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歇山建筑示例 歇山建筑又稱曹殿,九脊殿,是雙坡屋面與四坡屋面結合于一體的建筑形式,形象資料見于漢代明器、北朝石窟壁畫等處,經(jīng)推廣使用成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代表形式之一。帝王宮闕、王公府邸、城垣敵樓、壇壝寺廟、古典園林及商埠鋪面等各類建筑,都大量采用歇山這種建筑形式,就連古今最有名的復合式建筑,諸如黃鶴樓、滕王閣、故宮角樓等,也都是以歇山為主要形式組合而成。 示例圖 01 基本特征 從外部形象看,歇山建筑是廡殿(或四角攢尖)建筑與懸山建筑的有機結合,仿佛一座懸山屋頂歇息在一座廡殿屋頂上。因此,歇山建筑兼具了廡殿建筑和懸山建筑的特點。如果以建筑物的下金檁為界將屋面分為上下兩段,那么,上段具有懸山式建筑的形象和特征,如屋面分為前后坡,山面兩坡與檐面兩坡相交形成四條脊等,這些構成了歇山式建筑屋頂?shù)幕咎卣鳌?/span> 歇山屋頂示例 02 屋面及屋頂特征 歇山建筑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輕盈翹起,玲瓏精巧,氣勢非凡,它既有廡殿建筑的渾厚氣勢,又有攢尖建筑的俏麗風格。 歇山式屋頂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頂部共九條脊。正脊比兩端山墻的距離要短,因而歇山式屋頂是在上部的正脊和兩條垂脊間形成一個三角形的垂直區(qū)域,稱為“山花”,多數(shù)級別較高的建筑山花位置裝飾較復雜。在山花之下是梯形的屋面將正脊兩端的屋頂覆蓋,既滿足了屋頂變化的需要,也滿足了排水的要求,功能與造型和諧統(tǒng)一。 03 主要形式 歇山建筑依據(jù)屋頂形式不同分為尖山頂和卷棚頂兩種,每種又有單檐和重檐之分。 尖山歇山:采用大脊的歇山建筑,分別由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等組成。 左:單檐歇山 右:重檐歇山 卷棚歇山:屋面前后坡交界處不做正脊,這種屋面前后兩坡的瓦隴連成一體卷過屋面,故稱卷棚。 ![]() 卷棚歇山 04 ![]() 基本構造 歇山建筑的基本構造由承重木構架、圍護結構、屋面結構和臺明等四大部分組成。
一類歇山式結構圖 1:歇山建筑的承重木構架 (1)尖山頂歇山建筑的承重木構架 歇山木構架要將山面形成山花板的垂直面,因此除須具有廡殿木構架中所有木構件外,還增加了草架柱、橫穿、踏腳木和踩步金等木構件。在草架柱、橫穿、踏腳木的外皮封釘木即形成三角形歇山面,下接山面斜坡檐椽,形成兩山的坡屋面。 (2)卷棚頂歇山建筑的承重木構架 卷棚頂歇山與尖山頂歇山的木構架,除脊頂部分有所不同外,其他部分木構件完全一樣。 卷棚歇山建筑的脊頂是兩根平行的脊檁,放置在“月梁”上,再在脊檁上安置弧形“羅鍋椽”形成卷棚脊。 月梁由脊瓜柱支立在四架梁上,四架梁以下為六架梁。其他與尖山頂相同。
卷棚頂承重木構架 2:屋面構造 歇山建筑的屋頂也分尖山和卷棚兩種。 (1)尖山頂屋面 尖山頂屋面有前后兩坡和兩個山面的半斜坡,除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外,另還有四條戧脊和兩條博脊(如果是重檐建筑還加四條角脊和圍脊)。 (2)卷棚頂屋面 卷棚頂屋頂?shù)恼故且粓A弧形脊,一般稱它為“過壟脊”。
歇山建筑結構圖示例 3:歇山建筑的平面柱網(wǎng)布置 歇山建筑的柱網(wǎng)布置比較靈活,根據(jù)是否帶廊常有以下幾種,即:無廊柱網(wǎng)布置、帶前(后)廊柱網(wǎng)布置、帶圍廊柱網(wǎng)布置。 (1)無廊柱網(wǎng)布置 ①單開間無廊柱網(wǎng) 此為小型建筑的柱網(wǎng)布置,常用于園林建筑的亭榭和鐘樓。只有四根角柱作支撐,沒有正身部分的木構架,因此,只需兩山踩步金的構件即可。在園林建筑中多作成透空型的空間,也可采用門窗隔扇的封閉空間,但很少采用磚墻圍護。
