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宗勝/講授 林寧謝紅/整理 神闕是人身最大穴位——肚臍,作用非常特殊。出生前,它是生命連接母體的根本通道,外界精微物質全都由此進入體內,供應機體各部的生長發(fā)育。出生后,隨著呼吸和營養(yǎng)方式的改變,神闕系統(tǒng)的功能便退居二線,但它仍是身體最為薄弱和敏感的部位,如單吹冷風時,通常都是由該處引發(fā)腹痛,而且上有水分,下有胞門,以其為中心,一掌大小全是重要穴位彼此關聯(lián),影響密切,構成一個穴位群。 基于這些特點,如何深入正確地認識理解、激活利用神闕這一先天系統(tǒng),對于養(yǎng)生意義重大。 一、神闕,神之所舍其中也。上則天部,下則地部,中則人部,通行起來,全以神闕為中心,而聚此一掌之地盡是重要穴位的原因,就是它在生命之初就具備輸精布氣的功能,也即多元的通道與別處相連,而該要穴群也相當于與之相近而優(yōu)先發(fā)展起來,出生后這些通道不會憑空消失,僅僅因為生理方式的改變而退化,而隱化,一旦條件合適被激活起來,仍會發(fā)揮巨大作用。 二、神闕系統(tǒng)輸精布氣時與他穴不同。 1、普通穴位多半是循經起效,作用單一,而神闕輸精布氣的特殊性令其與五臟六腑、奇經八脈關系密切,因此其作用巨大,往往一點刺激即體現為全身性作用。 2、普通穴位多能調整經氣而對臟腑作用基本屬于間接起效,但神闕借由先天輸布的通道,作用可直透臟腑,其通行藥氣方向與他穴相反。 3、神闕一穴無筋骨肌肉保護,皮膚嫩薄,更易吸收藥物,為達同樣效果,用藥可明顯少于他穴。 4、借由藥物歸經,在神闕用藥仍可達到類似口服藥物歸經效果,故用藥需相當準確,而它穴歸經少,對藥物歸經的敏感較差,甚至可以外敷時將口服時歸人該經不明顯的藥物導入該經,即相應適當減省引經藥物。 5、神闕功能與人生理階段相關度大于他穴,女子二七,男子二八,常有以神闕為中心的轉動,但發(fā)作頻率大大低于頭七、頭八。 6、神闕系統(tǒng)功能與他穴發(fā)展往往相反,其隨著年齡漸增,后天系統(tǒng)漸強而逐漸退化,而他穴卻隨著后天系統(tǒng)的強化而強化,當后天越增強,機體對先天系統(tǒng)依賴越弱,其因這種發(fā)育不平衡反應越強。如女子頭七男子頭八前常有原因不明的神闕向內向四周的抽動或痛感,往往就是這先天系統(tǒng)退化的反應,此時常規(guī)的治療幾無作用,但對神闕區(qū)域加以壓迫和揉動卻能迅速緩解。 7、神闕系統(tǒng)男女有別。二七后天癸至,此時神闕受涼,或受大熱,或受外傷,往往會誘發(fā)痛經、亂經和下血不暢等癥,往往要延至七七天癸絕方止。但二八后男精滿,陽氣盛,神闕之地感受外邪而生腹痛腹急則極少見。 三、神闕生前陰陽氣血并行,生后以氣為行,以陽為功,小兒生后,總要斷臍扎結,如此再無大量養(yǎng)分由此而人。即使敷藥透入,其量也小,既不能同先天所受母體陰血之養(yǎng)相比,又不能與后天脾胃受納運化水谷精微相比,即其從物質層面已與機體關系相當有限,但其作為一個特殊窗口,受納高能的功能性物質(氣或炁)尚有可為,且由此作為機體陽的一個補充途徑,對于元氣元陽的充養(yǎng)很有意義(此與吳尚先氏《理瀹駢文》以為陰陽用藥不外于湯丸有異)。 四、神闕做功特點有二層次: 1、敷貼之藥通過透皮吸收進入神闕區(qū)內,既無脾胃的選擇濾過,又無煎煮加工的影響,體現出藥物本性對各臟腑的作用,這是一種外來的信號型作用,也是藥物歸經引起的差別性作用。 2、神闕是先天布氣系統(tǒng)的總成,臟腑受到刺激后反饋也會在此匯聚,則該處用藥還有關乎全身的調和性作用。 五、神闕用藥長效又平穩(wěn),這與口服用藥導致血藥濃度的起伏不同。 神闕用藥敷貼后藥物分子的滲入持續(xù),只要藥物不脫離身體,這個滲透的過程就始終平穩(wěn)存在,體現出長效又平穩(wěn)的特質,而口服用藥都有特定時間段,剛進口很快會形成一個血藥高峰,但進藥不可能保持持續(xù)。隨著藥物的不斷代謝,血藥濃度也會不斷下降,這樣就不如前者持續(xù)而平穩(wěn)。