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日常話題。想必上學的第一天,老師應該講過讀書的緣由,說是為自己讀書,不要為別人而讀。但是這條路走著走著,常常會忘記一開始的起點。在教育制度下,每個人的經(jīng)歷都差不多,也不能差太多。以前總覺得就這樣吧,也沒有別的出路。走出校園,進入社會之后,難道就不需要讀書了嗎?當然不是。但是在不讀書的大潮之下,在地鐵、公交車上孤零零地舉起閱讀材料,總擺脫不了格格不入的感覺。忽視旁人對此的看法,一味地鉆進去,又被指道說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我不想辯解,原本我就是有脫離此刻之意。但我要讀書,不止于此,最終還是為了投身實踐,為了更有效地投身實踐。工具書那么無味與枯燥,我還逼迫自己讀下去,除了要獲得官方的認可,更是為日后做準備。如果偶爾忘記了初心,那么看一看這本《怎樣讀書》可以幫助我想起來。前言編者的批評,放在如今也適用:反對讀書的人,如果他不是神經(jīng)錯亂,至少他想用這個論斷,來掩飾自己不肯讀書的短處罷。引自 怎樣讀書為什么要讀書呢?確立意義是很重要的前提,缺少這一點考量,很難下定決心堅持做下去。讀書的緣由有以下:一、突破時空限制獲取知識與經(jīng)驗編輯者言:老實說,到今日為止,除了讀書之外,我們還不曾發(fā)現(xiàn)獲取知識經(jīng)驗的更好方法!換言之,我們不能不承認讀書是接受前人文化,溝通當時消息的最有勁的工具! 一般錯誤的見解,以為“讀書”和“迂腐”、“空想”好像有著聯(lián)系似的,一讀了書,便和實際的人生隔絕,殊不知讀書和實際的人生經(jīng)驗并不是形如水火的兩件事,相反地卻是相互利用的朋友。某些場合,需要人們?nèi)嶒?,去體味,然而為要應付這瞬息萬變的世界,我們又何能一一遍嘗,人世間的遭際?我們受時間和空間的種種限制,所能親身體驗得到的人生經(jīng)驗,究竟有限得很。因此我們的資料大部分不能不求諸知識的寶藏——書籍報紙,雜志……引自 怎樣讀書萬事不可遍嘗,是說“不可能”,而不是“不可以”。知識和經(jīng)驗都是可以從前人的智慧中獲取的,而讀書是最有效的一種方式。有一部叫做《Grimm》的美劇也教導主角一個道理:如果你遇到了沒有見過的妖怪,一定要去看看祖先留下的書,因為書里總有答案?,F(xiàn)在的書本是古人經(jīng)歷數(shù)千年來之學問知識經(jīng)驗的結晶,讀了一本書,等于經(jīng)歷了古人所經(jīng)歷的數(shù)千百年的經(jīng)驗?!绻覀冞€是要像古人那樣一事一事去經(jīng)歷,試探,而后知道明白,那我們的知識便不能進步,一切文物制度便要有退無進了?!虼耍覀円跇O短的時期中,把古人的遺產(chǎn),全部接受過來,那么,非讀書不可。引自 怎樣讀書我們在現(xiàn)實中遇到的問題就是,往往沒有這么好的事情發(fā)生。不可能隨便翻一本書便是正遇到的難題的正解。有的問題指不定看多少書都不得開悟,還有的更是根本就沒有答案。如果接納這是生活中的常態(tài),改換心態(tài),遇到可以拖延的問題姑且先記下,回頭說不定就有明白的一天。畢竟,干著急也只是干著急。二、為解決問題這與第一點相輔相成,收獲知識經(jīng)驗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讀了書是能夠替我們解決目前的困難,應付環(huán)境,和獲得思想材料的來源,所以要讀書。引自 怎樣讀書解決問題與做人其實也是同一回事。胡適說,做人難,那是人人所感覺的。我們怎樣生活?怎樣對付社會環(huán)境?這些都是人生極困難的問題。讀書就是要解決這些困難的。困難當前,就得去思想,思想才能發(fā)生主意,東一個主意,西一個主意,有了許多主意,才好選擇一個合適的主意去解決困難。引自 怎樣讀書關于如何思想,胡適也提了個五步法:思想的起源是大的疑問。日常的事情不用想,但逢著三岔路口,十字街頭那樣的環(huán)境,就發(fā)生困難了。走東或是走西,這樣做或是那樣做,困難很多。病有各種各樣的病,發(fā)燒,頭痛,多得很。 第二步要把問題弄清楚,困難弄清楚。 第三步才想到如何解決。讀書就是出主意,按時,但主意很多,于是又逢著困難。主意多少要看自己的學問多少,都采用也不行。 