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白馬廟 在縣進賢坊鄒氏祖祠。宋鄒一郎蒞政清流,因家焉。攜神香火奉祀,故名。按白馬王乃閩越王審知之像,審知常乘白馬,死后民思其德而祀之,是白馬廟唯閩有之。鄒一郎,江西吉水人,來令清流,所攜香火豈當祀白馬?據(jù)舊志載:紹興間,建。后因火,隆慶壬申,玄孫舉人鄒時泰(注:據(jù)原版改秦為泰)重建。天啟七年又火,崇禎元年,玄孫舉人時豐等建。時泰、時豐為名孝廉,亦不考訂真實,姑存云爾。嘉慶五年漂沒無存 鄒時泰《白馬祠記》 先是予族實繁,分為軍民、匠戶,至有叔侄不識面者。父曰:“昭穆之混,譜未修也?!蹦诵W、蘇二式,篡成二帙,源分派別。一開卷而范陽子姓,鱗鱗具矣。族人曰:“譜明,其后昌乎?”予族樸魯少文,類趨金帛而略儀文。祭簿亡者之名未除,生者之名未載,及呼名陳奠,多有唱鬼名者。父曰:“祭以追遠也,以鬼祭鬼,將安享之?”乃置一冊,刪亡志存。定物必豐潔,制器必堅致。然后存不紊亡,物不濫惡矣。 白馬廟在進賢坊,予四世祖,德進公所建。及弘治間,回祿。為通坊竊據(jù)。父倡族訟于府少尹公尹默齋,乃判歸予族。至泰領(lǐng)鄉(xiāng)薦,父捐金率族人建立。廟貌重新,白馬神得安其祀。邑人亦多父之功云。 閩王廟 在嵩口。神姓王,名審知,唐封為忠懿王,梁封為閩王。第七子延升,徙居清流,遂為王氏祖。其子孫立廟于嵩口以祀焉。世遠年湮,或毀或建,不可殫述。明崇禎十六年,二十三世孫,生員王廷佐等重修。 普庵堂 在縣十字街左,即雷氏祖祠。舉人瑄蒞政兗州,因攜神香火奉祀,故名。后因火,玄孫舉人衡重建。今存。
白馬廟 在縣城進賢坊鄒氏祖祠里。宋朝鄒一郎到清流從政,因此就就在清流住家了。鄒一郎攜帶白馬神的香火來奉祀,所以叫這個名??疾榘遵R王乃是閩越王審知的像,審知經(jīng)常騎白馬,死后百姓思念他的恩德而祀奉他,這是唯獨福建才有的白馬廟。鄒一郎,江西吉水人,來清流當縣令,所攜帶祀奉的香火怎么會是白馬王呢?根據(jù)舊縣志記載:宋朝紹興年間建的。后來因為火災,明朝隆慶壬申年,玄孫舉人鄒時泰(注:據(jù)原版改秦為泰)重建。天啟七年又被火燒了,崇禎元年,玄孫舉人時豐等人再建。時泰、時豐是有名的孝廉,也不考訂是否真實,姑且保存它吧。清朝嘉慶五年大水漂沒不存在了。 鄒時泰《白馬祠記》 在這之前我們房族確實是很興盛,分為職業(yè)軍民和專職匠戶,以至于有叔侄見了面都不相識的。我父親說:“宗族關(guān)系的混亂,是因為族譜沒有修啊?!庇谑切ХW陽修、蘇軾他們兩個人格式,編篡成二套,從源流到分派別。一開卷就鄒姓起源范陽到子孫后輩,像層層魚鱗一樣陳列。同族的人說:“族譜清楚了,以后會昌盛吧?”我們族的人樸實魯鈍缺少文才,像趨向金銀財帛而略于禮儀形式。祭簿里已亡人的名字沒有去除,新生的人名字沒有記載,到呼名排列供獻祭品致敬時,經(jīng)常有唱鬼名的現(xiàn)象。我父親說:“祭祀盡虔誠,以追念先人,現(xiàn)在以鬼祭鬼,怎么讓先人安然享用它呢?”于是設(shè)置一本冊子,去除已亡的名字,記載現(xiàn)存的人名。安排祭品一定要豐盛潔凈,制作器具一定要堅實細密。然后活人名字不和亡者混淆,東西不要質(zhì)量低劣的。 白馬廟在進賢坊,我的四世祖德進公所建。到弘治年間,遭火災。被通坊偷偷占據(jù),我父親倡議宗族到汀州府少尹公尹默齋處打官司,才判歸還我們宗族。到我鄒時泰鄉(xiāng)試中式,我父捐錢率領(lǐng)族人建起。廟宇和神像面貌一新,白馬神得以安享其祭祀。家鄉(xiāng)人也多數(shù)認為是父親的功勞。 閩王廟 在嵩口。廟里的神姓王,名字叫審知,唐朝封為忠懿王,梁封為閩王。王審知第七個兒子延升,遷居清流,就是清流王氏祖。他的子孫在嵩口立廟祭祀他。世代久遠,有時毀有時建,沒有辦法完全敘述。明朝崇禎十六年,二十三代孫,生員王廷佐等人重修。 普庵堂 在縣十字街左邊,就是雷氏祖祠。舉人雷瑄到兗州從政,因為攜神香火奉祀,所以叫這個名。后來因為火災,玄孫舉人雷衡重建?,F(xiàn)在還在。
讀清流道光縣志(卷之二 建置志 廟祀12) 白馬廟和閩王廟實際祀奉的都是一個人,就是閩王王審知。就是不知道鄒一郎為什么攜帶白馬神的香火來奉祀? 普庵堂的普庵是個似禪似道的人,但善神術(shù),屢屢為民禳災去病,救旱抗洪。南宋嘉熙元年,因祈雨封“寂感禪師”;淳佑10年,因救旱加封“妙濟禪師”;因禳疫加封“真覺禪師”。咸淳四年,又封“昭賜禪師”,大德四年,加“大德禪師”,皇慶元年加封“慧慶禪師”。至明代時,普庵被抬高到菩薩的地位。明永樂皇帝評說普庵:“萬行圓融,六通具足,端嚴自在,變化無方,哲學悟于群迷,普利益于庶類,如溥甘霖于六合,膏澤均沾,猶現(xiàn)滿月于千江,光輝旁燭?!?/spa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