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蘇44 對蘇軾而言,旅行永遠(yuǎn)是最開心的元豐三年(1080)初夏,聽過友人杜沂的轉(zhuǎn)述后,蘇軾終于按捺不住出游的心情。在謫居黃州百余日后,第一次走出黃州城,渡長江,來到鄂州,登西山,賞江景。一行人中,除了蘇軾與杜沂,還有杜氏二子杜傳、杜俁陪同,四人過長江至武昌縣,當(dāng)?shù)乜h令江綖迎候,同往西山。今天,西山已經(jīng)成為鄂州人最重要的休閑鍛煉場所。在蘇軾的黃州歲月里,他曾多次登西山,望長江,思故鄉(xiāng),念北歸。這次出游,蘇軾留有《游武昌寒溪西山寺》一詩,字里行間,他已經(jīng)走出了初到黃州時的惶恐與抑郁,沐浴在蒼松翠柏中,懷古思幽,有了終老黃州了此余生的歸隱心意。鄂州西山,古稱樊山,相傳三國東吳孫權(quán)在此山中曾見一老嫗,自稱為漢初名將樊噲之母,可助吳王守護(hù)江山,遂得名樊山。西山并不高,但位于長江中游南岸,北臨長江,是觀江景的絕妙所在。蘇軾剛一離開黃州,心情已經(jīng)有些迫不及待。在黃州的百余日間,他也曾隔江眺望西山,早就有意到訪。他曾在黃州的江畔上,見過江鷗翱翔,在夢里,甚至想象著在西山見到鹿群出沒。此刻,一葉小舟載著這具自嘆衰老腐朽的身軀,渡江而行。自來黃州,一向健談的蘇軾,已經(jīng)多久沒有與人“高談闊論”了?沒有記錄,但在黃州這兩三個月的詩詞文章中,未見蘇軾有這等情狀。當(dāng)一行人來到西山腳下,聽著山風(fēng),賞著山泉,這兩種來自大自然的聲音呼應(yīng)合奏,似在為飽受謫居之苦的蘇軾演繹一曲迎賓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