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和它的許多人類居民一樣,可能曾經歷了一場中年危機,最終導致了禿頂。但這不是我們這個星球的發(fā)際線后退,而是一條正在后退的天際線。近日發(fā)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篇文章稱:在我們星球的“中年”時期(18億到8億年前),地球的山巒幾乎停止生長,而且大規(guī)模的侵蝕現象將已經形成的山峰侵蝕成猶如樹樁一樣的光禿禿。 山脈 而這一極端的山峰侵蝕現象,是由于地殼持續(xù)變薄而造成的,由于地球上山脈的形成是由于漂浮在巖漿上的板塊擠壓以及巖漿的壓力造成的。就像吹鼓的氣球一樣隆起的山脈會變得越來越薄最終在山頂首先崩裂侵蝕。在那個無聊的十億正如地球的山脈沒有生長一樣,地球海洋中的簡單生命形式也沒有進化(或者至少進化得非常緩慢),并且這一現象持續(xù)了10億年。 造山運動 在地球大陸板塊交匯的邊界處發(fā)生碰撞,這些邊界的大陸地殼平均較厚,并漂浮在巖漿上,這兩個力量將地表巖石提升到驚人的高度。同時由于侵蝕和重力作用,當地表以下的造山運動和巖漿作用停止時,侵蝕作用就會代替板塊的擠壓隆運動,這樣山脈就會被不斷侵蝕削去?,F在,在“科學”雜志上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從各個方面分析了鋯石晶體,然后來建立大陸厚度的歷史,他們發(fā)現,最厚的地殼形成于太古代(40億至25億年前)和顯生宙(5.4億年前至今)。而在活躍的造山時代,地殼厚度達到了最低點。 板塊運動 寒武紀海洋生物 而且在這個時期生命進化是極其緩慢的。這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研究人員認為,如果在此期間沒有新的山脈形成,那么就沒有新的營養(yǎng)物質從地幔進入地球表面--而陸地上缺乏的營養(yǎng)物質也意味就無法通過水循環(huán)將地表的營養(yǎng)物質帶進海洋。而那個時期地球上的生物都生活在海洋里,沒有了大量充足的營養(yǎng)物質支持生物就停止進化。當形山脈的形成停滯了10億年后,一場生物“饑荒”就出現了,而這可能會讓地球上的海洋動物挨餓,限制它們的生產力,并阻礙它們的進化。 板塊擠壓 當超級大陸努納-羅迪尼亞在遠古代末期解體時,大規(guī)模的造山運動再次發(fā)生山脈再次形成,生物的進化加速生物多樣性最終再次繁榮起來。但在此之前,停滯下來的造山運動,形成了 “無聊的十億”期間。而地殼變薄的現象時有發(fā)生,以后會不會再發(fā)生現在還無法明確,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才能完全解決地球的山脈消失之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