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萬全的大事小情,敬請關(guān)注萬全生活圈!精品資訊,每日推送。萬全生活圈關(guān)注我們。
洗馬林 據(jù)《縣志》記載:該村始建于唐初,因人多村大,故名萬家村。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借村西北名山改稱蕁麻嶺。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筑城,高三丈三尺,方四里五十三步,南有承恩門,西開觀瀾門。該城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增修磚包。原設(shè)守備一員、把總一員、官軍一千四百余名駐守,管下邊臺四座,分別是威靖臺、牛心山臺、嘉靖臺、大石頭溝臺;邊墩七十二座;烽火臺五十四座。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曾重修。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又重修,現(xiàn)已基本塌毀?,F(xiàn)南門尚存。
據(jù)傳,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年至1521年)的一個夏天,皇帝朱厚照到此巡邊,行至城西水泉,又熱又累頗覺困倦,傳旨下馬稍息,隨從接馬,泉邊洗飲,龍駒洗飲后頓覺爽快,仰頭高叫,厚照一見喜問:此處何地也?隨從答:萬家村西北、蕁麻嶺下。厚照曰:就叫此地洗馬林吧。從此得名洗馬林。有明代大學士楊士奇《蕁麻嶺》詩“浩蕩山川氣象開,氛清多倚將臣才。平生不解談孫吳,也到蕁麻塞外來。”及《蕁麻嶺陪駕觀獵》“武士擁周遭,前驅(qū)導綵旄。徑危兼水石,野闊盛蓬蒿。鷹犬紛飛躍,狐貍莫遁逃。老臣方寸切,上念圣躬勞?!笨勺C此行。 又傳唐朝蔚遲恭曾在此歇馬,又叫“歇馬林”,按當?shù)胤窖园l(fā)音,倒是接近當?shù)厝说姆Q呼。 堰家溝 據(jù)查,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有弟兄四人到此山溝定居,因其四人才學兼?zhèn)?,故而取名彥家溝。后因年長日久音近相訛,將彥家溝叫成了堰家溝。民國版《萬全縣志》上未載有此村名,但在當時地圖上有標稱“晏家溝”,當是指此村。 辛窯子 據(jù)查,該村原有一兩戶人家,到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后住戶才逐漸增多,因人們都筑新窯居住,故取名新窯子。后因新辛相訛,將新窯子叫成辛窯子。 胡拉溝 據(jù)查,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建村。當時該地山溝常有狐貍、豺狼出沒。故名狐狼溝?!昂恰碑?shù)赝琳Z讀作“胡拉”,遂叫稱胡拉溝。民國版《萬全縣志》上未載有此村名,但在當時地圖上有標稱“虎狼溝”,當是指此村。
太平灣 據(jù)查,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至1795年),最早由孟、譚兩姓在該山溝立莊。借此冠以姓氏取名孟譚子溝。在兵匪賊盜橫行的舊社會,人們?yōu)榱诉^太平日子,所以把孟譚子溝改為太平灣。民國版《萬全縣志》上載有此村名。 黃土梁 據(jù)查,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建村,因地處黃土溝梁,故名黃土梁。民國版《萬全縣志》上載有此村名。
前水關(guān) 據(jù)查,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建村,因該村在洗馬林城北關(guān)西面,而且又有泉水,故名水關(guān)。又因村莊分為前、后兩片,其地居前,遂名前水關(guān)。民國版《萬全縣志》上載有村名“前水關(guān)”、“后水關(guān)”,“后水關(guān)”后來漸漸荒廢,現(xiàn)已經(jīng)沒有這個村名了。 席家窯 據(jù)查,清嘉慶末年(公元1820年),席氏于此筑窯居住,故名席家窯。民國版《萬全縣志》上未載有此村名,但當時地圖有標注。 沙地房子 據(jù)查,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該地建起洗馬林大戶人家的種地房子,到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定居的人才逐漸增多,形成村莊。因該地土質(zhì)沙性較大,故名沙地房子。民國版《萬全縣志》上未載有此村名,但當時地圖有有標注。舊時豐勝莊稱“沙地房”,比此村名少一字。 瓦 窯 據(jù)查,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年至1487年)為筑長城在此建窯燒磚,后逐漸形成村莊,取名瓦窯。《宣鎮(zhèn)西路志》、乾隆《萬全縣志》、民國版《萬全縣志》上均未載有此村名,但民國版《萬全縣志》附地圖上有標注。 冰 河 據(jù)查,該村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年至1619年)。因村后山背有一股泉水,冬天河溝結(jié)冰厚,春天溶化較晚,故名冰河?!缎?zhèn)西路志》上均未載有此村名,當時或有別稱;乾隆《萬全縣志》上均未載有“兵河兒,距縣五十里”當確指此村,只是村名記載有所差別。