第四步就是要選擇一個假定的解決方法。要想到這一個方法能不能解決。若不能,那么,就換了一個,若能,就行了。 第五步就是試驗。凡是有條理的思想都要經(jīng)過這五步,或是逃不了這五個階級??茖W家要解決問題,偵探要偵探案件,都要經(jīng)過這五步。引自 怎樣讀書說到這里,插播一句,這五步法其實就是所謂的“科學方法”。在維基百科中搜索“scientific method”,會得到詳解。簡言之,觀察,假設,試驗,修正,結論??傊?,讀書有用,去讀就對了。胡適說,有許多書讀了,好像沒有用處似的。并不能夠解決困難的。然而,這是錯誤的。無論那本書都有用,都能幫助你解決困難的,當在適用的時候。引自 怎樣讀書其實這話根本說不清。能發(fā)揮作用的時候,自然就覺得好了;但是你怎么知道是書沒有作用,還是人沒有用對書呢?三、為讀更多的書這點胡適說的很對,人類是必要讀書的,是有讀書之必要的,所以才去讀書;而且要讀書,只有去讀書,讀書愈多,則所能讀的書愈多,為要多讀書所以多讀書。 有許多書,我們讀起來是不懂的。一定要讀了許多別種書,才能讀的懂這本書。引自 怎樣讀書四、為做人胡適提倡讀書要“博”,目的是為做人。他認為做人應該像埃及的金字塔一樣,為學當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 塔的最高度代表最精深的專門學校;從此點依次遞減,代表那旁收博覽的各種相關或不相關的學問。塔底的面積代表博大的范圍,圍深的造詣,博大的同情性心。這樣的人,對于社會是極有用的人才,對于自己也能充分享受人生的趣味。引自 怎樣讀書那么,怎樣讀書呢?胡適說,讀書總會遇到三個問題:要讀什么書,讀書的功用與讀書的方法。所謂xx必讀等指定類的圖書,胡適認為好處寥寥,因為是選者依照個人主觀見解選定的,所以還不如讀自己所愛讀的書好。讀書的方法,據(jù)我個人的經(jīng)驗,有兩個條件:(一)精(二)博 從前有“讀書三到”的讀書法,實在是很好的;不過覺到三到有點不夠,應該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眼到,是個個字都要認得。中國字的一點一撇,外國的a,b,c,d,一點也不可含糊,一點也不可放過?!l也知道,書是集字而成的,這是字不能認清,也就無所謂讀書,也不必求學。 口到,前人所謂口到,是把一篇能爛熟地背出來?,F(xiàn)在雖沒有人提倡背書,但我們?nèi)绻龅皆姼枰约坝芯实奈恼拢傄诚聛?,它至少能使我們在作文的時候,得到一種好的影響,但不可模仿。中國書固然要如此,外國書也要那樣去做。進一步說,念書能使我們懂得他文法的結構,和其他的關系。我們有時在小說和劇本上遇到好的句子,尚且要把他記下來,那關于思想學問上的,更是要緊了。 心到,是要懂得每一句每一字的意思。要做到這一點,要有外的幫助,有三個條件: (一)參考書,如字典,詞典,類書等?!覀冏x書,第一要工具完備。 (二)做文法上的分析。 (三)有時須比較,參考,融會,貫通。往往幾個平常的字,有許多解法,倘是輕忽過去,就容易生出錯誤來。例如英文中的一個Turn字,作v.t.有十五解,v.i.有十三解,n.有二十六解。共有五十四解。 手到,何謂手到?手到有幾個意思:(一)標點分段,(二)查參考書,(三)做札記 札記分為四種:(甲)抄備忘錄。(乙)提要。(丙)記錄心得。記錄心得,也很重要;張橫渠曾說“心中茍有所開,原便札記,否則還失之矣?!保ǘ。﹨⒖贾T書而融匯貫通之,作有系統(tǒng)之文章。(位置#96)引自 怎樣讀書這里具體的方法已經(jīng)分解地很詳細了。對此也不用照搬照抄,在實踐中用最適合自己的辦法即可。這里又會聯(lián)系到習慣的養(yǎng)成。至于如何養(yǎng)成新習慣,可以參考《習慣的力量》這本書中的指引方法。讀書要認真,要用心耗力,不是一件隨便的事情。帶著這樣的心情和合適的方法,做下去就會有所收獲。讀的書不少,可是讀了便忘記,是怎么回事呢?胡適繼續(xù)說,我們平常所吸收進來的思想,無論是聽來的,或者是看來的,不過在腦子里有一點好或壞的模糊而又零碎的東西罷了。倘若費一番功夫,把他芟除的芟除,整理的整理,綜合起來做成札記,然后那經(jīng)過整理和綜和的思想,就永久留在腦中,于是這思想,就屬于自己的了。引自 怎樣讀書這說到了我的痛處!