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棲霞市官道鎮(zhèn)西北部的山坳里,即現(xiàn)在崗山水庫上游,五龍河次級支流砂河(漩河的支流)發(fā)源地周邊,有李家溝、遲家溝、喇叭溝(村西有條溝,形似喇叭,故名)、安樂莊四個村莊。這些村莊的規(guī)模都不大(李家溝、喇叭溝兩村約500人口,遲家溝不足100人口,安樂莊不足150人口),加上位置又比較偏遠,因此這里在過去常被戲稱為官道鎮(zhèn)的“西伯利亞”。
在這四個村莊當中,屬安樂莊的位置最偏遠(村莊雖然距離蓬水公路不遠,但那個方向就是招遠地界),而當?shù)赜志o鄰棲霞和招遠的交界線,故可視作“西伯利亞”中的“西伯利亞”。下面就重點介紹一下這里。
安樂莊,名字看起來寓意很好,但相傳早年來此定居的多是逃荒討飯的人,為祈求安樂,才取名安樂莊。
根據(jù)《棲霞市地名圖集》的記載,最早來此定居的是一支隋姓人。清康熙十一年,隋姓從蛇窩泊村(一說躍進村,舊名黑磊)徙此。后來不斷有先民來此拓荒,當?shù)匦帐蠞u多?,F(xiàn)在不大的村莊里,有王、陳、高、隋、秦、姜、閻等姓氏,可見村民來源之廣泛。
逃荒而建的村莊,大多地處山區(qū)耩地。安樂莊附近就有一座海拔255米的石拉耩(土冓),西、北、東三面為嶺背環(huán)繞,形似羅圈椅子,前是崗山河(即漩河支流砂河)發(fā)源地。
就“風水”來說,羅圈椅子的地形算是好地方。但就農業(yè)耕作而言,這里卻并不是理想的種植場所。過去當?shù)孛耖g有順口溜說:“安樂莊安樂莊,一畝麥子潢口湯,要想吃一頓餅,還得不留種。”意思就是此處山地貧瘠,糧食產量低,人們的生活比較艱辛。
安樂莊村地處偏僻,交通閉塞,直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經濟還比較落后,村民衣食住行,明顯與外界差異很大。六十年代村開始設立村小學,隸屬官道完小管轄,七十年代李家莊設立聯(lián)辦中學,文化教育開始步入正軌。不過,后來隨著果樹種植的推廣,這里利用山地開發(fā)果園,生活已經大為改善。
剛才提到的那座“石拉耩”山,在地理上還有著特殊的意義,它不僅是漩河支流的發(fā)源地,也是多條水系的分水嶺。
其中,砂河、漩河都屬于五龍河水系,最終流入膠東半島南部的丁字灣;而這座山的西側,就屬于大沽河水系,最終流入膠州灣;山的北側不遠,就屬于黃水河的流域范圍,這條河一路向北,最終在膠東半島北部的龍口市匯入渤海。
這里既是山水勝地,又臨近古代的官道(蓬水公路的前身),因此很早就有先民在石拉耩一帶活動(南面不遠的崗山上曾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寺院,老輩香火頗盛),“石拉”這個名字相傳就是過去有人在此開店,后來廢棄僅留下石堆遺跡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