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燥讓很多人陰虛肺燥,不少抵抗力差的人出現了鼻咽干燥、咽痛咽癢、干咳、口渴口干、皮膚干燥、體虛乏力、心煩心悸等癥狀。秋季潤燥養(yǎng)肺陰,除雪梨、蓮藕、銀耳、蘿卜外,麥冬、沙參這類中藥材常運用于食材中。現在向大家推薦一味適合煲湯的養(yǎng)肺中藥——天冬。天冬,又叫天門冬、天門、明天冬、十二根等,為百合科植物天冬的干燥塊根。原植物為多年生攀援草本,多為野生。天冬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天門冬,一名顛勒。味苦,生山谷。治諸暴風濕偏痹,強骨髓,殺三蟲,去伏尸。久服輕身益氣延年。《藥性論》:“主肺氣咳逆,喘息促急,除熱,通腎氣,療肺痿生癰吐膿……止消渴,去熱中風,宜久服。” 《本草匯言》:“潤燥滋陰,降火清肺之藥也。統理肺腎火燥為病,如肺熱葉焦,發(fā)為痿癰,吐血咳嗽,煩渴轉為腎消,骨蒸熱勞諸證,在所必需者也。”  天冬性寒,味甘厚微苦。入肺經、腎經,具有養(yǎng)陰清熱,潤肺滋腎的功效,歷來用于陰虛燥咳或潮熱盜汗、口干消渴等病癥。據藥方選錄,天冬被用于治咳嗽、治口干引起的氣喘、治吐涎沫而咽燥的肺瘙咳嗽、治肺瘺咳膿血癥、治老人大腸燥結不通等等。此外,糖尿病泡茶方是中醫(yī)臨床常用的簡便方式,可用天冬15克,麥冬15克,山藥10克,此方適用于消瘦型糖尿病患者,他們常常口舌干燥,手心足心煩熱出干,且舌苔干。天冬性偏寒涼,單純氣虛咳嗽或痰濁咳嗽的病人如沒有熱象表現,不太適合使用天冬。虛寒假熱、脾腎溏泄者最忌。另外使用該藥時忌魚腥。孕婦慎用。天冬是嶺南地區(qū)群眾烹飪藥膳時很愛用的一味中藥,不過,很多人不知道哪里產的天冬最好,怎么挑選天冬。天冬生長環(huán)境喜歡潮濕、溫潤,不耐嚴寒,主產于廣西、云南、貴州等地,其中以貴州地區(qū)出產者品質較好。選購天冬時以肥滿干燥、色黃白、半透明者質量為佳,條瘦、色黃褐、不明亮者品質稍次。 天冬的炮制,有普通曬干、炒制(炒至微焦)、用蜂蜜炙炒、灑朱砂粉晾曬幾種方式,以普通曬干最為多用,炒制減其寒涼之性,增強補腎陰的功效,蜜炙則甘厚之性更為突出,用于斂虛咳、生津液;朱砂制后主要兼去心火。天冬和麥冬雖同屬補陰藥,但卻是不同的兩種中藥。 天冬和麥冬兩藥功效和主治都大致相同,但天冬比麥冬性寒,在養(yǎng)陰的同時,麥冬側重于潤,天冬則注重于清。 相同點:兩者均味甘、苦,性寒,歸肺、胃經。既能滋肺陰,潤肺燥,清肺熱,又可養(yǎng)胃陰,清胃熱,生津止渴。對于熱邪傷津之腸燥便秘,還可增液潤腸以通便。在治療肺胃燥熱時,還常相須為用以增強療效。但有脾胃虛寒泄瀉及外感風寒致嗽者,應忌用此二者。不同點:天冬苦寒之性較甚,補肺、胃之陰強于麥冬,對咳嗽咯痰不利者,兼能止咳祛痰,還能入腎經以補腎陰、降腎火,可治腎陰虧虛、陰虛火旺之癥,近又常以其治療乳房腫瘤,對乳腺小葉增生療效較好,唯滋膩性較大,用當注意。 麥冬微苦寒,養(yǎng)胃陰與清胃熱之力雖弱,但滋膩性較小是其所長,還能入心經以補心陰、清心除煩、安神,可治心陰不足及心火亢盛之癥。
 相同:均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藥用部位均為塊根。不同: 天冬是攀援草本植物天冬的塊根,花為多白色、淡綠色。漿果成熟后為紅色。 麥冬是草本植物麥冬的塊根?;榈仙{果成熟后為深綠色或黑藍色。不同: 天冬:塊根呈長紡錘形或圓柱形,稍彎曲,長4-18cm,直徑0.5-2cm。表面黃白色或黃棕色,呈油潤半透明狀,有深淺不等的縱溝及細皺紋。偶有未除凈的黃棕色外皮,有粘性,中柱明顯。 麥冬:呈紡錘形,兩端略尖,長1.5~3cm,直徑0.3~0.6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半透明,有細縱紋。中柱細小。
材料:川貝母10g,天冬15g,麥冬10g,雪梨1個。 做法:雪梨去皮切成小塊備用,上述藥材洗凈后加水1000ml,煮開后加入雪梨同煮,約1小時后即可飲用。 功效:清肺化痰,尤其適合用于秋冬燥咳,是時令保健涼茶之一,如想簡單一點也可以用桑葉20g和天冬10g一起加水1000ml熬水喝,但化痰之力稍遜。材料:黃芪20g,炒天冬15g,茯苓15g,鮮山藥200g 做法:上述材料加水1000ml,煮開后放入鮮淮山,煮1小時即可飲用 功效:益氣生津,尤其適合用于氣陰兩虛型糖尿病病人。
材料:黃芪15g,黨參30g,天冬20g,菟絲子10g,瘦肉250g。
做法:瘦肉洗凈后切成小塊,上述材料加水1500ml,煮開后文火煎至1碗水左右即可飲用。 
材料:天冬15g,麥冬10g,玄參10g,甲魚1只。 做法:甲魚放血后洗凈切成小塊備用,上述材料洗凈后加水2碗,隔水蒸燉2小時后即可飲用。 功效:清熱涼血,對于證屬血熱型的口舌生瘡、口腔潰瘍有一定的輔助治療功效。
材料:天冬15克,排骨150克,白蘿卜300克。 做法:取天冬用2碗水以中火煎,煎至1碗水時,去渣留汁備用。將肉排骨先下鍋煮,煮沸后即將蘿卜絲放入,并將煮好的天冬藥汁加入,煮熟取出。 
材料:生地黃50克,天門冬25克,鮮菊花10朵,陳皮1片,豬肝和豬瘦肉各150克。 做法:先將生地黃、天門冬、陳皮用清水浸泡,放入鍋中,加入清水500毫升(約5碗水量),文火煲滾30分鐘后,豬肝、豬瘦肉洗凈,切成薄片,用醬油、生油、食鹽腌15分鐘后,與菊花一起放入鍋內。煮沸至肉熟,再調入少量食鹽和生油便可。 功效:養(yǎng)肝護肝,養(yǎng)顏護膚,適用于中年婦女的保健調養(yǎng)。■【來源:本文內容綜合自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東省第二中醫(yī)院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