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長霖 四、閶門的關 大運河閶門段和河南側(cè)的上塘街是蘇州的兵家必爭之地。這段沿河官塘上順理成章有著諸多的城防設施,也就是“關”。蘇州閶門外沿著大運河的官塘上有三關,金閶關為最近城邊的一關,西去數(shù)里有楓橋鉄鈴關,扼守水口,易守難攻。鉄鈴關再西去數(shù)里,有滸墅關,為進蘇州第一關。經(jīng)此三關,方能到閶門吊橋,面對高壘深池。冷兵器時代,這樣的防御體系嘆為觀止。 吊橋,本不應該是某一座橋的名稱,而應該是某一類橋的類別。冷兵器時代,高壘深池,配以戒備森嚴的吊橋,就是嚴密的城防系統(tǒng)。按理說所有的城門外都應該有吊橋。但是具體到蘇州就不是這樣。蘇州各城門,或因不是地處交通要道,就建了高高的石拱橋為防御工事,如胥門的萬年橋、盤門的吳門橋;或因為護城河太寬,只設渡口,沒有吊橋,如相門。獨有閶門,地處要沖,護城河又不夠?qū)?,必須設置吊橋。 閶門吊橋設置在甕城以外的護城河上,也就是大運河上。小說《水滸傳》里演繹了雙鞭呼延灼閶門吊橋抗金的悲壯故事:年老力衰的呼延灼不敵盛年的金兀術,敗退吊橋。不料吊橋年久失修,橋板斷裂,馬失前蹄。于是壯烈殉國。呼延灼,在南宋高宗時代的宮廷畫家龔開的《三十六人圖贊》中有其人,或為歷史上的真實人物。金兵血戰(zhàn)蘇城,歷史上也真有其事。但是呼延灼閶門吊橋殉國,就不可查考了,或為小說家言。但是,至少告訴我們,閶門吊橋在冷兵器時代的軍事上的重要性。 金閶關已無存,僅存關前的普安橋。普安橋是跨阿黛橋浜的石拱橋,始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重修。橋拱凈跨4.5米,矢高3.6米。這座橋很奇特,是因為橋面上有整整一座關帝廟。普安橋橋洞由南、北兩組拱券并列組合,成隧洞狀。橋面中部寬達21.2米,并于北側(cè)上部建南向關帝廟一座,今關帝廟舊建筑幸存。橋南10米處原設有跨河戲臺一座,與廟門相對。橋畔即為閶門的外關金閶關。廟尚存,惜戲臺和關已無可尋覓。1982年10月22日,普安橋被市政府列為第二批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鐵鈴關,正式的名稱是“楓橋敵樓”,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據(jù)方志記載,自公元1554年起,倭寇燒劫閶門、楓橋一帶,一年后,又從滸墅關竄犯楓橋。蘇州軍民英勇奮戰(zhàn),終于全殲倭寇。為了保衛(wèi)蘇州城,加強楓橋至閶門一帶的防衛(wèi),建起了楓橋敵樓鐵鈴關。當年與楓橋敵樓同時建造的還有葑門和木瀆兩處,但至今都已不存。因此鐵鈴關成為蘇州唯一保存較為完好的抗倭關樓遺跡。 自有鉄鈴關,爭奪蘇州的激戰(zhàn)多發(fā)生在鉄鈴關,最著名的就是清咸豐十年太平軍李秀成部攻打蘇州時的激戰(zhàn)。 |
|
|
來自: 濤兒_dlwangtao > 《相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