單開間無廊柱網(wǎng) ②多開間無廊柱網(wǎng) 在單開間基礎上擴大而成,除角柱外還有前后檐柱,其木構架由正身部分和兩山部分所組成,房屋間數(shù)可根據(jù)需要設定,多用于園林建筑中的單檐歇山房屋,三開間可做成透空型的亭榭,也可作成封閉形圍護。三開間以上的歇山,一般采用隔扇門窗或墻體圍護。 (2)帶廊柱網(wǎng)布置 ①帶(或后)廊柱網(wǎng) 一般為房屋所常用,除一圈外檐柱外,還有前排(或后排)金柱。在金柱排列的兩端柱子,是山面的檐柱,有了這根山檐柱,就可布置順梁,或布置趴梁,以作為山面承重構件的支柱。 帶前(或后)廊柱網(wǎng)的布置,除廊軸線外,一般在金柱軸線采用門檻窗隔扇,其他三面采用墻體或隔扇圍護;也可在兩山采用墻體,后檐采用隔扇進行圍護。 ②帶前后廊柱網(wǎng) 廳堂房屋用得比較多,特別是南方建筑,除外圍檐柱外,前后檐都各有一排金柱。這種布置前后對稱,在山面就有兩根檐柱??勺龀赏缚招统◤d,也可用磚墻隔扇圍護。
帶廊柱網(wǎng)布置 (3)圍廊柱網(wǎng)布置 前后左右都帶柱網(wǎng)布置,是歇山建筑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種柱網(wǎng)布置,它有檐柱和金柱兩圈柱子。在山面除山檐柱外還有兩根山金柱,這列山金柱正好成為山面構件(踩步金)的支柱,這樣就可以不再需要設置順梁或趴梁了。 圍廊式金柱網(wǎng)的開間數(shù)可根據(jù)需要設置。一般在內(nèi)圈金柱軸線上,前檐梢間多用檻窗檻墻進行圍護,其他三面可用磚砌墻體或用隔扇進行圍護。
歇山建筑一種木架構 4:正身部分木構件 (1)木構架的橫向構件 橫向構件主要有兩種,一是橫梁,二是橫枋。 ①屋架梁 承受屋架主要荷重的梁。清《工程做法則例》稱為“架梁”,宋《營造法式》稱為“椽袱”(不做卷殺者稱為“草袱”)。 “梁架”以其上所承擔的檁木根數(shù)而命名,如在本梁以上有三根檁木就稱為“三架梁”,四根檁木稱為“四架梁”。 “椽袱”以檁木之間的空檔數(shù)而命名,如梁以上有五根檁木四個空檔,就稱為“四椽袱”、其他為六椽袱、八椽袱、十椽袱等。其中,對承接有三根檁木的脊頂橫梁稱為“平梁”。 ②抱頭梁 位于檐柱和金柱之間,承接檐廊步上檁木所傳荷重的橫梁,梁的一端做榫插入金柱。另一端為抱頭,清《工程做法則例》依其抱頭形式不同,分為素方抱頭梁(一般簡稱抱頭梁,用于無斗拱建筑)和挑尖梁(用于有斗拱建筑)。但如果其上有多根檁木,將廊步分為多步而設梁者,分別稱為單步梁、雙步梁、三步梁等。 ③承重 承重即承重梁的簡稱,它是清制閣樓建筑中,承托樓板荷載的主梁,與前后檐柱或金柱榫接。其梁高為檐柱徑加2寸,梁厚為0.8倍梁高。 ④橫枋 在清制木構架中,為保證木構架的安全穩(wěn)定性,常在受力梁下面,用一根橫枋將柱穿連起來,如在帶斗拱建筑中,最底部的架梁下面設有一根橫枋稱為“隨梁枋”,也有稱為“隨梁”;而在抱頭(或桃尖)梁下面設有“穿插枋”(其插榫在正面額枋下皮),它們都是用穿插榫與柱連接。 (2)木構架的垂直構件 木構架中的垂直構件包括:檐柱、金柱、重檐金柱和瓜柱等。 ①檐柱 這里指單檐建筑的檐柱。但在重檐建筑中,上層檐的檐柱除用底層金柱向上伸出代替外,還可采用“童柱”。 ②金柱 分為:單檐金柱、重檐金柱(宋稱殿身檐柱)和里金柱(宋稱殿身內(nèi)柱)。 ③瓜柱 設在架梁之間所需要的垂直傳力構件,清《工程做法則例》稱這種構件:高的為“瓜柱”,矮的為“柁墩”;瓜柱依其位置分為脊瓜柱和金瓜柱,一般為矩形截面,但南方多為圓柱形,其方經(jīng)尺寸較上層梁厚稍窄即可,其高按各梁之間的分舉高控制。 (3)木構架中的檁三件 ①檁木 承托屋面木基層,并將其荷重傳遞給梁柱的構件。清《工程做法則例》在帶斗拱建筑中稱為“桁”,在無斗拱建筑中稱為“檁”。宋《營造法式》稱為“榑”。檁木依不同位置分別稱為:挑檐桁(宋稱牛脊樽)、檐檁(宋稱下平榑)、金檁(宋稱上、中平榑)、脊檁(宋稱脊榑)等。 ②檁墊板 清式建筑中,填補檁木與枋木之間空隙的木板,起裝飾作用,檁墊板依其位置分為檐墊板、金墊板、脊墊板等。 ③檁枋木 清式建筑中,連接立柱與立柱,使之穩(wěn)定面闊方向的聯(lián)系木,同樣分為檐枋、金枋和脊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