常常有讀了便忘,回憶起來仿佛什么也沒做的感覺,那么說到底,便是缺少了總結、提煉。有句話說的是,過去不過是一個我們告訴自己的故事。放到這里,可以說成:讀過的書不過是一個我們自我提煉的思考。第二個條件是:博,即博覽群書。胡適認為什么書都可以讀,因為博一為參考,二為做人。他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博”的作用。博覽群書,就好像一個近視的人戴上眼鏡。原本看不清的畫面,因為戴上眼鏡,所以就看的清了,可是不戴眼鏡的時候看上去還是糊涂的。王安石也說:“讀經(jīng)而已,則不足以知經(jīng),故自百家諸子之書,至'難經(jīng)’、'素問'、'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闭f下去例子更多了,比如要讀懂墨子,必須先懂一些文字學、校勘學、倫理學、心理學、數(shù)學、光學……其實還有第三個建議:讀外文書。胡適說,中國書里有系統(tǒng)有結構而可讀的書,至多不過半打,所以要至少學習一種外國文字,收博覽群集,觸類旁通之效。學習外文,胡適也出了建議:如果學者能下一年的苦功,不怕麻煩,查生字,辯句讀,一字字,一句句,都弄得非常清楚,就會有很好的成績。如果你有一種外國文可以不費力氣地看得懂,就是睡在榻上或立在窗口,都能不費力氣地看懂外國書,那么,你就可毫無阻礙地讀書,并且覺得讀書是如何快樂了。引自 怎樣讀書除了胡適,這本書還有許多人的讀書心得體會。蔡元培就完全不提了,謙虛得過分。他好歹做過北大校長,任過教育總長,還說自己讀書不專心、不動筆,“所以至今不能寫一篇合格的文章”。章衣萍也談到讀書要記要背要熟悉。有一段時間他寄宿在店里,店里的伙計們要聽他講故事,所以他不得不下功夫研究,例如《三國演義》中孔明祭周瑜的祭文,孔明的出師表,曹操在長江中做的詩,不一而足。此外,他反對“讀書不求甚解”,這樣不求甚解地熟讀書,自然不免有時鬧出笑話?!@是很危險的。讀書讀得熟是要緊的,但還有要緊的事是要讀的懂。引自 怎樣讀書胡適說讀書要“博”,章衣萍說這也好也不好。但我這些影響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我個人看書到現(xiàn)在還是沒有條理。多讀書免不了亂讀,亂讀如同亂吃東西一樣,是有害的。引自 怎樣讀書再則是讀書要限定期限,尅期。這是胡適告訴他的。不過章本人因生活問題壓迫,時常做不到這一點。最后也是學習外文,以作研究外國學問的工具。章衣萍寫文很灑脫,有話直說,講完讀書的經(jīng)驗,順帶批評了學校制度:吾國自清代光緒變政,設立學校,同時年級制也輸了進來,年級制是以教員為中心,以教科書為工具,聚智愚不同的學生于一級,不問學生的個性,使他們同時學一樣的功課,在一個教室內(nèi)聽講,聰明的人嫌老師講得太慢,呆笨的人嫌老師講得太塊?!槐娟愇木幍摹八銛?shù)”,聰明的學生只要兩個月就演完了。學校里偏要教上一年半載。引自 怎樣讀書所以說,“學??梢允箤W生得著文憑,卻不能包管學生能不能得著學問”。在今日中國有志讀書的人。只有靠自己,只有靠自己去用功,學校是沒有用處的。引自 怎樣讀書楊衛(wèi)玉提倡要“無所為”而讀書,即不要把讀書作為達成目的的工具。因為達成目的,工具就會被拋棄,而達不成,心灰意冷,工具也會被拋棄;這是“有所為”的讀書?!盁o所為”讀書,就是把讀書當做興趣。興趣是什么呢?是“雖耗費精力而能感覺快樂與安慰,愿為而不怨為”。李公樸在實驗小學的一篇演講詞說道,讀書要與實踐結合,能知能行,才是真的有學問。因此在實踐方面提了很多警醒:怕痛苦與失敗是不行的;缺乏創(chuàng)造精神也是不行的……諸位小朋友在家里的時候,你的父母是不是常常不問你高興不高興或你的行為對不對,他總是不準你做這樣不準你做那樣的。在這會上也可以看見禁止這樣做禁止那樣做,所以十幾年來把中國玩得死氣沉沉沒有一點進步的現(xiàn)象,這都是由于一般青年沒有了創(chuàng)造的精神。 要知道宇宙間的現(xiàn)象和社會間的事理,是要我們隨時隨地去創(chuàng)造去發(fā)現(xiàn),才能改造社會,社會才有進步。引自 怎樣讀書好似老生常談,但句句都是簡單地真理。只有做到的人,才會真正相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