子最不需要的就是特殊對待和額外照顧。 家務,就是讓孩子最好體會到父母辛勞的途徑。 否則,父母日復一日的家務勞作,在孩子眼里成為習慣時,他就會將這些視為理所當然,感恩也就煙消云散。 2. 放權(quán),讓孩子盡早自立 童話大王鄭淵潔,要求子女十八歲后不許再花父母的錢,如果有余力還要回報家庭。 孩子們敢于回報家庭,源自于自己的獨立能力。 鄭淵潔經(jīng)常會用鼓勵、放權(quán)的方式培養(yǎng)小女兒亞飛。 高三申請美國大學時,很多孩子都選擇讓中介或是父母幫忙。當亞飛了解到中介費高達二三十萬時,就放棄了中介。 通過自己琢磨,向美國大學發(fā)出申請信,隨后被美國六所名牌大學同時錄取,整個申請的過程全由她一個人完成。
好的父母知道,對孩子放權(quán),能培養(yǎng)孩子獨當一面的能力。他在解決問題時也能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和不易。 3. 示弱,讓孩子學會負責 那個以全A成績考入劍橋大學的成都男孩周宸立(小名多多),成為很多父母樂于談之的小天才。 媽媽劉紅燕就是用示弱的方法培養(yǎng)出能干而優(yōu)秀的多多。
媽媽脾氣不好,多多就會主動照顧弟弟;媽媽英語差些,多多還會幫助媽媽解決工作上的難題。 為了教會新請的家政阿姨使用電器,他寧愿延遲一天返校。因為在他眼里,笨笨的媽媽會把家務事搞得一團糟。 正是因為媽媽的“弱”,培養(yǎng)出多多勤加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成為多多成長中必要的一種歷練。 適當?shù)厥救?,孩子才會心疼父母,勇于承擔起家庭責任?/span> 寫在最后: 感恩,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 王符說:“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chuàng)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yǎng)。” 學會關(guān)愛自己,關(guān)心父母,善待身邊的人和事,把世間的溫暖繼續(xù)傳遞下去。 懂得感恩,是人生最好的遇見,感恩父母,更是一個人最大的福報。 愿我們都能擁有一個感恩的人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