榆林溝 據(jù)傳,清咸豐年間(公元1851年至1861年)建村。因該地榆樹成林,遂得名為榆林溝。民國版《萬全縣志》上載有此村名。 西廟兒溝 據(jù)查,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人們在這條山溝的山神廟旁建起了村莊,得名廟兒溝。為與新河口公社的廟兒溝相區(qū)別,遂稱西廟兒溝。民國版《萬全縣志》上均未載有此村名,在當時或有別稱。 殺虎溝 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年至1424年),該溝為放牧之地。據(jù)傳,有一天,一牧民放牧時,遇一猛虎闖進羊群,牧民心急,手提護身斧,與虎撂斗,將虎劈死,從此該溝得名殺虎溝,建莊后仍用溝名?!缎?zhèn)西路志》上均未載有此村名,當時或有別稱;乾隆《萬全縣志》上均載有“殺虎溝, 距縣五十里”,當確指此村。 逯總家溝 據(jù)查,明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逯氏一大戶遷到此溝,因居住分散,唯有此處較集中,遂名逯總家溝。宣鎮(zhèn)西路志》上均未載有此村名,當時或有別稱;乾隆《萬全縣志》上均未載有“逯總家溝, 距縣五十三里”,當確指此村。 南 窯 據(jù)查,此處原有一座磚窯,只住窯主。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后才逐漸居住人多,形成村落,因位于榆林溝南面,故取名南窯。 西 洞 俗稱“洞兒”。據(jù)查,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建村,因位于慈云洞西側(cè),故名西洞,也有說為區(qū)別于屬膳房堡鄉(xiāng)的東洞兒村,故在村名前加方位詞西,稱作西洞。民國版《萬全縣志》上載有村名“西洞兒”,在第四區(qū)小沙溝村下附出,書中地圖上標做“洞兒”。 后 窯 據(jù)查,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重修村西長城,為提供修造用磚,在此地曾建有不少磚窯,按順序此處為最后一個,故得名后窯?!缎?zhèn)西路志》、乾隆《萬全縣志》、民國版《萬全縣志》上均未載有此村名,當時或有別稱。 園子里 據(jù)查,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有一戶人家搬遷到這里,依泉水定居,建起菜園,后漸繁盛,形成村落,村名就叫園子里。民國版《萬全縣志》上均未載有此村名,當時或有別稱。 當中窯 據(jù)查,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重修村西長城,為提供修造用磚,在此地曾建有不少磚窯,按順序此處為恰處中間,故得名當中窯?!缎?zhèn)西路志》、乾隆《萬全縣志》、民國版《萬全縣志》上均未載有此村名,當時或有別稱。 宣窯溝 據(jù)查,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重修村西長城,為提供修造用磚,在此地曾建有不少磚窯,因此處磚窯建于溝旁半山腰,形成村莊后得名懸窯溝,后訛稱宣窯溝。也有說因此處磚窯歸宣化府管轄,過山即為大同府管轄范圍,為區(qū)別所屬轄地,故稱宣窯溝?!缎?zhèn)西路志》、乾隆《萬全縣志》、民國版《萬全縣志》上均未載有此村名,當時或有別稱。 窯 廠 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重修西邊山上長城,為提供修造用磚而在此地建有磚廠,后形成村落后遂得名窯廠?!缎?zhèn)西路志》、乾隆《萬全縣志》、民國版《萬全縣志》上均未載有此村名,當時或有別稱。 半打溝 據(jù)查,1933年前,此地只是一處看管林地的臨時地點,有幾間看樹人住的小房,后來逐漸有人遷來定居,因地處東道溝中間,故名半道溝。因人少,又名半打(一打為12)溝。 小沙溝 據(jù)查,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在該地小沙溝內(nèi)建村,故名小沙溝。民國版《萬全縣志》上均載有此村名,屬于第四區(qū)。 牛兒灣 據(jù)查,清末該地只有一戶人家,直至民國時候人才逐漸增多,因地處西山灣,山似牛形,故以地形取名牛兒灣。民國版《萬全縣志》上未載有此村名,當時或有別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