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儒風君 人生最好的狀態(tài),不是圓滿,而是適度。 人這一生,把握好這三個度: 知取舍,才能不貪得; 知進退,才能不迷茫; 知得失,才能不憂愁。 知取舍 莊子曰:“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span> 小鳥棲身山林,但只占一樹枝; 鼴鼠飲河水,卻只求喝飽肚子。 生而為人,需要的東西其實也不多: 縱有美酒佳肴,不過一日三餐; 安得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 《道德經(jīng)》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顏色太多讓人眼花繚亂,聲音太多讓人耳朵分辨不出,味道太多讓人感覺失調(diào); 縱情打獵讓人身心發(fā)狂,稀奇的寶貝讓人為了得到而不擇手段。 人這一輩子,注定會得到很多,也會失去很多。 決定人生質(zhì)量的,并非你獲取了什么,而是你放棄了什么。 活得明白的人,都懂得有舍才有得。 
知進退 《周易》有言:“亢龍,有悔。” 龍盤旋于九天之上,已經(jīng)到達了最高的地方。 它四顧茫然,進無可進,退又舍不得退,反而覺得悔恨。 世人也是如此,他們只知道前進,不知道后退; 只知道成功,不知道失敗。 執(zhí)著于長盛不衰,無止境地貪戀功名利祿。 卻不知道: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只有當進則進、當退則退,才能掌握住自己的命運。 范蠡輔佐勾踐消滅吳國,卻謝絕高官厚祿。 而是棄官從商,與西施泛舟西湖。 曾國藩平定了太平天國,被封為一等勇毅侯 在名望和權(quán)勢如日中天時候,他卻選擇解散了湘軍。 曾國藩說:“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span> 做人要有迎難而上的勇氣,也別忘了給自己留條退路。 《道德經(jīng)》有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當退則退,是一種氣魄,也是一種智慧。 
知得失 人生在世,總是在得與失之間循環(huán)。 莊子曰:“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span> 再多的財富,都不過是外物。 生不帶來,死不帶走。 得到的時候,不要過度歡喜; 失去的時候,也不要過分憂愁。 古人云:“失之東隅,收之桑榆?!?/span> 生活不會因為一次失去,就變得一片荒蕪。 萬事萬物都是守恒的,你在這里失去的,會在其他地方找回來。 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 卻忽略了現(xiàn)在,把已經(jīng)擁有的東西都失去了。 整日患得患失,往往得不償失。 古時候,有個小和尚替師父養(yǎng)蘭花。 蘭花是師父的心頭好,叮囑小和尚要仔細看護。 小和尚不敢怠慢,每天小心翼翼地照顧它。 誰知某日狂風大作,蘭花被風吹折。 小和尚去找?guī)煾割I(lǐng)罰,老和尚卻一笑了之。 他說 :“擁有時,已經(jīng)盡力,逝去時,又何苦掛礙。”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得失隨緣,才能心安。 每個點贊和在看,儒風君都喜歡! 
|