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洛伊 來源:白水軒文房(微信公眾號) 
 中午小聚,女友推薦了賈平凹的新作《暫坐》,瀏覽后很是喜歡。對后記中引用的“雖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常耳總也聽得,起碼無數(shù)種人聲,聞悉能解”,很有感觸。 依著書,聊著天,“鏡子”一詞浮現(xiàn)于心。是啊,生命不在于外在的擁有,而在于內心的豐盛。正是太多的欲望,太少的真心……太多的紀念日,太少去回味記憶……太多的倦怠,太少用心靈盛放它們;太多超限的“時間”,太少解脫的“鐘表”;太多的“非主流”公路,太少我們能夠真正各自行走的道路……有時覺得,眼下的生活似乎被塞得太滿,也許并沒有過多的事情需要處置。 在復雜而無常的生活面前,我們像是擰緊的發(fā)條,常常是“失語”的,只記得不停地轉動,被轉動著……縱然每個人都想要松弛一下,放慢一點,卻難以下定決心抽離超脫。 我們害怕時間飛速流逝時,手中所握的沙粒不夠耀眼,我們害怕脫離人群的節(jié)奏與方向,顯得孤單而笨拙。很久之后,便容易忘記自己原本想要游走何處,忘記自己曾擁有過的溫柔,知足的生活記憶,只是跟著“主流人群”盲目而急促地奔涌向前……只有當一切安靜下來,才恍然發(fā)覺如今的自己,已經很久沒有純粹并熱情地去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也很久沒有因期待某事的發(fā)生而快樂不已。 回想起曾經那一段段純真的日子,或許距今已有些光陰,那段可以稱為人生中最自在而無憂的年歲,我們的生活渾然如一面白紙,每個未曾來到的日子都像是一件待拆的禮物,充滿未知與新奇。對著少有波瀾的日子,對著由于填得太滿而超載的心,我們能說什么呢?然而,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生活像掉在地上的松果般一路滾落,到了今天的日子,曾時常為一點點小事歡呼高歌的你我,變得容易厭倦,喜歡上了沉默。你依然“快樂”,你也依然“悲傷”,然而所有的情緒變得如此短暫,其間游走著漫長的、不著痕跡的漠然、無言,即使豐溢的物質亦無法填平精神的虛空。 其實,我們也可以試著重逢那個簡單、知足的自己。只需把目光稍稍轉移,去關注那些細微而美好的事物,打理打理自己生命中的那方寸心田,拔去荒草,種下自己所需要的,所渴望的,不為任何人,只為自己喜歡。然后與時間和平相處,不緩不慢地走向來日。愛那簡單的情緒和生活,好像日和夜,太陽和影子,花草和雨露,夫和婦,兒子和母親,幸福和辛苦都那樣均勻地放在天秤的兩端。 歡愉也好憂愁也罷,都是我們的生活。它們總是小的,松的,一閃一閃的……有時候,人的出口并非來自自己,而是他人,甚至是離自己最近的那些“陌生人”。尤其是當生活在某個階段變得貧乏,能量低迷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托舉自己實在是一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情。能夠擊中我們的幸福時刻越來越少,更多的時候,都要靠著咂摸記憶里的那些養(yǎng)料安慰自己。那些試圖尋找快樂的方法雖然很多,比如享受一頓美食,添置一些新衣,又或是閱讀一本書,但當我們在狀態(tài)不佳的情況下,牽強地把自己塞入這些事物中往往治標不治本,總歸還是不夠自然,過于刻意……如木心所說“零零碎碎的如意總是有的,然而難以構成快樂”。 所以,這個時候,不妨先擱置自己的生活,出去走走,看看“我”之外的世界。如果你有嘗試過坐在餐廳或咖啡廳的窗邊,觀察一段時間窗外的景色,也許會發(fā)現(xiàn),在同一條街道上,就有可能同時上演著不同的歡愉和悲傷。 左邊,一對老夫妻正手挽著手,站在風中的公交站臺,互相打理著對方的銀絲和衣襟;而在右邊,一個愁悶的中年男人則蹲在路邊的石階上,他的腳下已經有四到五根還沒有抽到一半就被狠狠踩滅的煙頭。 透過窗子看見這一切,看著初冬的風將一些黃葉吹落,看見另一些樹上,胖大的黃柿正美麗地端坐在枝頭,還感受到寒冷讓有些人靠得更近,卻讓有些人漸行漸遠……我們無法簡單地說這是一個幸福的,抑或是悲涼的季節(jié),只會隱隱感覺到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就像是右手的指間正流淌著歡快的節(jié)奏,而左手卻按下了深沉的和弦,但也正因如此,整首曲子的層次才更加豐富,耐人尋味。 有時候,這些瞬間會讓人莫名地想要流淚卻說不出原因,只感覺所有人的生活其實都可能互為映照,且在某些時刻安慰到他人。 如果回到那扇窗子的后面,再次“瞇起”眼睛,以旁觀者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你也許會看見所有人的憂愁快樂都化成一個個模糊的小點,在這個風吹過的日子里忽閃忽滅,有人在得到,也有人在失去,如此平常,卻也是生活的奇跡。 在冬天,安心做一個簡單、知足、快樂的人,其實才是擁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