當然神闕用藥的這一特質,也無法達到“湯則蕩之”的感覺和效果,否則強行為用,極易動搖根本,因藥為病。 六、神闕用藥的機理全在信號性的作用,以調節(jié)各臟腑工作效率來增強或減弱其相應機能來平衡陰陽,又通過強化脾胃后天及先天腎水、腎精、腎氣補益一身之不足。(調強扶弱,運精化氣,略)并以益氣固表之品將人身內外作一隔離,以免內氣外泄,外邪內侵,以確保此新增之氣血能為養(yǎng)生修行之用。 七、神闕用藥一段時間后,上述三個目的基本達到,尤其氣血充盈之后,臟腑得到初步的滋養(yǎng),即可改藥煉精化氣,再以此為基礎反復灌注經絡,直至經氣充盈飽滿,此即借藥煉形,此步養(yǎng)足之后,身體即具足正常氣血之外更多的能量,且經絡漸通,從另一角度改養(yǎng)身體機能,如此走入一個良性循環(huán),養(yǎng)生也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八、完成上述培本養(yǎng)元階段之后,身體不僅大量改變,很多老化弱化的功能和器官得到修復和更新,此即逆境還春,如果不加把控,身體里的氣血還會不斷增長,機能不斷改善,體內易熱易脹,當此勢頭漲至一定階段,身體機能充分活化,一些陳舊性的病理產物如宿便、積食、頑痰、死血等等都會漸次運化、排出,而后即會出現身輕體健的現象,此即脫胎換骨。經此之后,即當斂精聚氣,努力將浮散的能量收聚緊湊,這一過程好比將零鈔換成大鈔。在我們平時負擔較輕,用時卻有更多的能量儲備,將此過程操演純熟,可為日后結丹或其他高級養(yǎng)生法做鋪墊。 九、藥物敷臍后,滲入的比例應依皮膚的通透性和藥物分子大小有關,這和口服藥物水煮后溶入水中再由胃粘膜吸收,或直接吞服后胃酸水解由胃粘膜吸收不同,配比當有差別。 十、神闕敷藥可與點、按、揉、拔等手法相組合。 可與周圍穴位相結合,可借由敷臍藥物對全身以滋養(yǎng)引入該穴,以強化該穴功用,如內九宮還陽,外九宮溫表,正九宮安神。 點輕為補點重為泄按為行揉為和活拔者為通推者為行 附: 1、神闕用藥后須注重飲食與之相互協(xié)從。 如用炒白術、廣木香、舊陳皮,健脾和胃理氣。 進食當重視增加營養(yǎng)利于吸收。 如用炒白術、廣木香、生山楂、萊菔子,健脾強胃消積理滯。 進食當重視適度清淡有助見效。 2、機體一定時間內所能承受的功能改變有限,在神闕用藥和口服同時進行時,藥力不宜過度,如單純口服炒白術,日常量為9—12g,大劑量可達30—60g,但在此基礎上再加神闕外敷炒白術,可能導致中脘痞悶。 3、神闕用藥和口服要注意協(xié)同。 甲、藥效協(xié)同 如單用四君子湯補氣時茯苓可瀉水,使全方補中有行,但外敷神闕后瀉水力道表現不足,易于生出悶滿,故用口服茯苓補足。 乙、藥力協(xié)同 如內用大黃通便,外用丁桂、石脂止瀉,不如內用四君子加淮山藥、石榴皮,而外用丁桂、石脂,合力止瀉,內用麻仁、大黃,外用生地、厚樸合力通泄。 丙、藥速協(xié)同 熱快涼慢,偏性大者藥速較快,氣濃味重者藥速較快,開竅之品藥速較快。 如同是口服六味地黃丸加枸杞,外用桂附。則桂附先行將身體轉熱轉陽,口服藥物進后是為火添油,長期合用則溫腎扶陽之功較大。而外用菊花、地龍通行較慢且易將身體轉通轉涼,口服藥物進后易于膏漿冷滯,長期合用則滋腎清火寧心安神,功效較大。外用仙靈脾,則身體易于轉溫,口服藥物進后是細火慢燉,延油添命,長期合用則溫煦五內滋養(yǎng)周身。 四、調強扶弱:單用一味引經藥,則周身藥力、元氣皆向其集中,該處即強,又如古方用藥時見全由該經該臟藥物。如此即使不用引經之品,全身之力也會向其集中,此即全方為引。又如某臟有余,而他臟不足,以鼓動有余而加引經之品導人不足即可。如肝有余而腎不足,泄肝可惜,即用四物鼓動肝血,加丹皮、杜仲,以促廢物利用,化害為寶,費力少而收效大,何樂不為。如上例,將肝血引導入腎,再加萸肉固澀,即為腎中之精血,小量溫陽之品如雪蓮花煉化腎中精氣。 運精化氣:將甲處之精引入乙處再行煉化。 煉精化氣:火力集于一經,則易通,集于一臟則使該臟浮散之精氣煉化升騰,以致筋膜騰起充實,可內服六味地黃丸加桂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