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趙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 [1] -1322年7月30日 ),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 ,又號水晶宮道人(一說水精宮道人 )、鷗波,中年曾署孟俯。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蘭溪。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員、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 趙孟頫于南宋末年曾任真州司戶參軍。宋亡后隱居不仕。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趙孟頫經(jīng)行臺侍御史程鉅夫舉薦,趕赴大都,受元世祖賞識,授兵部郎中。此后歷任集賢直學(xué)士、濟南路總管府事、江浙等處儒學(xué)提舉、翰林侍讀學(xué)士等職,累官翰林學(xué)士承旨、榮祿大夫。自世祖至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皆加禮敬。晚年逐漸隱退,延祐六年(1319年)借病乞歸。至治二年(1322年),趙孟頫逝世,年六十九。獲贈江浙中書省平章政事、魏國公,謚號“文敏”,故稱“趙文敏”。著有《松雪齋文集》等。 趙孟頫博學(xué)多才,能詩善文,通經(jīng)濟之學(xué),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在繪畫上,他開創(chuàng)元代新畫風(fēng),被稱為“元人冠冕”。其繪畫取材廣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鳥無不擅長。其書取法鐘繇、“二王”、李邕、趙構(gòu)等,于篆、隸、真、行、草諸體皆擅,尤以楷書、行書著稱;其書風(fēng)遒媚、秀逸,結(jié)體嚴整、筆法圓熟,創(chuàng)“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quán)并稱“楷書四大家”。 此外,趙孟頫倡導(dǎo)師法古人,強調(diào)“書畫同源“。其繪畫、書法和畫學(xué)思想對后代影響深遠。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力的書法家。其篆、籀、分、隸、楷、草諸書俱佳,以楷書、行書造詣最深、影響最廣。據(jù)明人宋濂記述,趙氏書法早歲學(xué)“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gòu))書,中年學(xué)“鐘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王世懋稱:“文敏書多從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中來,其體勢緊密,則得之右軍;姿態(tài)朗逸,則得之大令;至?xí)畡t酷仿李北?!对缆础?、《娑羅》體?!?/span> 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于篆書,他學(xué)石鼓文、詛楚文;隸書學(xué)梁鵠、鐘繇;行草書學(xué)羲獻,能在繼承傳統(tǒng)上下苦功夫。誠如文嘉所說:“魏公于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xué)”。虞集稱他:“楷法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書,飽《十七帖》而度其形?!彼羌瘯x、唐書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書法家。同時代的書家對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將其列入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趙”。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認為他的書法直接晉人,評價其書法“因熟而俗”。 趙孟頫在中國書法藝術(shù)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力。他在書法上的貢獻,不僅在他的書法作品,還在于他的書論。他有不少關(guān)于書法的精到見解。他認為:“學(xué)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xué)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薄皩W(xué)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痹谂R寫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頗有意義的事實:“前人得到古碑帖數(shù)行,專心學(xué)習(xí),便能聞名于世。何況《蘭亭集序》是王右軍(王羲之)滿意的書法。如果不停地學(xué)習(xí),怎么會擔(dān)心書法勝不過別人。”這些都可以給我們重要的啟示。 趙孟頫書蘇軾《前后赤壁賦》,并作東坡像于卷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書法密碼微店 《前后赤壁賦》紙本冊裝,共11開21頁,每頁縱27.2厘米,橫11.1厘米。帖共81行,935字。
▼點擊小程序進入書齋集市▼ ▼▼點擊識別進入翰墨軒店▼▼轉(zhuǎn)載聲明:本文系編輯轉(zhuǎn)載,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zé)。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和其它問題,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nèi)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