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淺表性胃炎,不過是“郁”“虛”“寒”這三個小人在作怪,老中醫(yī)三張古方,步步為營,不為良相,便為良醫(yī)。 前段日子,一位患者從廣州專程趕來,治療她淺表性胃炎的毛病。 之前去醫(yī)院檢查,確診為慢性淺表性胃炎。 她這個病,遇涼和心情不好時,都會加重。平時,則容易噯氣、反酸、吃不下飯。而且,大便不通暢。 我仔細看過她的情況后,擬方:柴胡、高良姜、炙甘草、香附、枳實、陳皮、雞內金、黨參、炒白術、茯苓、白芍、生麥芽。 叮囑她每7劑一個療程,一定要按時服藥,經(jīng)過前后五次復診,患者最終,諸癥悉平。隨后安排門診回訪一年,未見復發(fā)。 其實,這個患者的問題,概括起來,就三個字“郁”“虛”“寒”。 郁,指的就是肝郁。 患者常在情志不暢的時胃痛,脈象偏弦,這都表明,她有肝郁的問題。肝郁,患者氣滯不行,所以大便就堵在那里,出不來,形成便秘。 虛,說的就是是患者脾胃本虛。 患者,脈象偏細滑,不愛吃飯、反酸、噯氣、胃脹痛,這些都是脾胃虛弱癥狀表現(xiàn)。 寒,指的是患者虛寒。 患者遇涼,則胃痛加重。這種脾胃的寒象,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往往是脾胃氣虛日久,這就是所謂久病傷陽的體現(xiàn)。 我上面的方子,其實暗藏了三張古方,下了三步棋: 第一步:針對肝郁。 我用到了柴胡、枳實、白芍。這是四逆散的基本結構,用于疏肝解郁的。柴胡和白芍, 疏肝柔肝,枳實行氣解郁。 第二步:針對脾虛。 我用到了黨參、白術、茯苓、甘草。這是四君子湯的配伍。四君子湯,健脾益氣。黨參益氣,白術健脾燥濕,茯苓健脾利濕,甘草補中。 第三步:針對寒癥。 我用到了高良姜和香附。這是良附丸的配伍。良附丸治的,就是氣滯寒凝之癥。高良姜溫中散寒,香附行氣止痛。 此外,我加入陳皮理氣,用雞內金促消化,生麥芽健脾疏肝。 這就是全方的基本意圖了。 除了行醫(yī),我閑暇之余也愛下棋,我總覺得,這下棋和治病,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古人言:觀棋不語真君子,又說,落子無悔。 我深知,如今對于中醫(yī)的褒貶不一,可真正的君子,哪有時間去理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把病看好,才是極為重要的。 落子無悔,毀了頂多不算君子,充其量是個小人,但醫(yī)者不一樣,你肩上有的,是沉甸甸的責任,是患者的信任,所以醫(yī)術以及細節(jié)問題上,我們來不得半點馬虎。 因為我眼睛不舒服的原因,總害怕自己的一時之誤,誘導了讀者,所以總是會多復查幾次,這是對我的負責,也是對讀者的尊重。 倘若大家對我的治法和方子,有其他看法和建議,歡迎指正,但請不要上升到人品,以及中醫(yī)行業(yè)層面,我呀!代表不了所有中醫(yī),也沒那個能耐。 |
|
|
來自: 江山尋夢 > 《醫(yī)學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